崇文书院位于建水县城西门外,创建于明嘉靖二年(1523年),设有讲堂、退省堂、魁星阁、五贤祠等设施建筑。万历七年(1579年),当朝宰相张居正以绥靖朝纲一统为由,铁腕控制社会思想和言论传播,指责书院“聚党空谭,作伪之乱学,讲学者全是假好学”,于是借常州知府施观民搜刮民财、私设书院之题发挥,以皇帝的名义诏毁天下书院,远处边陲小镇建水的崇文书院也未能幸免。书院革封后被地方政府改作表忠祠,用以祀奉永乐年间率军征战交趾(越南)、平定简定叛乱的兵部尚书刘俊等殉难者,不久毁于火灾。
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临安知府董宏毅、同知郑功勋以及绅士曾龄等筹资于原址重建书院,起名崇正书院。书院的主要建筑包括宣谕亭,为官绅讨论时事交流儒学思想的地方;有讲堂三楹,供生员授课之用;两廊设有斋室,斋室内藏有《易经》《书经》《诗经》《春秋》《礼记》等经典著作13部。书院前为魁星阁,后为五贤祠。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时任临安知府的方桂又扩建书院,增建院舍,遂将书院更名为“崇文书院”,并书楹联一副:“堂壁焕前规,八郡人才今复萃,湖山钟闲气,三迤文教此为宗”。嘉庆四年(1799年),致仕回乡的内阁学士、蒙自人尹壮图受聘为崇文书院主讲,并题写“藏书楼”匾额。至此书院可谓教学设施齐全,礼仪规制到位,精英人才荟萃,八属生员慕首。
书院培养出了诸如琉球使者萧崇业等一批爱国精英人才,一时名盖三迤,声噪南滇。
如今用史学的眼光来看,崇文书院自明初建院近400的历史中,经历了多次劫难和更名。劫难无疑与政治有关,但从崇文书院到崇正书院,这一字之差的更名有如说更的是书院名称,倒不如说改的是书院的办学体制及教育方向。(www.xing528.com)
崇正书院时期实行的是官院结合的办学体制,传播的是江山社稷、学而优则仕思想。而崇文书院则是在秉承崇正书院治学理念的前提下,强调社会化办学,重视全民教化。“堂壁焕前规,八郡人才今复萃;湖山钟闲气,三迤文教此为宗”,先人的这一原始人文思想使这种办学理念在漫长的书院发展历程中得以一以贯之。
近代,由于长期社会动荡,加之书院偏远,生员甚少,无以为继,辉煌几个世纪的崇文书院才逐渐荒落下来。值得一提的是民国27年(1938年),满怀救民思想的建水人士刘宝煊从日本留学归来,选崇文书院旧址创办了建水私立建民中学。办学11年间,聘请了许多原西南联合大学的师生担任教师。这些人多数为爱国进步人士或中共党员,他们以职业为掩护,积极向师生灌输爱国进步思想,为中国的抗日战争和民族解放培养了大量精英人才。
当年的崇文书院,如今已为恢复后不断发展壮大的建民中学所取代,仅留宣谕亭(春风亭)和魁星阁让后人景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