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建水史话:雄镇东南朝阳楼

建水史话:雄镇东南朝阳楼

时间:2023-08-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建水县城东门朝阳楼,也叫迎晖门,巍然耸峙,高入云霄,成为边陲古城、滇南重镇建水的一大标志。2006年5月,朝阳楼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朝阳楼城门依地势高踞于略向东北的土阜上,居高临下,势若建瓴。旧志记载,光绪十三年的一次地震中,“每震时地如雷鸣,人民簸荡如载覆舟,见东城楼倾侧复起数次。”这次地震,朝阳楼虽幸免于难,但已是伤痕累累,百孔千疮了。

建水史话:雄镇东南朝阳楼

建水县城东门朝阳楼,也叫迎晖门,巍然耸峙,高入云霄,成为边陲古城、滇南重镇建水的一大标志。《建水州志》有十景之一的“东楼凌汉”,这样记载:“东城楼,高百尺,干霄插天,下瞰城市,烟火万家,风光无际。旭日初升,晖光远映,遥望层楼,如黄鹤,如岳阳,南中大观。”2006年5月,朝阳楼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朝阳楼

城门依地势高踞于略向东北的土阜上,居高临下,势若建瓴。以特地烧制的巨型砖块两面筑起三丈高的门墙,中间以土夯实,形成一座约500平方米的墩台。当中留以两丈高的拱形门洞,作为人马通道。高台上建造三层巍峨城楼一座。城楼由40多根巨大木柱和无数粗大的楹梁榫接成坚实牢固的大木构架,覆以三重檐歇山式屋顶。檐角飞翘,画栋雕梁,飞霞浮顶,流云摩肩,与原有的瓮城及城墙,还有护城堑壕,形成深沟高垒,金城汤池。檐角上挂有铜铃,每当和风送爽时,铃声清脆悦耳,令人心愉。春夏间,万千紫燕巢檐下,颉颃翻飞,翩跹弄影,呢喃声不绝于耳。铃声、燕声与市井的喧嚣声,交汇成一曲边地小城的交响乐

城楼建成于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迄今已近630年。整座城门占地2312平方米,南北长77米,东西宽26米。始建时与西、南、北四城楼形制一律,有碑记称:“四楼巍峨相望,号称雄伟,不啻齐云、落星、井干、丽谯偕高媲美已也。”齐云、落星、井干、丽谯,皆史书记载古代著名的壮美高楼,而建于西南边陲小城的朝阳等楼,能与之“偕高媲美”,可见此楼建筑风格实在不同凡响,以致后人更有“南中大观”之誉称。明末清初,迭经战火,南、北、西三城楼均被焚毁,“惟东楼巍然独存,犹属故物”,值得庆幸。康熙初,虽然重建了南、北、西三城楼,可是建筑质量明显欠佳,只经过两百多年,到光绪年间就相继坍毁了。唯独朝阳楼,明清两代,经过明天顺七年(1463年)、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乾隆二年(1737年)、嘉庆四年(1799年),道光三十年(1850年)的五次重修,居然“轮奂壮观”“仍称大观矣”。中国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经过1955年和2000年两次大的重修,已是历尽沧桑屹然危坐六世纪的“老寿星”了。尤其是经过多次大地震的考验,仍然临危不倾,稳看飞燕啁啾。旧志记载,光绪十三年(1887年)的一次地震中,“每震时地如雷鸣,人民簸荡如载覆舟,见东城楼倾侧复起数次。”这次地震,朝阳楼虽幸免于难,但已是伤痕累累,百孔千疮了。直通三楼的大柱有的倾斜了几十厘米,桁架咬接处有明显的脱榫现象。震后只得用铁扒钉将梁柱紧紧地牵连起来。直到2000年重修时,才彻底将倾斜的巨柱矫正。(www.xing528.com)

这座古楼何以有这样坚固的抗震性能?原来它的整个构架有所谓“螃蟹支撑”的特点。支撑全楼的48根木柱中,有44根近乎大合抱的巨柱,分6行排成阵势。当中四列木材最粗大,一直贯通三楼,柱间使用穿插枋和随梁枋,再与梁、檩等结合,构成牢固的支架。最外面两列柱围稍小,只支撑一楼屋檐,而具有扶持内柱的作用。因而整个构架形成密集的柱网结构,重心稳固,支架结实。难怪力具拔山填海、摧枯拉朽、锐不可当的地震魔头,对它也无可奈何。有一副对联这样赞朝阳楼:

栋宇薄云霄,雄踞南疆八百里;

气势壮河岳,堪称滇府第一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