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主庙位于建水县城关帝庙街,是建水“古建筑博物馆”中较有特点的早期古建筑之一。据《建水州志》(重印)《重修土主庙碑记》载,“庙碑因毁”,故“创无可考”,重建时间为明正统七年(1437年),现存山门、正殿、后殿、四厢、六耳共39间,占地3200平方米。
土主庙为两进三殿庙宇,坐北朝南,沿纵轴线左右严格对称分布,原布局在山门前还有两座当街相对而立形制不甚大的过街木牌坊。山门位于县城桂林街,当街建于0.5米高的台基上,三开间,单檐歇山屋顶,五架梁,抬梁式木结构,通面阔13.8米,通进深8.6米,两侧八字墙分立,两次间设置“眼窗”,古朴庄重,前后檐额枋板上雕刻精美,彩绘淡雅,为清代建筑。后殿三开间,单檐硬山屋顶,五架梁,抬梁式木结构,前出檐,通面阔13.8米,通进深12.8米,是土主庙最大的单体建筑,前檐额枋板上雕刻精致,彩绘华丽,色冷调凉,清新雅致。为清代后期重建。
中殿建于1米高的台基上,是土主庙的主要建筑,单檐歇山屋顶,前出廊,抬梁式木结构,三开间,三进间,通面阔11.5米,通进深11.5米,平面为正方形。正殿明间柱距为4.65米,均按放大明间开间设计,使明间宽阔,次间紧凑,为回廊式建筑。金柱、檐柱间经抱头梁、穿插枋等转接、连接,组成结构紧密的框架柱网结构,具有中国木结构古建筑特有的独立的整体组合结构特征和较强的抗震性能。正殿斗拱为“品”字形,粗大紧密,古朴大方,不事雕凿,古色古香。前檐、两山外出单翘单斜昂斗拱,后檐仅出单翘斗拱,无昂;内挑部分则出三踩斗拱,承托里拽枋等,故正殿出檐不深但举架陡峻,具有曲线优美的歇山屋顶。檐柱、金柱的外出部分均出单翘(昂)斗拱,内挑部分檐柱为三翘斗拱,金柱为二翘斗拱。檐柱斗拱承托的主要是檐枋,金柱斗拱主要是承托井口趴梁,它们形制相同,但却是作用不同的两种结构完整,构造完善,制作精密,美观大方的斗拱形式,是明代斗拱的典型特征,从而使正殿的组织结构科学、严谨,张扬和突出了明代建筑的典型风格。
土主庙中殿建筑体量虽然相对较小,外观特征也不起眼,但其殿内密置的“品”字型古朴斗拱,与殿外给人的感觉,完全是判若两殿,故建水人将土主庙正殿的建筑结构形式称为“外虚内实”“藏而不露”,谓正殿内藏着土主庙建筑的精华部分,也是土主庙建筑价值之所在。同时,正殿的装饰、彩绘艺术令人称道。正殿对屋顶的处理采用井口天花顶棚,其露明部分与梁枋、斗拱等均以彩画形式装饰。整个正殿雕梁画栋,彩绘图案丰富,色彩古朴,色调协调,对比明快,庄重大方,给人以幽雅舒畅之感。正殿彩绘色调以暖色为底色、为基调,给人一种热烈欢畅的视觉感受。井口天花以六角形龟裂纹等蜂房图案为主,兼有方形、菱形图案,各自组合在大圆形图案之中,外饰蝙蝠、祥云、瑞草等富贵图案;斗拱图案为祥云、莲花等;梁枋图案则变化多样,更为丰富。正殿的彩画艺术呈现明代简洁、典雅的装饰风格,是建水古建筑中原汁原味保存的彩绘艺术信息的充分展示,也是建水古建筑彩绘艺术的珍贵资料。(www.xing528.com)
二进院后殿前檐左侧院中种植有一株明中后期的珍稀植物罗汉松,迄今已500余年,为建水古城内仅存的两株罗汉松古木之一。古庙老松,交相辉映,相得益彰,给古老沉闷的庙宇注入了生命的活力,成为土主庙誉满县城的人文景观。
土主庙是建水县城内唯一供奉土主(本地神)和土主崇拜的庙宇,其土主神像(彩绘红脸)为檀香木木雕,衣服也呈红色,这与其它地方“黑煞神”脸孔的土主神像明显不同,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有着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
2003年12月,土主庙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