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建水史话》:欣赏戏曲于梨园花下

《建水史话》:欣赏戏曲于梨园花下

时间:2023-08-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花灯这一地方戏曲从此进入全国文艺界专家学者和观众的视线。剧团更名后,紧扣新的文艺形势和演出任务,发扬传统,创新思路,积极组织编创人员深入基层,联系群众,创作编排了许多深受群众喜闻乐见的彝族花灯戏曲及歌舞节目。这是时任云南省文化厅厅长贺光曙同志对建水以花灯为主的戏曲艺术发展繁荣所做的高度概括和评价。以红河彝族花灯剧团为龙头,全县的戏曲艺术演出团体已经达30多个。

《建水史话》:欣赏戏曲于梨园花下

戏曲演艺是建水当代文艺的重要文艺形式,具有较深厚的群众基础和较高艺术品位。史料记载,早在明清时期,建水就“社火”兴盛,戏曲演艺繁荣。“社火”中出现了建水民间最早的文艺演出组织,一般由一位德高望重、喜好文艺的乡绅牵头,众多文艺教授人参与组成。“社火”由提调、管事、执事组成管理机构,分工负责“社火”的演出业务、人事出入、财务伙食等方面的管理。

明清时期,由于朝廷对云南推行屯垦戍边政策,中原大量的先进生产技术和优秀文化艺术随移民一道进入建水。因而至清代特别是清道光年间,活跃于建水的戏曲演艺开始进入鼎盛时期。那时商埠繁荣,驿道畅通,特别是个旧锡开采业兴旺发达,临安故道开通后,极大地加快了内地与边疆物资信息和文化艺术的交流速度。戏曲种类除了有滇剧、京剧,花灯也形成具有浓郁地方民族音乐和表演特色的一大地方剧种,之后作为一种主要的文艺形式,一直活跃在建水各地。

一直活跃在普雄乡塔瓦村的彝族花灯,形成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后经普绍、白开、关庆、李自清、李龙、白家顺五代传承发展,到新中国成立时已经形成具有浓郁地方民族艺术戏曲表演特色、音乐调式工整、曲牌内容丰富的民族戏曲艺术种类。传统剧目《老贾休妻》《霸王下山》《憨二王接姐姐》《补缸》等传承至今,被省内外专家学者誉为云南花灯艺术的“活化石”,花灯舞蹈“响竿舞”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民国28年(1939年),建水县成立民众教育馆,组织群众兴办“滇剧社”“花灯社火”等民间文艺组织,从此把民间文艺组织正式纳入了政府管理轨道。但旧时的建水戏曲文艺多为达官显贵娱乐消遣的工具,表演内容多为才子佳人、神仙鬼道等,故难以形成群众性戏曲艺术。

1953年,建水在县文化馆开始组建“建水县人民滇剧社和京剧社”。1960年,为了推动社会主义戏曲文艺繁荣,红河州在建水县文工队和个旧市花灯团的基础上,撤并组建了建水县花灯剧团。作为建水唯一的专业剧团,建水县花灯剧团在成立以来的50多年间里,贯彻“双百方针”,坚持服务方向,深入社会基层,密切联系群众,先后为城乡群众创作编演了《文化货郎》《摘石榴》《山乡之路》《官星高照》等一大批脍炙人口的花灯戏曲节目,其中《文化货郎》《寻针》《半箩煤》剧目在国家和省州级文艺调演、汇演中均获得较高奖项。1976年,剧团创作的花灯剧《阿莎驾铁牛》《两个书记》在参加全省曲艺会演后,被选晋京演出,周旭明、刘天强、李本仁、杨集敏等主要演职人员还受到国家文化部及中央有关领导的接见。花灯这一地方戏曲从此进入全国文艺界专家学者和观众的视线。(www.xing528.com)

“文化大革命”结束,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政治上思想上得到全面解放的建水戏曲艺术更是如沐春风,全体文艺工作者以饱满的社会政治责任感和高昂的创作热情,先后创作上演了《黑面人》《如此孝顺》《铜鼓魂》等一大批讴歌新时代、赞美新生活的戏曲艺术精品,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赞誉。特别是2004年创作上演的八场大型花灯剧《我们赵乡长》,因剧目紧扣时代主题、讴歌农村改革发展、反映基层干群关系而受到观众和专家的普遍赞誉,在参加云南省滇东南戏曲展演中荣获金奖,2006年参加云南省首届花灯滇剧文化周演出又获综合一等奖,在全县演出近百场、观众近10万人次,仍难以满足群众的观赏要求。

2004年,为了打造彝族花灯这一地方文艺名片,服务红河州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经中共红河州委州政府同意,建水县花灯剧团更名为“红河彝族花灯剧团”,机构升格为正科级单位。吴泽、李广田、武锐分别为第一、二、三任团长。剧团更名后,紧扣新的文艺形势和演出任务,发扬传统,创新思路,积极组织编创人员深入基层,联系群众,创作编排了许多深受群众喜闻乐见的彝族花灯戏曲及歌舞节目。2005年10月,红河彝族花灯剧团代表红河州前往参加云南省第十届新剧(节目)展演,这是省政府每三年一届的艺术赛事。剧团所创作的彝族花灯综合节目《红河乡土情》,以其浓郁的彝族花灯乡土韵味、抢眼的地方戏曲艺术视觉和载歌载舞、赏心悦目的舞台表现手法,受到专家及观众的一致好评。在有众多省州一级专业文艺团队参与、强手林立的剧目展演中,《红河乡土情》以压倒性的优势,一举夺取本届展演综合“金奖”及13个单项奖,填补了红河州参与本赛事的奖项空白,受到省委省政府、州委州政府的表彰奖励,扩大了彝族花灯艺术的社会认知度和影响力。之后,建水彝族花灯剧团不负众望,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于2006年8月前往越南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参加该国的国家文化遗产旅游节演出;2007年7月又受云南省文化厅委托,代表云南省前往香港参加香港回归10周年庆典演出,为实现了让建水彝族花灯戏曲艺术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迈出了重要一步。

“滇南一枝花,开在建水坝;花香四十载,欢乐千万家。”这是时任云南省文化厅厅长贺光曙同志对建水以花灯为主的戏曲艺术发展繁荣所做的高度概括和评价。如今,在国泰民安的社会政治环境里,植根于这片千年历史文化土壤之上的建水戏曲艺术之树更加春意盎然,生机勃发。以红河彝族花灯剧团为龙头,全县的戏曲艺术演出团体已经达30多个。近十年来,各演出团队先后创编演出戏曲节目上百个,为群众演出千余场次,其中精品剧目《酸哥甜妹甜水井》《临安小阿妹》《文化餐厅》《踩桥》《爱心水》《石榴树下》《我们村里的俏老奶》等一大批深受群众喜爱,并在省州和国家级演出比赛中获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