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建水史话:揭秘古风悠远的艺术史

建水史话:揭秘古风悠远的艺术史

时间:2023-08-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返回后两人被省文工团留用。之后,建水县店员工会还成立业余文艺宣传队,经常举办职工文艺晚会,还为建水县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作花灯专场演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为建水文艺事业的繁荣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生命。与全国一样,在建水县,由于实施了农村土地使用制度改革,迅速解决了温饱问题的广大农村群众的求知求富求乐心情十分迫切,物质精神创造热情得到了充分激发,群众文艺再度如沐春风,百花齐放。

建水史话:揭秘古风悠远的艺术史

建水近代文艺史,是一部继承与发展、保护与创新、革命与进步的地方文化发展史。民国28年(1939年),建水县成立民众教育馆,开始举办辟有时事评论、新道理、诗歌等栏目的《大家看》壁报,组织群众性歌咏队、滇剧社和群众演出队,标志着建水当代文艺正式进入“政府引导、民众参与、寓教于乐、服务社会”的健康发展轨道

建水当代文艺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旧中国建民中学抗战文艺唤起民众。卢沟桥“七七”事变后,中国的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抗日救亡十大纲领》和建立民族统一战线主张深得人心。素有“文献名邦、滇南邹鲁”之称,远处西南边陲的建水人民无不欢欣鼓舞,积极投入到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高潮之中。在中共地下党组织的领导下,以建民中学、临安中学为主,通过组织合唱队、剧团以及办墙报等形式,组织学生走上街头,深入群众进行抗日宣传。这些活动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又有极大的艺术感召力,社会影响极大。所演唱的《黄河大合唱》《大刀进行曲》《义勇军进行曲》《游击队之歌》这样一些革命歌曲在社会上流传开来,极大激发了青年学生和进步青年的抗日爱国热情,当时建水的许多学生和社会青年就是从演唱这些歌曲开始接受革命思想的。

校园戏曲也是在这一时期得到空前的发展。结合当时的抗日文艺宣传工作需要,学校组织文艺骨干,成立了抗日剧社,排演抗日救亡戏《飞花曲》《吕梁颂》《农村曲》以及歌舞剧《小放牛》,活报剧《变》《三回头》《放下你的鞭子》等反映五四运动知识分子在革命斗争中的思想转变、沦陷区人民在日本帝国主义铁蹄下受苦受难的剧目,极大地激发了全县各族人民的抗日热情,推动了全县群众文艺事业的蓬勃发展。

第二阶段 解放后,建水文艺事业百花齐放。1950年,建水全境获得解放,为适应解放后建水文艺事业发展的新需要,在这一年先后成立建水县文化馆和曲溪县文化馆(曲溪县撤并建水县后更改为曲溪公社文化馆)。文化馆以宣传贯彻和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宗旨,积极组织和开展群众性文艺活动和文艺创作骨干培训辅导,组织全县文艺会演、调演工作。1953年,建水县文化馆组织并辅导白秀珍、李永成、莫定成、李思用等彝族民间艺人,代表云南省前往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全国少数民族歌舞展演。其中白秀珍、李永成以高亢动听的彝族“四大腔”演唱和娴熟优美的彝族烟合舞表演压倒群芳,荣获个人表演一等奖,由周恩来总理亲自发奖品金质毛主席像章一枚、景泰蓝磁碗一个。返回后两人被省文工团留用。可惜李永成因恋母情深,终辞职回乡侍奉老母。1957年元旦,云南省举办全省民族民间音乐舞蹈会演,建水县派出6名彝族歌手前往参加,其中2人荣获二等奖。1963年又辅导并组织塔瓦彝族花灯演出队,前往参加红河州建州一周年庆典演出,首次将建水彝族花灯这一民族民间戏剧推上艺术殿堂。

1972年,根据建水文艺工作发展需要,建水县文化馆增设12人编制,成立建水县农村文化工作队。文工队以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丰富城乡基层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指导基层群众文艺队伍和文艺骨干为宗旨,发挥自身精干高效、机动灵活的机构优势,创编排演了如《只生一个小咪咪》等一大批以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内容生动活泼、具有较高艺术渲染力的文艺节目,常年坚持深入全县乡镇、农村及学校厂矿演出,深受群众喜爱,被誉为“乌兰牧骑”式的演出队。据不完全统计,文工队自成立至1981年撤并的10年间,先后为基层群众演出3000多场次,辅导基层文艺宣传队近200队(次),培训文艺骨干1300多人次。

同时,县文化馆充分发挥文艺组织、培训和辅导职能,先后举办戏剧文学书法美术创作及花灯戏曲导表演骨干培训班43期,受训人数达2300多人次,为建水城乡社会文艺事业的繁荣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期间,共举办全县各类大型文艺汇演、调演7次,举办图片摄影展览48期,墙报76期,举办摄影、美术书法及古字画展5次,《西厢记》《说岳记》《李自成》等评书讲座43场,科学技术、文物讲座27场。

全县职工文艺硕果累累。1950年,曲溪县机关干部演出话剧李闯王》,后又与部分教师为第一次农代会演出歌剧《白毛女》《王秀鸾》《赤叶河》。1951年春,为了配合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建水县店员工会组织部分店员演出歌剧《贫女泪》,在全县乡镇连续演出40场,观众达20000多人次。之后,建水县店员工会还成立业余文艺宣传队,经常举办职工文艺晚会,还为建水县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作花灯专场演出。建水县教师联合会还成立了教师业余剧团,为群众演出《雷雨》《战斗里成长》以及其它花灯歌舞节目。(www.xing528.com)

“文化大革命”期间受极“左”思潮影响,文艺单纯成为政治宣传的工具。特别是1967年,受全省轰轰烈烈的“三家村”批判运动的影响,建水许多文艺骨干被定性为黑帮人物遭到批判和管制,民间文艺被打成毒草牛鬼蛇神。1975年全县开展学习小靳庄“唱(样榜)戏赛诗”文艺运动,但因形式单一、内容僵化难为广大群众所接受,造成全县文艺活动的消沉状态。

第三阶段 改革开放以来,建水文艺再沐春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为建水文艺事业的繁荣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生命。通过改革开放和拨乱反正,肃清了“文化大革命”的“左倾”思想余毒,已经卸下思想包袱的亿万人民无不欢欣鼓舞,意气风发。与全国一样,在建水县,由于实施了农村土地使用制度改革,迅速解决了温饱问题的广大农村群众的求知求富求乐心情十分迫切,物质精神创造热情得到了充分激发,群众文艺再度如沐春风,百花齐放。

以讴歌改革开放为主旋律,反映基层群众精神面貌的农村群众文艺创作演出活动空前繁荣。80年代初期,以张绍碧为代表的一批农村文艺青年,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为农村基层社会所发生的深刻变化所感动,创作并组织演出了如《灵丹妙药》《拜师记》《人与狗》《一张门票》《拿我开刀》《金剪子》《开店》《买马》等一批以讴歌时代旋律、反映基层群众精神生活面貌、具有较高思想性和艺术水准、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从而开启了建水改革开放文艺复兴之路,受到省、州的高度重视。1982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习仲勋同志到建水视察工作时,应省委安排,建水县为之组织了农村专场文艺演出。

民族民间传统文艺得到继承和弘扬。1982年,建水县举办首届民族民间文艺调演,全县17个乡镇的9个代表队共180人参加演出民族民间传统文艺节目34个,从而开了对建水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发掘抢救和继承保护先河。据不完全统计,在改革开放30多年间,建水共举办各类民族民间文艺及少数民族文艺调演汇演13次,组织参与省州、国家一级的民族民间文艺展演8次,其中,2001年6月由县文联组织的哈尼族铓鼓舞代表队到北京参加由中国文联、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举办的中华鼓舞大赛,一举夺魁,荣获“山花奖”最高荣誉。

特别是近年来,为配合建水县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充分挖掘和发挥历史人文资源优势,举办每年一度的“全球华人同祭孔”活动,把建水县的当代文艺推上了一个历史的高度。

文艺组织机构不断加强和完善。在调整充实巩固县级文艺组织机构,加强对全县文艺事业繁荣发展的组织指导的基础上,到1984年,全县建立17个基层乡镇文化站,城乡基层文化活动室增加至700多个,业余宣传队发展到304支,全县群众文艺初步形成以县城为中心,连接乡镇、辐射村寨社区的群众文艺网络,为我县当代群众文艺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提供了条件。特别是近10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社会经济环境不断改善,求富、求知、求乐已经形成广大群众的生活自觉。群众文艺活动形式基本上从单纯的官方主导文艺向群众自办文艺方向发展,形式更为灵活、内容更为丰富、群众参与面更为广泛。2004年青龙乡发起由红河沿岸五乡镇参与的“红河江畔歌节”、2006年坡头乡举行面向全州的青年歌手大奖赛,更是对建水县群众性的文艺事业繁荣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全县群众文艺事业方兴未艾,健康繁荣。涌现出许多象普雄乡塔瓦村一样,一个村子有几个文艺演出队的村寨。多年来,这些基层文艺演出队遵行自娱自乐、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原则,结合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需要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自创、自编、自演了无数寓教于乐、脍炙人口、深受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既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又推动了全县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