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巧夺天工:建水史话中的彝族双舞

巧夺天工:建水史话中的彝族双舞

更新时间:2025-01-16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建水彝族烟盒舞和响竿舞,均被列为红河州第四批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女性响竿舞有单竿舞和双竿舞,表演时双手各执一竿,相互拍打。新中国成立后,响竿舞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普雄乡塔瓦村的响竿舞队曾在1967年参加过红河州建州十周年庆典民族民间音乐舞蹈表演,载誉而归。尔后,响竿舞曾多次参加县、州组织的民族民间歌舞汇演,受到领导、专家和广大群众赞誉。

建水彝族烟盒舞和响竿舞,均被列为红河州第四批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建水彝族烟盒舞源远流长,起源于民间休闲娱乐、婚俗丧葬、宗教祭祀、生产劳作等活动,流传于建水的甸尾、曲江、西庄、南庄、李浩寨、利民、盘江等山区半山区。

烟盒舞的主要特征:一是形式多样。无论人多人少,不分场地,围起圆圈就可以跳。二是内容丰富。既能表现生产生活,又能模仿动、植物各种形态。三是风格各异。同一舞种,不同区域有不同风格,异彩纷呈。四是套路繁多。经常跳的有近百套套路,收集到的有二百多套套路。

建水彝族烟盒舞承载着彝族历史文化发展历程,具有研究彝族民族学、民俗学的历史价值。烟盒舞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集歌、舞、乐、表演技巧为一体,具有研究和发展民族文化的艺术价值。烟盒舞能活跃群众,振奋精神,具有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实用价值。

建水彝族响竿舞历史悠久,源自汉族霸王鞭,明代洪武年间由汉族移民传入建水地区,后被彝族人接受吸收,融入彝族烟盒舞的动作韵律和音乐格律,形成别具一格的响竿舞,流传于建水普雄、南庄、甸尾、岔科、西庄等地彝族地区。(www.xing528.com)

响竿舞具有浓郁的区域色彩。使用的道具响竿须选用上好的金竹制作,将竹竿两端掏孔,孔内装上铜钱,使其摆动时相撞发出声响。舞蹈动作男女有别。男性舞蹈动作粗犷豪放,动作幅度大,空中跳跃多,技巧难度高,具有一定竞技性,展示出男性的阳刚之美。女性响竿舞有单竿舞和双竿舞,表演时双手各执一竿,相互拍打。

彝族响竿舞

彝族烟盒舞

响竿舞以其欢快的节奏、刚健的舞姿、鲜明的艺术个性和诱人的艺术魅力,在节日喜庆、朝山庙会、婚丧嫁娶等活动中展示出别具一格的艺术特色。新中国成立后,响竿舞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普雄乡塔瓦村的响竿舞队曾在1967年参加过红河州建州十周年庆典民族民间音乐舞蹈表演,载誉而归。尔后,响竿舞曾多次参加县、州组织的民族民间歌舞汇演,受到领导、专家和广大群众赞誉。2012年,响竿舞参加《欢乐中国行·魅力建水》的录制拍摄。响竿舞风格独特,在红河民间舞蹈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