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水小调流传于建水县临安、甸尾、西庄、南庄、曲江、李浩寨、利民、岔科、青龙、官厅等地区,是具有中国西南山地文化色彩的民间传统文化。其众多的曲调和丰富的内容,构成一个完整的音乐体系,反映出建水明清时期广大民众的喜、怒、哀、乐及其社会生活场景,成为建水民族文化高度融合的结晶。
据《建水州志》及相关地方史籍记载,小调约于明代洪武年间从中原地区传入建水,初期依附于汉族的“社火”活动,仅在县城和汉族聚居区流行,后随彝族与汉族通婚及商品交易,逐步进入彝族山寨,出现在节日庆典、庙会甚至谈情说爱的场所。明代中叶以后,小调因易唱易记广为流传,并在发展中吸收彝族四大腔、烟盒舞曲的唱词格律和音乐元素,成为一种既与中原汉族小调有一定渊源关系、又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音乐艺术。
“金临安”小调表演
建水小调唱词内容广泛,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民众的传统风俗、爱情、喜悦、痛苦、悲哀、辛酸和愿望在唱词中有着深刻的反映。内容按一定规律发展,句式押韵,音乐结构严谨,音调质朴流畅,含蓄细腻。(www.xing528.com)
小调在建水地区有重大影响,一些脍炙人口的小调被艺人们直接吸收并运用在彝族花灯的歌舞戏剧中,成为灯剧中的主要唱腔。反之,一些经过灯剧发展的唱段,又成为广泛传唱的小调。小调不仅可以独立演唱,还可以伴以道具,编排成歌舞表演。
建水小调包含的内容极为广泛,明代、清代、民国时期的民俗生活场景均在小调中有所反映。旧时代男女青年的情爱、走厂背塃的凄凉、邪恶抽赌的劝诫等均在小调中有深刻的反映,具有研究建水历史社会“百科全书”的价值。建水小调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20世纪50年代以来,建水小调曾引起了专家学者的高度瞩目,县、州、省的专业文艺工作者曾多次深入建水民间村寨,采集记录了一批小调曲目并应用在音乐创作中。近几年来,中央戏剧学院、中央民族大学、云南民族大学、云南艺术学院的师生先后深入建水进行田野作业,以建水小调为题写出了一批高质量的理论文章。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建水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建水小调焕发生机,成为宣传建水、发展建水文化的一道靓丽风景和一张文化名片。2013年,建水小调被列入云南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名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