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建水祭孔活动:庄重隆重,规模宏大

建水祭孔活动:庄重隆重,规模宏大

时间:2023-08-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据有关资料记载,建水文庙祭孔活动的礼仪极为隆重,参与人数众多,由府州县官员数人,通赞、引赞、奉帛、执爵等执事者数十人,乐舞生一百四十人组成,分工细致,各司其职。祭孔活动中,歌被誉为一乐之主。1957年,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吴晓邦将山东曲阜祭孔乐舞搬上舞台,受此启发,建水亦组织祭孔乐舞队,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成立大会上演出。

建水祭孔活动:庄重隆重,规模宏大

建水自元初以来的近7个世纪里,一直是滇南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在经济发展、政治稳定的同时,儒家思想亦在建水得到广泛传播。元代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官方出资建盖的文庙落成后,历届府州县官耗用巨资,扩地修庙,并在庙内设置庙学,开启了滇南教育之先河。明代一批才华横溢但官运不通的官吏,被封建中央集权政府充军发配到了山高路远的建水地区,对建水乃至整个滇南地区的教育发展发挥了重大作用,功莫大焉。如王奎、韩宜可、杨慎等。此外,地方官府还开办了崇正书院和景贤书院。由于长期受儒学熏陶濡染,临安学子多所向学,风俗习惯亦多同中原。据《临安府志》载,建水州“俗喜善学,士子讲习惟勤,人才蔚起,科第盛于诸郡”。尤其是在一次开科取士中,临安学子竟占一半,故史有“临半榜”之称。

正因如此,儒家思想成了建水地区的主流,相应的尊孔祭孔礼仪活动,亦应运而生。据《建水州志》载,明弘治八年(1495年),副使李孟至、知府王济倡置“郡学礼乐诸器,诸生以时肄习。每逢上丁陈献,辉煌云煜”。明万历三十年(1603年),教授胡金耀又重造礼器,后因兵焚毁失。清代以来,祭礼活动的规模并未因朝代更迭而有缓减,而是得到更大发展。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期冀在祭孔活动中求得“阐我皇风,四海永清”的临安知府黄明,捐出所得俸禄,造应鼓、博附及编钟等二十一件祭孔乐器。清雍正六年(1728年),任广东龙门县知县的建水籍举人肖大成,在粤制琴、笛、笙、箫、埙、节等,如数补全祭礼乐器,送临郡文庙。至此,建水地方骚人墨客蜂拥而至,络绎不断,既以祭孔形式表达尊孔之心态,又期望孔圣之灵保佑科举及第、升官发财。就在这样一种社会氛围之下,祭孔活动日趋繁荣,规模日益扩大,可谓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并一直延荡到民国时期,才逐渐消逝于历史的长河之中。

祭孔乐舞作为儒家文化的一种礼仪,包括祀典礼仪、乐章乐谱、乐器谱法等内容。据有关资料记载,建水文庙祭孔活动的礼仪极为隆重,参与人数众多,由府州县官员数人,通赞、引赞、奉帛、执爵等执事者数十人,乐舞生一百四十人组成,分工细致,各司其职。

每年仲春、秋月上丁日的致祭准备工作有着严格的规定,如祭前一日,参与祭礼活动的官员、执事和乐舞生,要用净水沐浴,更换新衣,另宿一室,不听乐。地方官员若有重大公务,亦不办理。祭前一日,由司仪用鼓乐迎送祭品榜文,在文庙大成殿陈设张挂后,再到明伦堂内演乐习仪。

祭祀之日,文庙鼓声雷鸣,“太和元气”坊门到大成殿诸门洞开,庭燎香烛,执事、乐舞生立于大成殿丹墀两旁。鼓声三响后,引赞至文庙礼门、义路坊旁,将在此等候的府州县官引进大殿殿门下肃立。当通赞高呼“乐舞生各就各位”“执事者各司其事”“正献官就位”“分献官就位”“陪献官就位”,乐舞生即在司节者带领下,按序坐班和立于舞佾之位,各执事人按职责肃然站立;各官则在引赞带领下,按官位高低立于殿所之下。通赞再呼“瘗毛皿”时,执事手捧毛皿,出大成殿中门,四配十哲则由左右门出两庑,立于门槛之前。仪礼结束,乐舞生进行表演。府州县官员在乐声伴奏下进行祭拜。祭拜仪式为迎神、初献、亚献、终献、彻馔、送神。(www.xing528.com)

祭孔活动所用的《大成乐》乐谱,现存两种版本,一种载于清雍正九年(1731年)续修的《建永州志》,另一种载于清嘉庆三年(1798年)编修的《临安府志》,两种版本所录的乐谱,都经礼部核定照准,并以“乐之主”贯穿整个祭孔活动。但是,两种以颂扬孔子功德为主的版本,乐曲名称和内容却有差异。

据《建水州志》记载,《大成乐》的演奏共用乐生二十九人,歌工八人,乐器的演奏和歌工的演唱方式较为刻板,不得随意乱用和发挥,有着严格的规定。乐生所用乐器共有二十六种,分为打击乐器,合律乐器两大类。各类乐器的座次排列,亦仿古代雅乐乐队的形式,按顺序组合,分为堂内、堂外。舞生则在殿前的舞台上,排成六列,表演“六佾之舞”。祭孔活动中,歌被誉为一乐之主。演唱的一字一韵,皆以喉、舌、唇、齿定其音律。同时强调“凡字具有声即字也,字有不能合律者,而以合韵落之”。

祭孔乐舞这个在建水文庙上演几百年、影响波及整个滇南地区的祭祀歌舞,虽被历史岁月的风尘淹没,但存留于史书中的记载,依然可以让我们辨认出往昔的踪迹。1957年,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吴晓邦将山东曲阜祭孔乐舞搬上舞台,受此启发,建水亦组织祭孔乐舞队,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成立大会上演出。“文化大革命”中,祭孔乐舞被视为“四旧”而停演多年。1980年后,随着旅游业的开发,祭孔乐舞再次被发掘整理,成为文庙游览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

2001年元月,文庙管理处聘请了建水洞经音乐协会中文化较高、相对年轻的经生(歌工、乐工),成立了文庙古乐队,任命李永贵为队长。由于原有资料较少,仅有《祭孔词》一本,于是由李永贵执笔,邓玮配合,编辑补充了十多个词牌的唱词并增加了几个曲牌,同时对曲谱进行了一些规范性的整理,形成了现在演出的《崇圣乐章》和《大成乐章》。文庙古乐队成立十五年来,坚持周末、节假日的演出,同时承担了大型的传统祭孔任务,接待四面八方的中外游客,增加了文庙的文化氛围,对宣传建水、传播儒家思想文化和道德礼仪、促进社会和谐进步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2007年9月,在大理州剑川县举办的云南省首届“石宝山”杯洞经(古乐)音乐比赛中,建水文庙古乐队荣获银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