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秀珍(1922~2004),出生于云南省建水县曲江区山村,彝族民间歌手,擅唱彝族“四大腔”,曾随周总理将烟盒舞海菜腔带到莫斯科,参加世界青年联欢节,获世界青年联欢节银质奖章。
白秀珍自幼酷爱歌舞,童年即随母亲和姨妈学习歌唱。十几岁时,不管是唱曲子、跳弦,还是对歌,都已驾轻就熟、信手拈来。火把节上,她清脆的歌喉,优雅的舞姿,机敏出色的即兴编唱,常常受到人们称赞,成为远近闻名的歌手。
1952年,白秀珍参加全国民族民间音乐舞蹈大会,获优秀表演奖。随后被调人云南省歌舞团,开始专业歌手的舞台生涯。1955年,白秀珍赴波兰华沙,参加“第二届世界青年联欢节”,演唱彝族民歌《东门一棵花》,荣获银质奖章,为民族和祖国赢得了荣誉。
白秀珍是彝族歌舞艺术——“四大腔”“弦子”在当代传承的集大成者。她演唱彝歌不仅风格浓郁,技艺精湛,歌艺也长盛不衰。(www.xing528.com)
1982年,白秀珍参加文化部和中国音协在广西南宁召开的“中国南方五省区少数民族音部民歌座谈会”,演唱的《五三腔》,获“年齡最大,气息最长,声音最亮,风格最浓”的美誉。1987年初秋,在中国音乐家协会的提议下,当时已66岁的白秀珍,应武汉音乐学院的邀请,专程到武汉与音乐学院专家科研小组有关研究人员合作,全面系统地挖掘、整理彝族民歌,总结、研究自己的发声方法与演唱艺术规律。67岁时,白秀珍应邀参加“首届长江歌会”,演唱难度很大的彝族《海菜腔》,仍得心应手,光彩照人。同台演出的英、美艺术家,无不赞叹其保持着“少女般的歌喉”。
白秀珍在60多年的民歌演唱实践中,不断地潜心琢磨,博采众长,将云南建水地区不同的民歌演唱风格与特点熔于一炉,集于一身。她在保留和发展彝族民歌浓郁的生活气息、韵味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演唱风格,锤炼出精湛的歌唱技巧。有文章《为真情而歌唱——著名彝族歌手白秀珍歌唱艺术研究》《云南彝族海菜腔的演唱方法与美声唱法之比较——以白秀珍的演唱为例》等,记载并专题研究白秀珍的作品与唱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