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誉远扬的建水紫陶,散发着古雅名贵的气息,这股浓浓的文化气息得益于陶器上清新淡雅的诗书绘画装饰,尤其是“断简残篇”的装饰风格,在全国独具一格。使建水紫陶“断简残篇”装饰进一步发展的便是建水光绪年间(1875—1908年)的著名书法家王永清。
王永清,字定一,号老农,幼时聪慧,尤其对断书识字有着天生的潜质,在同龄人中书法别具一格,得到了长辈们的称赞。参加科举考试后,被选为贡生。自此后,王永清就将更多的精力和时间花在了书法上,勤练不辍,并对书法变化无穷的章法展开了钻研,形成了自己的风骨。才情兼备的王永清,书艺日渐精湛,求书者络绎不绝,成了建水知名书法家。他悉心将书法展现在纸面的同时,还通过刊刻将书法艺术展示在各类实体上,让原本普通的物品变成了熠熠生辉的珍品。他流传至今的绫本楷书横批、隶书册页,写得雅趣迭出,格调高古。其刊刻作品流传至今,篇幅较长的是刻于石缸上的《白玉蟾涌翠亭记》,笔法古朴厚重,凝练秀润,得汉隶之神采。(www.xing528.com)
王永清在刊刻方面做出的最大贡献,就是紫陶器上“断简残篇”的发展。光绪年间,外国侵略者大肆向中国倾销鸦片,一时间吸食鸦片的工具生产随之兴起,建水也因大量生产烟斗而促进了紫陶生产工艺的兴盛。文人墨客将自己满腔的情怀抒发于紫陶器上,或绘画或题诗;工匠们也因题上文人诗画的紫陶价值更高、更畅销,特地聘请有名的文人在陶胚上作画、题字。碗窑村的紫陶技师张好制作好紫泥陶器后,王永清便在胚胎上刊刻书法,并不断创新紫陶装饰艺术。王永清将一页页纸张残缺的诗页刊刻在紫陶器上,或成重叠或成翻卷,动态地呈现在光洁、古雅的紫陶器上,使建水紫陶形成了清新淡雅的文人风格。此后,王永清将毕生的精力都沉潜在镌石制陶上,其自创的“断简残篇”装饰,不管是用篆、隶,还是用楷书撰摹,都美观逼真,刊刻技艺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他所创造的装饰风格,吸引了建水众多制陶人自觉向他靠拢。建水有名的制陶艺人向逢春便是跟随王永清专门学习紫陶装饰,将王永清“断简残篇”的装饰风格继承下来,并在传承中使其愈加完善,紫陶制作技艺和作书绘画由此珠联璧合,建水紫陶一时身价百倍,并走出了国门。
“断简残篇”不但是王永清的独创,也是建水的独创,建水紫陶因浸染文化气息变得更有灵气,它不仅是生活的日用品,更是文化的一部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