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建水紫陶的制陶历史,有两个人是不能不说的:张好、潘金怀。
建水制陶的历史非常古远,但直到明代,也还是粗陶制品。清代,建水陶制品多是些日常生活器皿,粗笨朴实。到了道光年间(1821—1850年),帝国主义入侵中国,鸦片也随之进入中国,吸食鸦片的人逐渐多起来。根据需要,建水窑匠烧制出专门吸食鸦片用的陶烟斗。起初的烟斗只是些粗陶制品,仅只作为一种实用工具而存在。由于吸鸦片的多是殷实人家,对这种日日看在眼里端在嘴边的物件渐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于是,根据顾客的需要,又出现了细白陶的烟斗。建水城郊碗窑村人,几乎家家烧制烟斗,竞争十分激烈,谁家能推陈出新,谁家竞争能力就强,生意就好。
当时碗窑村有个叫潘金怀的窑工,正日日为自家生意发愁,做梦都想着怎样烧出一只不同寻常的烟斗。一天,他在制作白陶烟斗时,由于思想不集中,无意中弄上去一小块红色黏土,烧制成后,竟发现上面的那块红色非常漂亮,别具一格。他灵机一动,为什么不能烧成红色烟斗呢?受此启发,他将碗窑村特有的红、白、黄、青、紫五色黏土混合,泡水搅浆过滤成紫红色陶泥,在车盘上制坯后,烧制成了紫红色烟斗。这就是建水的第一代紫陶产品,是建水制陶史上一次具有里程碑性质的创新。这些红色烟斗一出窑,让见惯了白色烟斗的人耳目一新,争相购买。一时间,碗窑村家家户户都烧制这种红色的烟斗。从此建水制陶业进入了紫陶时代。
一向喜欢琢磨的潘金怀为了继续保持自家产品的强劲竞争力,又思虑着如何让红色烟斗更上一层楼。他发现,紫红色烟斗在颜色上比白陶烟斗漂亮,但手感不太好,摸上去有些粗糙,且暗哑无光。他试着用几种方法进行打磨刨光,但效果都不理想。最后用一种很硬的白色鹅卵石进行打磨,磨出的烟斗手感细腻,闪烁出自然的光泽,比先前的产品雅致精美许多。这一磨,又磨出了一道建水紫陶与其他陶种不一样的工艺——无釉磨光,这也是建水紫陶迥异于其他陶瓷之处。
别小看这小小的烟斗,它几乎成了当时男人们身份地位的象征,如同人们随身佩戴的饰品,其外形、质地、工艺等都很有讲究。红色的烟斗比之前虽有很大进步,但通体紫红,未免单调了些。为提高其身价,潘金怀又考虑作一些修饰。他根据人们的不同喜好,在陶坯上画上花卉翎毛、山水人物,书写名人诗句,照迹雕刻后,填以白色或黑色等不同颜色的陶泥烧制,成品更加精致典雅,装饰性和观赏性都大为提高,越来越受人欢迎。(www.xing528.com)
说到对紫陶产品的修饰,又不能不提到一个叫张好的窑工。张好也是碗窑村人,生于清同治八年(1869年),大概比潘金怀小一些,从小玩泥巴长大,耳濡目染,是车盘上的一把好手。早期主要从事粗陶生产,善于制作各种造型的陶器,对建盖庙宇的琉璃瓦、葫芦、龙头、龙尾、鸟兽头等装饰陶尤其拿手,产品灵动自然,栩栩如生。由于具备了深厚的陶艺功底,紫陶产品出现后,他潜心研究对紫陶的进一步美化,以提高其档次。建水虽处边地,但汉文化较发达,人们的心理普遍对书法字画这些传统的中国文化比较推崇。又由于有能力吸食鸦片的多是些家境较好的、有一定文化的人,对烟斗在文化品位上的要求自是不一般。张好是个有心人,经过认真思考和细心观察,基本掌握了人们的心理,请建水书画名家对烟斗进行装饰。受烟斗形状和大小的制约,不可能在方寸之地展现太多的内容,于是截取字画的一小部分,如断简残篇一般,雕填于烟斗陶坯上烧制。这又是建水紫陶装饰上的一大创新——断简残贴。正是由于它的断、它的残,反而显出一种残缺美,真可谓是匠心独运,别具一格,让人从中品味出非同一般的深远意蕴。
当时的烟斗,以“八家斗”最有声誉,“八家斗”就是取泥制坯、写字绘画、刊刻雕填、烧造磨光等制作烟斗的八道工序,分别由八家陶户来完成。由于是手工制作,几乎找不出两个完全相同的烟斗,不同造型、不同残贴、不同图案,以其特有的韵味传递出制作者的气息,引人遐想,摄人心神,成为一种芳馨古朴的收藏品,很受上层人士的珍重,把它作为馈赠亲友的礼品而流传外地,受到人们的青睐。
作为紫陶的创始人,潘金怀和张好开创了建水陶器制作的一个新时代,是应该、也值得让我们记住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