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建水史话之百里甘棠王立宪

建水史话之百里甘棠王立宪

时间:2023-08-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王立宪认为,粮食窖藏是害民的一大弊端。王立宪认为这样又将使广宁人民陷入苦境,就一再上书内务府,言明已无窖可改,无仓可贮。王立宪治理广宁的政绩不胫而走,传进朝廷,康熙皇帝特地书写了“百里甘棠”四个大字赏赐他。“百里甘棠”,是古人称颂官吏德政的美誉。康熙六十年,垂老的皇帝亲自召见他,留他在工部任职,但年已63岁的王立宪以年迈体弱为由,致仕归里。建水城旧有“百里甘棠”石坊一座,上有“御赐”二字。

建水史话之百里甘棠王立宪

王立宪(1664~1739年),字德之,号象山,清康熙年间建水人。32岁中举人,屡考进士未中。直到51岁才出任广宁(今辽宁省北镇市)县令。

他一到任,就四出体察民情,制定了一些改革弊政的措施。如赋役方面,不准里长甲长苛派勒索;不准以大斗进小斗出收取租谷;借贷不许高利盘剥;禁止有权势的人利用三站役使贫困村民等。穷苦百姓拍手称颂。有个满族豪强占田夺地,把持行市,立宪查明实情,即以法绳之。

广宁一带九个州县遭逢水灾,发生饥馑,奸商趁机高抬物价,哀鸿遍野。广宁有官谷15万担,分贮于39个地窖中,派民轮流看守。地窖潮湿,粮食常常霉变,则又责令民众补偿。王立宪请求开窖借粮给饥民,朝廷不准,只许卖。王立宪一面令以平价卖粮,一面以腾窖建仓为由,冒着风险开窖借粮。附近州县的灾民听说广宁独行仁政,相邀前来告借。衙吏恐隔州隔县的不易收回而不借给。王立宪叹道:“不独广宁的人是人,隔州隔县者也是人。借吧,责任我来担待!”于是,不论远近,凡来借贷者,无不欢喜而回,感叹幸遇再生父母。广宁的粮窖腾空见底,好心人为他担忧,恐朝廷追究,他却处之泰然。

天公总算作美,灾荒之后竟获得好收成。府尹催令广宁火速收回所借谷豆,限定10日内完成,将有户部钦差前来盘查。广宁和邻近州县的借粮民众都说:“多亏仁君救活了我们,我们绝不能有负于仁君!”多的用牛车装载,少的肩挑背负,纷纷相率前来还粮。不出10日,谷仓俱满,待到钦差前来盘查,殷实甲于各属,受到钦差赞许。(www.xing528.com)

王立宪认为,粮食窖藏是害民的一大弊端。他当机立断,将那些不合祀典的寺庙改建为粮仓,共得数百间,谷豆分贮,免除了容易霉变之害,并将历年来百姓因霉坏认赔认欠而又无力偿还的那些字据尽数销毁,人心大快。

广宁革窖建仓的事传到内务府,内务府便下令将巨流河以西的数十万石官谷,统统移交给广宁县管理。王立宪认为这样又将使广宁人民陷入苦境,就一再上书内务府,言明已无窖可改,无仓可贮。内务府不允,只得转奏皇上,皇上敕令巴颜盖仓收贮河西之谷,才算了结此事。

王立宪治理广宁的政绩不胫而走,传进朝廷,康熙皇帝特地书写了“百里甘棠”四个大字赏赐他。“百里甘棠”,是古人称颂官吏德政的美誉。康熙六十年(1721年),垂老的皇帝亲自召见他,留他在工部任职,但年已63岁的王立宪以年迈体弱为由,致仕归里。建水城旧有“百里甘棠”石坊一座,上有“御赐”二字。著名文人倪蜕撰有《王象山广宁政绩记》,记载其事迹甚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