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林寺所以被誉为临安首寺,除了其久远的历史以及美丽的传说,还跟明代高僧温成禅师有关。故讲述建水寺庙绕不开指林寺,讲述指林寺绕不开温成禅师。
温成禅师的身世扑朔迷离。《滇释纪卷》说:“温成,号大机,鲁人也,出家清苦,参禅见性,居临安指林寺,道化昭彰,未悉详其后,百二十岁无疾坐化。”
民间传说,有个老道叫“僧温成”,号大机,曾是指林寺、香林寺的住持,活到120岁。他悟心性,参禅理、研仙鹤长寿之道,都是年少时在云龙山修炼的。
《香林寺常住田碑记》记载:国朝永乐年间,渤东僧温成禅师很有名望,被当权者器重,任命为指林寺主持,从此指林寺“宗风拓振”,120岁时去世。
《重修指林寺碑记》记载:指林寺住持温成师祖籍山东,自幼出家,住扬州净海寺,后泛游滇中,经地方官绅力荐,为黔国公沐氏赏识,任命为指林寺住持。
以上说法大同小异,异者,温城禅师不是清僧,而是明代高僧,有两点可以证明。其一,《重修指林寺碑记》的作者郭登是明朝锦衣卫勋卫,他于明正统癸亥年(公元1443年)随兵部尚书靖远伯王冀西征麓川(今德宏州一带),率数千人镇守临安,暂住指林寺,受温城禅师之托,写了《重修指林寺碑记》。此碑立于明景泰元年(1450年),此时温成禅师已年逾六十,按其寿辰120岁计算,大约于明正德年间仙化。其二,《香林寺常住田碑记》的作者包见捷是明代进士,他写此碑时温城禅师已仙化多年,写碑文的依据仅仅是温城禅师生前的“自为龛偈”及其弟子的讲述。故可肯定,温城禅师是明代高僧而不是“清僧”,明朝人写清朝人,不合历史逻辑。(www.xing528.com)
各种资料显示,温成禅师名气很大,备受地方官绅士庶敬重,所以如此,除了才能,主要基于温城禅师的美德。
他“不戚其所无,不私其所有”,“凡所赢余即以兴废补弊为事,苟有一毫贪痴留滞于中者能若此哉?”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他一身正气,创业、敬业、奉献和进取精神都很强,无私寡欲,有作为,敢担当。
《重修指林寺碑记》记载:指林寺自元朝元贞年间(1295—1297年)邑人何昌明始建一殿二塔,绘塑菩萨大士像作为修息之所,取名“指林”以来,年久失修,“复就倾圮”,虽然僧纲司都纲德海大师曾“奋志葺之”,但“其功未半而殁”。温成禅师继任指林寺住持后,“始谋大之,于是竭精神殚智虑,储财计费,期必底于完美”,经数年苦心经营,才彻底改变了指林寺“殿宇湫隘,不足以竦人之敬仰”的窘境,使之“焕然一新”,形成“正殿两旁复构二小殿,左立经藏法轮,右塑地藏及冥官十人者像,创天王殿,周垣廊庑,无不具备,幡幢杂沓,钟鼓震荡,几若十方大禅刹之风校”。今天我们看到的指林寺高阔而又稀世的覆斗式抬梁大殿、精美的壁画、古老的石碑等等,都是温成禅师当年惨淡经营的成果。之后他又倾其所有,修建与指林寺同居奥区的香林寺,并置田若干亩,收入作为香林寺焚香修斋醮的费用。从此,香林寺蔚起山林,与指林寺遥遥相望,同为菩提道场。如今,虽然香林寺已不复存在,但包见捷所撰《香林寺常住田碑记》还记载着温城禅师的功绩。
郭登说,温成禅师终日粗茶淡饭,清心寡欲,一言一行都类似得道者。温成禅师请郭登为指林寺写碑记时讲,指林寺“始于宋,成于元而兴于今,实为一郡瞻依之所。自是以来曾无片言只字记其始末,惧夫后者远日终必至于泯没。不有钜笔雄文铭诸坚石,其何以示方来。愿不吝余光以照丛林,庸敢布其衷焉”。郭登听其言,观其行,深为感动。他认为佛教是以行善积德即有好报来吸引人的,并以明心见性之说讨人喜欢,因此贤愚皆信,僧徒益增。佛之道,除物欲,求空虚。但有些僧徒却有违佛心,追求富贵,竭尽私欲,甚至强民为奴,不达大富大贵的目的不罢休,佛之初心哪里是这样啊!这些僧徒较之温成禅师,不免低俗。温成禅师每天都率众徒弟拳拳为“圣寿无穷”和“生民长乐”而恭祝祈祷,“此固秉彝好德之良心”。所以,他慨然受托,写了《重修指林寺碑记》,以记指林寺的前因后果和温成禅师的美德善举,以免“邈然与世相忘……欲托之言以垂不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