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崇业(?~1588年),字允修,号乾养,明代建水州人。洪武年间,其祖先随明军入滇,驻守临安卫(今建水城)。五传至崇业。崇业幼时聪明好学,每日背诵文章千余言。老师出题属对,数他思路敏捷,对答如流。岁科考试,他的学习成绩都在一等前列,受到提督学政的夸奖,准他为廪膳生(领取膳食津贴的生员)。嘉靖四十年(1561年)考中举人。10年后考中进士,选入翰林院为庶吉士。后任兵科给事中、工科右给事中、户科左给事中等职,极力上书言事,犯颜直谏。皖军发生骚乱,巡抚上状失实,崇业揭发其欺蒙行为,朝廷内外震惊。
萧崇业画像
万历四年(1576年),琉球(今日本冲绳)中山王死,其子尚永请求袭爵,神宗皇帝拟派给事中一名渡海前去册封。因海峡多飓风,凶多吉少,六科给事中都互相观望,无人肯应,独崇业慨然挺身承担这一危险差使。有人问他为何敢冒此大风险。他回答说:“男子汉应该挽弓悬矢,志在四方,为国效劳。要是惧怕那茫茫大海,就不是大丈夫了。”
他携带皇帝赐封中山王的冠冕、朝服和玉圭等物,与行人(官名)谢杰同往福建,建造海船,设法节约造船费用十分之四五,减轻了福建人民的负担。
船队驶入海中,果然遇到狂风巨浪,颠簸震颤,倾侧复起,令人揪心掏肝般难受,连许多久经风浪的水军官兵都五色无主,失魂落魄。独崇业手挥拂尘,啸吟自如,旁若无事。经过一番搏击,顺利驶抵琉球。(www.xing528.com)
中山王得到加冕,很是高兴,以重金酬谢使者,崇业和谢杰都婉言谢绝了。中山王派遣陪臣随崇业等回朝答谢,陪臣又当着皇帝的面提出赠金的事,崇业回答:“臣无私交,不宜受金,也不能亵污天朝。”皇帝对他如此廉洁自持,十分赞赏,让陪臣收回赠金。
事后,崇业作有《却金行》诗一首,此诗载入地方志中;并有《航海赋》《南游漫稿》《使琉球录》等诗文,对琉球的山川风物作了详细记载。他的这次远航,也载入史册,是继郑和之后,“云南航海第二人”。
《却金行》一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对于我们今天加强思想修养、廉政自律,仍不失为一篇警世之作。他在诗中运用大量历史典故,来表白自己决心以历史上为官清廉的贤人为榜样,绝不为金钱所驱使,而乐于廉洁自律的心志。比如:祖荣一钱犹为多,清献琴鹤良自足。赵轨饮水范甑尘,羊续悬鱼苗留犊。余诚不能比德于数子,区区窃慕古人之芳躅。这里接连列举了古代七个廉吏的故事:后汉“一钱太守”刘宠(字祖荣),任会稽太守有政声,山阴县有五六老叟以百钱送他,他以父老勤苦,仅选一钱收下;宋代赵抃(谥号清献)任龙图阁学士知成都,匹马入蜀,以一琴一鹤自随,居官清廉;隋代人赵轨任齐州别驾,临别时父老知其为政廉明,不敢以壶酒相送,谓公廉洁如水,就请饮一杯清水饯行;后汉人范冉,为莱芜长,遭党人禁锢,草室而居,有时断炊,甑中生尘,而穷居自若,言貌勿改;后汉人羊续任南阳太守,常敝衣薄食,乘破车瘦马,府丞送鲜鱼给他,他收下后悬挂于庭,以示拒收礼物;三国时魏人时苗,任寿春县令,乘牛车上任,居官年余,牛生一犊,离任时留犊于寿春,说“我来时本无此犊,犊是此地所生”,后人以“留犊”比喻为官清正、纤介不取。他还赞扬了“鲍叔让金交谊笃,仲翁分金乐宗族”,前者不计较金钱得失、以友谊为重,后者不遗金给子孙的远见卓识。春秋时齐国大夫鲍叔牙,曾与管仲一同做过买卖,分取盈利时管仲多要一些,叔牙却不说他贪得,乐意让他多拿;东汉人仲翁,官至太子太傅,老迈归里时,皇帝和皇太子赐给黄金70斤,归里后尽将所得黄金分给族人故旧,有人劝他将黄金留给子孙,他说:“子孙已有田产,教他们勤恳耕作,就足供衣食,若多给他们金银,犹如教子孙怠惰啊。”
崇业后累官至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告老归里时,仍两袖清风,淡泊自若。去世后葬于建水城北白鹤铺其祖坟处。万历皇帝赐给祭葬文,祭葬文碑刻原存永善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