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顺治四年(1647年),西南农民起义军大西军将领李定国率部由江川、通海南攻临安。土司沙定洲部将汤嘉宾、李阿楚派兵在曲江、南庄抵御,均节节败退。李定国部直追至临安城下,城内防守严密,围攻10天不下,便挖掘地道,填塞火药五六桶,引爆火药,将城墙炸塌一个缺口,经过顽强拼杀,遂占领临安城。旧志记载,李定国为报复坚守城池的军民,屠杀10~20万人,可能夸大,但说明他带兵没有严明的纪律。
顺治十六年(1659年),清军入滇,降清明将吴三桂领兵攻临安,李定国部将贺九仪等败走,清军遂定临安。
清初仍袭明制,设建水州,隶临安府。府治仍设于建水城。府下辖4州4县:建水州、石屏州、宁州、阿迷州、通海县、熠峨县、河西县、蒙自县,简称“临八属”。又有府属土司3司6舍:纳楼茶甸副长官司、纳更山巡检司、亏容甸副长官司、思陀乡土舍、落恐乡土舍、瓦渣乡土舍、左能乡土舍、溪处乡土舍、阿邦乡土舍。明代原属临安府的教化三部长官司、王弄山长官司和安南长官司,于康熙六年(1667年)划出,增设开化府(今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西部)。
此时的建水州,为临安府首邑,仍是滇南的军事重镇,旧有“滇南锁钥”“日丽重城”牌坊便是明证。清廷于建水设立临安元江镇(简称“临元镇”)总兵官,为滇南的军事指挥机关和最高长官。于建水驻绿营兵左、中、右3营,共设游击3员、守备3员、千总6员、把总12员,统领兵卒2400名。“规制一新,军威远振。”后来,临元镇改为临元澄江镇,防区扩大至澄江府,辖镇标及左、中、右、前4营(分驻建水),兼辖元新营(驻新平)和澄江营(驻澄江),共有马战兵223名、步战兵1809名、守兵2340名,合计4372名。主要武器有鸟枪、弓箭、子母炮和藤牌等。(www.xing528.com)
各营又分别派出守备、千总、把总带领兵丁于要地设关、汛、哨、塘,缉盗匪,察奸宄,守驿道,护行人。驻建水的4个营,分设2关4汛28哨24塘。关有大关、箐口关;汛有建水汛、曲江汛、大石洞汛、簸岩汛;哨有沙坝哨、干沟哨、沙扎哨、南庄哨、黄土坡哨、阿卜关哨、石子坡哨、野马川哨、香木桥哨等;塘有栏头坡塘、马坊塘、谢家湾塘、面甸塘、梭罗庄塘、扳枝花塘等。所设的关、汛、哨、塘,后来均成为村落,对于开发和建设边疆,尤其是对山区的开发,起到良好的作用。
此后,直到光绪年间中法战争后,蒙自开为商埠,法国殖民主义者更加觊觎滇南,才将临元前营调驻蒙自城,临元澄江镇总兵也于秋冬移驻蒙自城,春夏仍在临安府城。
清代各府城所在地都只设县,而不设州。为统一建制,于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改建水州为建水县,但是县域比明代的州域辽阔得多。清军占领临安后,就把江外(红河南岸)的明代沐氏勋庄地就近划归建水管辖。康熙六年(1667年),清廷圈拨建水江外沐氏勋庄地给吴三桂作庄田。二十四年(1685年),清军平定吴三桂叛乱后,又将其庄田所属的15勐地归回建水征收钱粮。各勐设掌寨1员,所以也称15掌寨,实际是15个羁縻小土司。掌寨名称是:勐梭、勐赖、勐蚌、勐丁、勐喇、茨通坝、者米、勐弄、五亩、五邦、马龙、宗哈瓦遮、水塘、斗岩、阿土。这15勐地,“东界开化,西界溪处、纳楼,南界越南,北界纳楼、纳更,纵横四百余里(光绪《云南地志》)。”因而建水县的境域“东至阿迷州界三十里,西至石屏州界四十里,南至越南新界六百五十里,北至通海县界一百六十里,东南至越南界六百七十五里,西南至车里界七百八十里,东北至宁州界一百五十里,西北至石屏州界三十里”(清《云南省府厅州县舆图》)。县域南部领有红河南岸广袤400余里的国土面积,直与越南相毗连。雍正《建水州志》也有“南邻交趾,为云南极边”之谓,县域面积之广阔,在云南省仅次于腾冲,位居第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