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性是地方志的基本特性。搜集和掌握丰富、可靠的文献资料,是一部优秀方志编纂的前提条件。文献不足,志书编纂工作往往难以开展,“文献既阙,搜讨维艰,则有志而不克竟者,比比矣”[16]。修志资料内容十分广泛,包括各类志书、正史、政书、谱牒、稗史文集、文书档案、采访资料等,“所有应用之书,自省府邻境诸志而外,如《廿二史》《三楚文献录》《一统志》,圣祖仁皇帝御纂《方舆路程图》、《大清会典》、《赋役全书》之后,俱须加意采访。他若邑绅所撰野乘、私记、文编、稗史、家谱、图牒之类,凡可资搜讨者,亦须出示征收,博观约取。其六曹案牍,律令文移,有关政教典故、风土利弊者,概令录出副本,一体送馆,以凭详慎铨次。庶能巨细无遗,永垂信史”[17]。概而言之,修志文献资料主要包括各类志书,文献典籍以及实地调查、采访、测绘等资料。
(一)志书
方志文献是地方志纂修参考的基本资料。前代志书为新修方志提供了文献资料基础、体例范式借鉴和理论参考,是在新修方志时尽力搜罗的文献。
1.本邑旧志
方志编纂具有较强的连续性。前代旧志在编纂体例、结构内容、组织形式等方面,为后世修志提供了借鉴。后世修志大多在前志基础上加以发展,正其讹误,补其缺漏,续其所无。故而,每逢修志,编修者都会尽力罗致旧志,以为便宜,往往事半功倍,易于成事。康熙《湖广通志》以万历《湖广总志》为底本,袭旧者十分之七,增新者十分之三,历时五月而成八十余卷的巨著,“存旧者十之七,增新者十之三,日夕孳矻,凡五闰月而编成”。道光《天门县志》以乾隆《天门县志》为底本,兼采康熙七年、康熙三十一年县志,“前明姜绾、邱宜、任赞化三志久佚,国初李馨、钱永二志尚存,兹近据胡翼志为粉本,亦兼采旧志者,修志不忘其初也”[18]。咸丰《蕲州志》卷次皆依照旧志,“志卷次序俱照旧志”[19]。光绪《罗田县志》以康熙五十八年县志、乾隆五十三年县志为基础,而体例稍变,“前明嘉靖、崇祯两志久不可考,现存惟国朝康熙五十七年邑令张琳志,暨乾隆五十三年邑令姜廷铭志。张分列八纲,姜增为十,搜罗纂辑均极苦心,今即据为底本,而稍变体例”[20]。
2.他邑志书
同时,他邑方志也有一定的参考借鉴价值,尤其是一些名篇名志,故而修志时也往往力为搜集。光绪年间修《黄州府志》时,则尽力搜集各省志书,以为参考,“并恭阅钦定《盛京通志》《热河志》《畿辅通志》及十八布政司统部之书,凡豫是有益者并皆钞内,还质太守”[21]。嘉庆《竹山县志》,仿《武功志》志体而纂修,“近得康对山先生《武功志》,见其结构精严,推为绝作……昌窃慕之,因即禀承其式”[22]。
(二)各类典籍(www.xing528.com)
凡是涉及本地的政书、正史、地理书、档案文书、家谱等各类典籍,在修志中也具有相当重要的参考价值,尤其是在本邑无旧志可为借鉴的情况时,就显得更为重要。乾隆十九年,舒成龙修《荆门州志》,无旧志可依,努力搜集各种文献,虽只言片语,也较为珍惜,“余于是坚欲纂成,再发征引,广事搜罗,家有一编半简者,咸得借观,人记只言片行者,辄得陈说,又裒集群书,自汉唐宋元诸史以及省道府志而下,无不胪列,乃以前辑数稿与残编旧闻互相考订,更延吾乡前达西林宰李公法孟、会稽征士陈君荣杰汰其冗蔓,核其疑似,列其标准,详其品目,宁质毋文,宁约毋侈”[23]。康熙十二年,知州党居易有意修志,“郡侯党公祖敦心嗜古,公余之暇,石皷残碑,罔不搜抉”[24]。康熙二十六年,知府裴天锡组织修志,“新任裴守视事伊始即以修辑为己任,凡夫故老之所,家乘之所述,与夫残碑断碣之间,无不搜剔诠次焉”[25]。
3.征集采访、勘察
为了进一步掌握丰富、准确的修志资料,实地采访、勘察是有效途径,尤其是社会动乱时期,旧志无载,文献无征,访察更显得十分重要。相较其他类型资料而言,实地考察、采访所得,属于一手资料,较为直观,往往相对客观,是方志质量的重要保障,具有不可忽略的资料价值。汉川县旧志地图标识不准、内容缺漏,邑人田宗汉采用近代科学的测绘法,实地勘测,兼访父老儒生等口头资料,以为补充,“予因制指南审度表,测量川地。并取纸幅规为方格,作寸方五里为率,首测城池,以县治为中枢,再于治右之伏龙山,格定四正四隅,而后裹粮带丁,挨次履测,昼测夜绘,历三月而图成。第图地之形,必记地之事,乃于测量所至。凡山川古迹之名,比邻交错之界,随时询诸父老儒生,或农商渔樵。其间有善谈故事,或水利,或稼穑,或炎祥者,悉听其纵谈而笔记之,且详加考虑焉”[26]。
实地采访和勘察的确能够弥补资料上的不足,但亦不无弊病。一些经济疲敝的州县往往难以支持实地采访和勘察的费用,且也有官员吏僚敷衍了事,甚至出现借采访之名营利谋私的现象:
当官采访者,多于此道茫如,甚且阴以为利。十室必有忠信,规方千有余里,部领六七十城,岂无缙绅都士可与言者?地远势隔,无由朝夕商可。府县官吏,疲赖不支。其有指名征取之件,宪司羽檄叠催,十不报六。而又逼以时限,不能尽其从容。中间惑于浮议,当事委人磨勘,而应聘司磨勘者,不知适从何来。[27]
虽然实地开展采访和勘察困难重重,靡费人力、物力不少,但是能够或多或少征集和掌握不少一手资料,充实了志书的内容,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志书的编纂效率,保证了志书的可信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