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在清代湖北,设局聘贤进行方志编纂的必要性及意义

在清代湖北,设局聘贤进行方志编纂的必要性及意义

时间:2023-08-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清代湖北修纂方志和其他地方一样,大多会创设志局,聘请德才兼备者,从事方志编纂工作。乾隆五十九年,崔龙见、黄义尊修《江陵县志》,设志局于府衙,“郡伯崔公召诸绅士,而奖劝之,命开局于使院署中”[1]。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志局设在寺观祠庙中。修志设局,是否为应需之务,清人不乏持否定意见者。而一些未设局而编纂的方志,往往资料搜罗未广,考证不严,志书质量得不到保证。但未能受到相应的重视和落实执行。

在清代湖北,设局聘贤进行方志编纂的必要性及意义

清代湖北修纂方志和其他地方一样,大多会创设志局,聘请德才兼备者,从事方志编纂工作。志局地点不一,大多设置在署衙、试院、书院或寺观等地。乾隆五十九年,崔龙见、黄义尊修《江陵县志》,设志局于府衙,“郡伯崔公召诸绅士,而奖劝之,命开局于使院署中”[1]。乾隆二十七年,甘定遇修《枣阳县志》,设志局于柯公祠,“予与阖邑绅士复申前议,上之各宪,咸报可,爰诹吉开局于柯公祠,其经理度支采访讐校,诸绅士分任之”[2]道光二十六年,修《英山县志》,设志局凌云书院,“众志欣然,咸愿共襄盛举,开局凌云书院”[3]。乾隆二十三年,修《当阳县志》,设志局于回峰书院,“凡所纪述,颇为整理,但其中舛讹遗漏亦复不少,因集荐绅耆彦,设馆回峰书院,往来商榷,取旧稿厘定之,分门别类,删其太繁,补所未备”[4]同治三年编修《东湖县志》,设志局于县试院,“劝募得若干缗,采访亦次第续至,于是即试院设局,延监利王子寿比部为之载笔,邑中渊雅士咸预编纂,而大镛综其成焉”[5]。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志局设在寺观祠庙中。如通山县,则数次将志局设在洞渊观[6]之内,以为清净,“志局设古洞渊观西房,系旧修志处,又系向捐输团练处”。

修志设局,是否为应需之务,清人不乏持否定意见者。道光《云梦县志略》的主纂程怀璟认为设局无疑会给原本经费有限的修志事务增加负担,且亲朋师友请托入事志局,反而不利方志纂修,影响修志的独立性和志书的客观性

昨信商一二戚好,或谓宜在本城设局,或言先筹经费……设局一曾必德在绅宦旧家,或大庙中有空间房屋,经手董事长寓在内,延请总纂、分纂、采访、分缮多人,无论脩金有无多寡,即每日薪水所费不赀,谁肯节用,作此冷淡生活。此亦一难也。人人未必擅史家三长,议论多而成功少,虚糜岁月,薪水已告匮矣。又况一闻设局,邻境戚友,或外郡宾朋,必有荐函来托,本县父师虚派一协修名目,冀得干束脩,或径有贸贸然来,直入志局,强作解事,未几携取藏书而去,亦势所必至,一概辞,众怨沸腾。若稍为点缀,安得人人而悦之,此又一难也。[7]

志局大多设在署衙等公共场所,来往人员频繁,缺乏良好的修志环境,“辑志之署,非有承明金马之荣也,不过讼庭记室,喧沸倥偬而已”[8]。然而,修志本属一项涵盖多个方面与环节的系统工程,工作庞大而艰巨,设立志局,成立相对稳定和独立的修志工作机构,将修志人员集中起来,从搜集资料、商定志例、撰写志书、校对考订、刊刻志稿和后勤供给等修志各个环节和方面工作在志局统一进行,集思广益,彼此商榷,充分讨论,达成共识,无疑有利于提高效率,保证志书质量。康熙三十三年,刘焕、朱载震设局公署,数月而成《潜江县志》,“设局公署,萃诸大夫暨文学辈君而入,扬榷今古,几阅月而志成,视左氏三春构思十载而就,抑何颖捷也”[9]。道光年间,蒋炯、梅体萱修,李道平等纂《安陆县志》,创设志局,五月而稿成,“遂设局从事,网罗旧失,补缀新闻,五阅月而脱稿。授运读之,义例则精而极严,考据则详而必核,谕断则正而胥当,诠次则简而能赅,运以为具兹数美,可以传矣”[10]

而一些未设局而编纂的方志,往往资料搜罗未广,考证不严,志书质量得不到保证。乾隆年间,王如珪、宋鳌纂修《施南府志》,未能设局广为征采资料,是书甚为简略,“宋鳌,恩施训导,乾隆二十一年,辑《府志》四卷,未刊。时改设未久,又未开局征取,其书甚略”[11]嘉庆十三年,张家檙修《恩施县志》,亦未设志局,内容缺漏,为后世所讥:“张志修于嘉庆年,亦未设局采访,惟就改府后约略言之,无一语及于卫事者,其他更可知矣。”[12]

所惜,清代修志设局,往往志成而局散,所搜罗的资料大多散佚,故而章学诚提出设立志科,保存资料的建议,“州县既立志科,不患文献之散逸矣……至于志科,既约六科案牍之要,以存其籍矣”[13]。但未能受到相应的重视和落实执行。(www.xing528.com)

修志人员的学识与素养直接关乎志书的质量,往往由地方行政长官自行聘请本邑或他地才德兼备者充任,上宪一般很少直接干预。但也不无例外,如康熙三十三年,知县刘焕聘请名士朱载震主笔《潜江县志》,则须呈报允可方能正式启动修志事宜:

朱君悔人誉擅三长,昔尝与其太公石户先生于役王公之志者也。使君以礼延致之,承家学,修旧典,新邑乘三美具焉。朱君其必无辞。余心仪朱君久矣,戚戚有获,亟以朱君名请于上。咸报可,爰开局传经书院。[14]

上级官府也会根据各地实际概况,派遣专人指导修志者。如袁瓒,号廉叔,道光己酉年拔贡,江苏奉贤县人,富有才学,曾任湖北来凤知县,因战乱滞留湖北,后聘掌当阳县回峰书院,而被上级委任修纂同治《兴山县志》和《黄安县志》:

廉叔袁君瓒,吴江名士也。家世簪缨,由拔萃科,游楚北,膺保荐即补县,以文学受上宪知,荐主当阳县书院讲席,接委修兴山邑乘,己巳春奉上台檄来安纂修邑志,博通经典,乐诱后进,工书法,各体各家俱备。求墨宝者,几于纸贵洛阳。[1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