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清代湖北方志编纂:优胜劣汰自然淘汰

清代湖北方志编纂:优胜劣汰自然淘汰

时间:2023-08-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于方志自身不足而被淘汰者亦不在少数。由于仅以稿本、抄本传世,未能刊刻,流传范围有限,后散佚。因修志被指控而受到政治迫害的事件屡有发生。清代湖北私修志有15种,仅存2种,散佚率高达86.67%,可见散佚之严重。

清代湖北方志编纂:优胜劣汰自然淘汰

由于方志自身不足而被淘汰者亦不在少数。这种现象,郑板桥称之为“自烧”:“自汉以来,求书著述,汲汲每若不可及。魏晋以下,迄于唐宋,著书者数千百家。其间风云月露之辞,悖理伤道之作,不可胜数,常恨不始皇而烧之。而抑又不然。此等书不必始皇烧,彼将自烧也。”[349]

(一)内容舛误,体例不精,新书一成,往往被淘汰

光绪《兴国州志稿》,邑人熊奎斗纂,是志才四十余叶,采访不周,资料不齐,内容缺漏不全,“(光绪)二十二年,岁贡熊奎斗增刊四十余叶,附原志之末,因修期太促,采访未遍,故不能完备”[350]。光绪三十年《续修兴国州志》刊行后,是书渐失传。雍正十二年《崇阳县志》,知县李五淳、陈鷞撰。是志错讹尤多,为人所讥。乾隆六年,郭彦博、黄衮重修县志,以补是志之失,“(乾隆)辛酉距(雍正)甲寅才六年尔,本无事于更张。顾李君善政多端,独其所续志,崇人士嗛焉”[351]康熙十一年,知县刘嗣煦修《枣阳县志》,仓促了事,内容简略,乾隆年间知县甘遇定重纂县志,“今所传刘氏一编,又极荒陋简略,兹特发凡例,定为新本”[352]。乾隆二十一年,知府王如珪修、教谕宋鳌纂《施南府志》四卷,采择不谨,荒陋缺略,“宋鳌,恩施训导,乾隆二十一年,辑府志四卷,未刊。时改设未久,又未开局征取,其书甚略”[353]。“邑训导宋氏所纂志乘,因采择弗备,未付枣梨。”[354]故而流传不甚广,后佚失。

(二)卷帙浩繁,不易保存

顾氏《蕲州志》,是书原有一百卷,其子顾景星也意识到卷帙浩繁,贮藏不易,乃删其重复,减为六十卷,“自郡县有志以来未有如此书者,卷帙繁重,虑难梓藏,岁次甲辰,景星读礼之余,不揣固陋,窃因成功,去其繁复,补以论辨,盖其意旨,皆出先君子而景星述之……共六十卷”。但仍不免部头过大,嘉庆年间是书已佚,“《蕲州志》六十卷,顾天锡著,佚”[355]

(三)未能刊刻,仅以稿本、抄本传世,流传不广(www.xing528.com)

道光二十二年《崇阳县志稿》,知县金云门、邑人刘镇鼎纂修,是志因钟人杰率众起义,未能刊刻,仅有稿本流传,同治朝散佚过半,“道光壬寅年志,邑人刘镇鼎定稿,凡八卷,知县金云门序,将镌梓,未遂,遭乱散失,近购得之已亡其半”[356]。后尽数佚失。《黄冈续志》,吕德芝纂,志成稿藏于家,流传不广,“德芝,字时素,岁贡生,有文学,以孝友重于士林,家贫与弟鼎玉,稽古赋诗,怡怡如也。尝辑《黄冈续志》藏于家”[357]。道光间,王祚宾抄录是志,“邑明经吕德芝辑《黄冈续志》藏于家。世鲜传本,宾觅获钞纂”[358]。由于仅以稿本、抄本传世,未能刊刻,流传范围有限,后散佚。乾隆五十九,黄义峰纂成《保康县志》,然未有刊行,“黄义峰纂保康志,皆脱稿未刊”[359]。嘉庆元年,保康动乱,是志亦毁,“前志稿脱于黄学师手,既毁于嘉庆丙辰”[360]。成书至书毁仅相隔二年,可见稿本保存之不易。

另外,部分志书可能毁于文字狱。顺治至康熙初期,文化氛围相对宽松,私家著述繁荣,但康熙中后期以来,尤其是乾隆朝,文网严密,湖广地区的禁书也引起朝廷的重视,“如有收藏违碍之书,即早交出,免其治罪,并以此等笔墨诋毁之事大率江浙两省居多,其江西、合越粤、湖广亦或不免,因指名交各督抚留心查办”[361]。乾隆四十四年,清廷明确将禁毁对象指向地方志,“据闵鹗元奏,各省郡邑书内,如有登载应销各书名目,及悖妄著书人诗文者,一概俱行铲削等语,所奏甚是。钱谦益、屈大均、金堡等所撰诗文,久经饬禁,以裨世教,而正人心。今各省郡邑志书,往往于名胜古迹编入伊等诗文,而人物、艺文门内并载其生平事实及所著书目,自应逐加芟削,以杜谬妄。至从前各省节次缴到应毁书籍,经朕发交馆臣覆勘,奏定应行销毁者,俱经该馆陆续咨行各省,自可遵照办理。着传谕各督抚将省志及府志、县志悉心查核。其中如又应禁诗文,而志内尚复采录,并及其人事实、书目者,均详细查明,概予芟节,不得草率从事,致有疏漏”[362]

因修志被指控而受到政治迫害的事件屡有发生。一时之间,藏家多为惶恐,为避祸,不少地方志等地志书籍被付之一炬,“自朝廷开四库馆,天下秘书稍稍出见,而书禁亦严告讦频起。士民葸愤,凡天文地理,言兵言属之书,有一于家,惟恐遭祸,无问禁与不禁,往往拉杂摧烧之”[363]。据考证,乾隆帝一纸诏令竟能导致每日书籍焚毁者达六七十万部之多,远超南宋绍定以前平均每年594部书籍毁于各种灾厄的数量[364],造成了空前规模的志书图籍散离亡佚。

清初私修志书在编纂体例,所载内容都较为随意,不无违碍之处。清代湖北私修志有15种,仅存2种,散佚率高达86.67%,可见散佚之严重。而官修方志也不无波及,铲板剜字不少,致使文辞断裂不接。如乾隆《黄州府志》,多处遭到剜板,如《人物志·文苑》第十四页剜去十行、《人物志·宦迹下》第十一页剜去十四行。乾隆五十四年,黄冈再度修志,对旧志进行了删除、整改,“按年续入条目仍旧,而违制则芟之”[36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