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光绪、宣统三朝,历经五十年,编纂方志130种,其中省志3种、府志11种、州志18种和县志92种、乡土志6种,每年纂修方志2.6种,这一时期是清代修志最多、修志最为频繁的时期,也是传统社会修志最多的时期。
同治朝,太平天国及其后来的捻军起义相继失败,各地农民起义进入低潮,时局渐趋稳定,为修志提供了安定的社会环境。清廷欲以方志标榜“中兴”。表彰在镇压太平军及捻军等死难官绅民妇,推动了地方志的编纂。同时,一批军功地主崛起,希望以方志的媒介,凭借自己的政治权力转化为文化优势,如杨长杰,应山县人,在镇压太平军中屡有军功,“杨长杰,咸丰壬子科,顺天榜,先由优选考取教习,授江西长宁知县,历任建昌贵溪县,以军功擢莲花厅同知,赏戴蓝翎,即升知府,赏换花翎,历有政绩”[39]。同治年间修志,杨长杰捐款达一千串文之多,是此次修志捐献最多者。
雍正帝曾命各地省府州县志修志凡六十一修,而受战乱等因素的影响,执行并不得力。至同治朝,湖北多地志书近百年,甚至有近二百年未能纂修。加上前代旧志书毁于嘉庆以来兵燹者尤甚[40],编修新志具有迫切的需要。(www.xing528.com)
《湖北通志》,自从嘉庆初年纂修,八十余年未修,同治十年湖北巡抚彭祖贤乃重新启动修志,“《湖北通志》未修者八十年,辛未秋抚军彭大中丞开局鄂垣,檄取十属州县新志以备采择”[41]。同治年间启动的《湖北通志》,命各地以新志呈送,以备取材,有力地推动了各府州县志编纂,“楚北叠遭兵燹,闾阎凋敝,大府悯之,思所以善其后者,而因地制宜,幅陨辽阔,体察未周,难期经久,征文考献,散佚实多,心滋戚焉。爰檄郡邑纂修志书,备合修通志,随时省览,鉴往辙,垂法戒,诚为政之本”[42]。
湖北各府州县志也不乏久未纂修者。《汉阳县志》,自嘉庆二十三年裘行恕、徐必观纂修后,四十余年未修,局势安定之后,时人以修志为急务,“刺史兰丞黄公之宰汉阳也,承兵燹后,事变多矣,慨然谓邑乘久未增续,此其最急者,与都人士谋之,皆曰是不容缓”[43]。《松滋县志》中断尤久,自康熙间修纂后,近百六十年未能纂修,“索观县志则锓板久已无存,所存者断简残编而已,进绅耆而询之,佥曰:自眀季以迄国初叠遭兵燹,典籍之亡,康熈初邑侯李公式祖始辑大略,厥后屈公超乘、陈公麟相继重修,仍属简略,自是百六十余年未经修辑”[44]。《宜都县志》,自康熙三十六年刘显功纂修后,一百六十七年未修,荒废已久:“志书为文献所在,爰取而披阅再三,见其废未修者百六七十年,典章文物阙焉弗备,傥因陋就简,日就荒湮可若何?”[45]《通山县志》自康熙四年一修,至同治朝则已二百余年,未有续修者,“通山县志自康熙四年续修后,二百余年迄未议”[4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