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兴山县志》十卷,黄宫、蔡韶清等纂修。黄宫,阳湖县人,乾隆十一年任兴山知县。蔡韶清,南康县人,乾隆十七年任兴山知县,任内多善政。自康熙四年《兴山县志》后,历经雍正八年、乾隆十三年两次纂修都未能成书,“丙寅年五月,莅兴山,吏胥呈抄本志一本,系潘令内召因胥前令遇旧帧脱稿,潘升行人去,未暇修饰,并缺讨论。踵其后者,张令光裕在任五年,本内多涂改处,而镂版莫就,缮录无传,繁略仍未尽合体”[110]。乾隆十八年,黄宫、蔡韶清重为纂修,成书十卷。光绪年间,尚有流传,但流传不甚广。《八千卷楼书目》《传是楼书目》《千顷堂书目》《中国地方志综录》《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等未有著录。所幸,1984年,兴山县普安乡别远瑛老人献出道光四年王琨抄本。稿本中夹带载有嘉庆、道光年间的内容,如卷五《武科》载:“陈岏,道光辛巳年武举,嘉鱼千总。”《武途》载:“朱槐,嘉庆初任陕西定边协,行伍。”基本上保留了乾隆《兴山县志》的原貌。
是书对研究乾隆以前兴山县的社会经济史具有重要意义。以风土志为例,较为明晰地记载了当时的劳动生产、日常生活。居住概况,“在邑者聚庐而处,居乡者户不相比,高原下麓,散若晨星,村邻远至四五里犹云隔壁”。服饰,男女喜以自织大布缠裹头部,“男妇多以手巾缠头,皆自织大布,极粗厚”。饮食方面,载:“邑稻米多仰给川中,食之者少。民间以脱粟及大小麦为常食,荞麦、燕麦、粮、包谷以济之,小祲则采蕨。”农业生产,“邑境弥嶂跨谷,地无平畴,坡尽陡立,刀耕火种,攀援上下,俯锄润壑,仰耘烟雾”,又载,“县西白沙河相坪一带多种茶,而土人罔知焙造,其味粗薄,向无课税”。[111]这反映了兴山县茶业限于制茶技术的原因,尚处低速发展阶段。(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