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以后,建立统一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废封建,行郡县,初期将“西涉流沙,南尽北户,东有东海,北过大夏”的广袤版图划分为三十六郡(后又增南海、桂林、象、九原四郡),郡辖有若干县,形成较为严密和系统的政区制度,为地方志的编纂奠定了建制基础。且秦统治者强化对各地的控制,掌握地情,曾编纂《秦地图》。由于秦朝因暴政短祚而亡,方志成就并不突出,但为后世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公元前206年,刘邦进入咸阳,萧何即接收秦朝图志,“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具知天下阨塞,户口多少,强弱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得秦图书也”[1]。可见,秦朝方志犹存,并为汉代所继承,亦可知刘邦集团重视利用图志的价值,将其作为掌握国情和强化统治的重要资料与手段。西汉王朝结束了数年的动荡不安,中央集权制度得到巩固,郡县制度日趋完善。经过汉初七十余年的休养生息,社会较为安定,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呈现繁荣局面,为文化发展以及方志的萌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最高统治者为了实施行之有效的管理,了解全国各地的土地、户口、赋役、物产、民情以及山川关隘的需要,较为重视地方志编纂。汉武帝时期,朝廷命令各地官府将地志报送太史,“计书既上太史,郡国地志,固亦在焉”。(www.xing528.com)
至汉末魏晋南北朝时期,地方经济得到增长,原已被抑制的豪强地主势力又开始复苏和壮大。地方经济的复苏,地方人物的崛起,为方志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和人才基础。魏南北朝时期,地方志名目有地记、图经、人物传、风俗志、地理志等,虽然体例尚未定型和成熟,但方志体例已见雏形。这一阶段的湖北方志数量较多,种类亦较为丰富,在全国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但散佚十分严重。通过后世文献征引的吉光片羽和学者的辑佚考证,湖北方志主要有地记、地志、图经等种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