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大革命”期间,万秀区乡镇“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经营体制基本不变。农业生产在以粮食为主的同时,重点发展城市人民生活必需的蔬菜、水果和肉类生产等。针对水稻品种连续使用两三年后,容易出现混杂、退化的特点,采取自繁、自选、自用,辅之以国家调剂的方法。扶典人民公社各大队都建立有良种试验场,各生产队都建有留种田,粮食产量有所增加。1970年,良种繁殖面积16.67公顷,每公顷粮食产量3172.50公斤。1977年,用良种繁殖每公顷粮食产量3967.50公斤。
粮食方面。粮食生产贯彻落实“三包一奖”(包工、包资、包产,超产奖励)政策,调动了社员种植稻谷的积极性,平均每亩产量168.97公斤(最高年份是1969年198.5公斤,最低年份是1961年134公斤)。20世纪70年代,掀起粮食亩产超年亩产粮食400公斤活动,粮食产量有所增加,平均每亩产量238公斤(亩产最高年份是1977年264.5公斤,最低年份是1970年211.5公斤)。1975年起,调整农业结构,将大量水田改种蔬菜和水果。夏郢镇盛产水稻,水稻种植一般一年两糙,是万秀区主要粮食产区,被定为自治区商品粮食生产基地。
1975年,夏郢镇全镇有耕地面积2583公顷。其中,水田2240公顷,全年粮食总产量1920吨。1976年至1978年,引进广选三号、包胎矮、科情、科九、科二等高产良种,亩产达300~350公斤。同时引进124、旺甫粘,推广文科粘、05粘、青竹、特眉、矮粘等品种。之后,又引进桂潮、双桂1号,亩产达380公斤左右。
蔬菜方面。蔬菜主要种植地在龙湖镇的新民、旺步、塘源、高旺和桂江沿河一带。20世纪60年代,在沿用栽培技术的基础上,逐步推广和应用保护地膜、小栅育苗、遮阳网等先进技术,推广种植反季节蔬菜。同时采用瓜豆和叶菜间种、套种方法和长与短、高与矮蔬菜品种相结合,塘中养鱼与塘边种菜相结合的“立体种植和秋冬菜生产”等方法,蔬菜产量不断增加。扶典乡有菜地面积13.47公顷,年产蔬菜50万公斤。蔬菜种植品种主要有叶菜、瓜类、番茄、芋类、姜、葱、蒜等40多种,一般每公顷产量16吨。20世纪60年代后,由于城市建设发展需要,蔬菜主要种植地先后被征用,除村民自留少量菜地外,蔬菜种植很少。
水果和甘蔗方面。夏郢、龙湖两镇的水果种植历史悠久,品种以柑橘、橙子、李子、西瓜、荔枝为主。夏郢沙田柚是主要出口产品。1965年,各生产队因地制宜建立村级果园,东兴大队办太和上下冲大型荔枝园和龙骨冲荔枝园;夏郢答涓村办木桦果场,镇安村办维河果场,德安村办德安果场;扶典公社发展甘蔗高产示范基地,基地面积40余公顷,每公顷产量60吨,最高产量每公顷90吨;创办河口果场和扶典果场2个,经营面积分别为2公顷和4.33公顷。20世纪70年代中期,扶典人民公社创办河口果场和扶典果场2个,经营面积分别为2公顷和4.33公顷。种植水果主要品种以荔枝、沙田柚、枇杷、柑橘、橙子、柿子、李子、龙眼、番石榴、芭蕉、西瓜等,以柑橘、橙子、李子、西瓜、荔枝为主。1976年11月8日,扶典生产大队第四生产队果园发现一株温州柑产量122.50公斤。1977年至1978年,种植甘蔗主要为梧州糖厂机制糖提供原料。种植的良种有桂糖7号、桂糖11号、选蔗3号、粤农76/169号和粤农71/210号等。(www.xing528.com)
畜牧业方面。畜牧业贯彻“公私养殖并养,以私养为主”的方针。养殖以猪为多,牛以耕牛为主,菜牛很少。1971年至1976年,河西片区办集体农场1个,养猪场4个,家禽场1个。
对耕牛采取集体饲养,专人放牧。1974年,提出大力发展集体养猪,生猪饲养平均每户5.39头,每亩耕地2.43头,每人1.03头。1975年,扶典、新民、旺步、塘源、高旺大队实现1人1猪和1亩1猪的目标。1977年后,鼓励和扶持社员家庭养猪,集体养猪减少。社员家庭养猪,以养母猪居多。
农业耕作机具也由传统的人力耕作逐步发展有拖拉机、插秧机等进行耕作;植保收割脱粒机具主要有手压、背负式喷雾器、担架式动力喷雾(粉)器、背负式动力喷雾(粉)器、人力打谷机、动力脱粒机等;运输机具主要有拖拉机、手扶拖拉机、农用载重汽车和农用机动船等;农副产品加工机具主要有动力碾米机、饲料粉碎机、榨油机和统糠机等。并引进推广新式农机具轮式中型拖拉机、牵引双轮双铧犁等机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