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地震波
震源处岩层断裂时,引起周围介质振动,以波的形式向各个方向传播并释放能量,这种传播地震能量的波称地震波。地震波分为在地球内部传播的体波和在地面附近传播的面波。
体波有两种,一种为纵波(也称P波),另一种为横波(也称S波)。纵波为压缩波,激发的质点振动方向与波的行进方向一致,如图2-6(a)所示。纵波可在固体与流体(液体或气体)中传播,如声音就是在空气中传播的一种纵波。横波为剪切波,激发的质点振动方向与波的行进方向垂直,如图2-6(b)所示。因流体不能承受剪力,故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遇到液体后,被传输的横波很少,液体对横波具有隔振作用,因此工程中也用横波探查地下水和油矿等。
图2-6 体波质点的振动方向
(a)纵波(压缩波);(b)横波(剪切波)
根据弹性波动理论,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可由下式计算
ρ——介质的密度。
对于一般地表土层,可近似取v=1/4,于是得到
可见纵波传播速度比横波要快。表2-2列出了横波在一些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值。
表2-2 不同介质中的Vs值 单位:m/s
面波也有两种,一种为瑞雷波(也称R波),另一种为洛夫波(也称L波)。瑞雷波传播时,质点在与地面成垂直的平面内沿波行进的方向做椭圆运动,如图2-7(a)所示。洛夫波传播时,质点在地平面内做与波行进方向相垂直的振动,如图2-7(b)所示。
图2-7 面波质点的运动
(a)瑞雷波质点的运动;(b)洛夫波质点的运动
据观测资料分析,面波传播速度只有S波传播速度的92%。由于波传播速度愈快,频率愈高,振动周期和振幅愈小,由此可知:纵波传播快,周期短,振幅小;面波传播慢,周期长,振幅大,横波居中。
2.地震地面运动(www.xing528.com)
图2-8 体波的折射
当地震体波或面波达到地面上某一点时,就会引起该点往复运动,即地震地面运动。考虑到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会发生折射,地震体波由较坚硬土层向较软土层传播(地壳表层一般是深处坚硬、表层风化松软)时,也会产生这种折射现象。如图2-8所示。由于体波经过下硬上软的岩层层面时,反射角小于入射角(波进方向与层面法线的夹角)。因此经过不断的折射,体波传播至地面时,行进方向将近似与地面垂直。假设地面任一点处有一观测点,观测点处的人面对震中,定义观测点与震中连线的方向为前后方向,与该连线垂直的方向为左右方向,垂直于地面的方向为上下方向。由上述地震波传播的特点可知,P波主要引起地面上下运动;S波主要引起地面前后、左右运动;R波主要引起地面上下、前后运动;L波主要引起地面左右运动。
由上可见地震引起的地面运动是三维的,其中竖向运动主要由P波和R波引起,水平前后运动主要由S波和R波引起,水平左右运动主要由S波和L波引起。据实测统计,两个水平方向的地面运动强度大致相等;而竖向地面运动强度,一般小于水平地面运动强度。就平均值而言,一次地震竖向地面运动强度约为水平地面运动强度的2/3。
根据地震波的特性,由于P波传播快,周期短,衰减快;面波传播慢,周期长,衰减慢。一般震中附近,P波成分较多,竖向地面运动与水平地面运动的比值较大,主要表现为地面上下运动。随着震中距的增加,体波成分减少,面波成分增加,因而远离震中处,水平地面运动的比例较大而竖向地面运动的比例较小,主要表现为地面水平运动。
3.地震记录
利用地震观测仪器可以记录地震发生时地面运动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工程结构抗震主要与地震加速度记录有关,图2-9是一次实际地震地面某点沿东西、南北、上下三个方向的加速度记录。
图2-9 某次地震地面运动加速度记录
由图2-9可见,地震地面运动是极不规则的。为便于分析,一般利用数学上三角级数展开方法,将地面运动处理为由许多不同频率简谐运动的复合运动。将地面运动加速度记录应用于工程抗震研究时,最有意义的物理量是:强度(最大振幅)、频谱(分解后不同频率简谐运动的幅值与频率的关系)和强震持续时间。地面运动最大振幅表征地面运动的强烈程度;频谱表征地面运动的频率成分,尤其是主要频率成分,反映地震地面运动能量沿频率的分布;强震持续时间表征地面运动对工程结构反复作用的次数。
4.地面运动加速度强度与烈度的关系
对于一次地震,烈度是描述其对地面影响的一个评价指标。上述地震地面运动的三个要素(强度、频谱、强震持续时间),实际上均对地震烈度值有影响。单独建立地面运动强度与地震烈度的关系,往往具有很大发散性,但可得总的趋势是:烈度愈大处地面运动强度愈大。由表2-1可知,就平均值而言,地面运动加速度a与地震烈度I之间存在下列关系
5.地面运动频谱的主要影响因素
地震波传至地面某处产生的地面运动频谱,主要受两个因素的影响:震中距和场地条件。
由于波的周期愈短,在有阻尼介质中传播衰减得愈快,因此随着震中距的增大,地震波中的短周期成分相对较快地衰减消失,使得地面运动频谱中,短周期成分所占的比例愈来愈小,长周期成分所占的比例愈来愈大。
场地条件主要是指建筑物所在地(即场地)地表土层的软硬程度和表层松软覆盖层的厚度。利用S波在单一土层中的传播特性,可求得场地有一特征周期,即场地周期
式中 Vsm——场地土内的S波平均波速,m/s;
dov——S波速小于500m/s的场地土覆盖层厚度,m。
地震发生时,地震波的周期成分很多,按共振特性,仅与场地特征周期Tg接近的周期成分被较大地放大,成为致使建筑物破坏的地面运动的主要周期,故地震波中与Tg接近的周期也称场地卓越周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