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校体育的总体目标
现代社会正朝着自动化、电子化、信息化的方向高速发展,21世纪要培养合格的人才则必须用战略的眼光来规划与培养。伟大祖国正处在建设的新时期,急需大批人才为之奋斗,每一个立志成才的大学生,都应该在政治上严格要求自己,在学习上发扬精益求精和顽强拼搏的精神,并刻苦锻炼,使身体强健,争取为祖国、为人民健康地工作与服务,为祖国建设做出贡献。可见,高校体育的总体目标应是使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增强体质,促进德、智、体等的全面发展,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建设人才。
(二)高校体育的具体目标
为了完成对大学生的全面培养,高校体育的具体目标如下:
1.促进学生身体全面发展
要促进学生身体全面发展,就要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抵抗疾病与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我国大学生年龄在17~22岁,处于身体发育的后期,调查资料表明,我国城市男女青年在22岁时身高均值最高。这说明在大学阶段的学生的身高仍在逐年增长。坚持体育锻炼,就能促进身体各器官、系统的正常生长发育。经常锻炼的青少年比一般青少年高4厘米以上,体重增加2千克以上,胸围增加2~3厘米,尤其是大脑皮质对全身各器官、系统的调节功能比一般青少年更完善。在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中,最基本的是力量和耐力两种素质。一个人具有丰满结实的肌肉,就能保持正确的姿势和健美的体形,就能进行持久的体力和脑力劳动。力量素质是人们生产生活和体形健美的基础;耐力素质是人体长时间进行工作的一种能力的体现,而呼吸和心血管系统的机能又是耐力素质的基础。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对肌肉的力量和耐力的要求是基本的。在体育锻炼中发展力量和耐力素质,对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起着积极的影响。因此,在全面增强身体素质的同时,大学生应着重发展力量素质和耐力素质。为了使身体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提高免疫能力以及对各种病毒、病菌的抵抗能力,平时还应注重利用日光、空气、水等自然因素来锻炼身体。
2.培养学生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
激发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使学生掌握体育卫生的基本知识和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与能力,培养良好的锻炼习惯和卫生习惯,为学生终身参加体育锻炼奠定良好的基础。现代体育综合了生理、解剖、生物化学、医学、力学、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内容极其丰富。只有深刻认识锻炼身体的意义和作用,才能激发学生锻炼身体的热情和自觉性。人体的结构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在大学阶段,要加深学习运动生理知识,掌握运动技术和技能,以及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并且把锻炼的自觉性和科学方法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锻炼效果。(www.xing528.com)
3.提高运动技术水平
提高部分学生的体育运动技术水平,为国家培养优秀的体育运动后备人才是高校体育的又一个具体目标。
现代大学生的国际交往活动频繁,应努力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以适应我国大学生参加各种国际体育竞赛的需要。世界青年体育运动交往和比赛,不仅是身体素质和运动技术水平高低的比赛,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各国的经济、科技、文化教育发展水平和民族精神面貌的一种体现。组织运动队训练,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对发展我国体育运动,实现我国体育的宏伟目标有深远的意义。在广大青年学生中,有许多具备运动才能的体育人才,高校又具备较好的训练条件,完全有可能把我国大学生的运动训练提高到国际先进水平,在国际体育竞赛中获得优异成绩。所以,高校应努力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为祖国争取荣誉、为振兴中华做出更大的贡献。
4.提高学生的思想品质
体育锻炼能陶冶学生的情操,锻炼学生的意志,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增强学生的组织性、纪律性,提高学生的思想品质。
体育对实现党的教育目标有着重要意义,由于体育的特点,它在完成教育的使命中可以发挥特殊的作用。高校体育的教育任务主要是:①进行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使学生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培养热爱集体、团结互助的集体主义精神;②进行组织纪律性教育,培养严格的组织纪律性和优良的作风;③进行优良的体育道德作风的教育,培养遵守规则,服从裁判,胜不骄、败不馁,追求胜利、敢于拼搏的精神;④进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的教育,培养勇敢、顽强、刚毅、果断的意志品质。通过体育运动过程的教育,发展个性,激励、鼓舞学生勤奋学习、勇攀高峰、报效祖国,为祖国“四化”建设献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