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选择的准则即择业原则,是指一个人在认识和选择职业时必须遵循的要求。择业原则对择业实践具有指导意义,用适当的择业准则去指导择业实践,有助于个人找到自己的职业岗位。在此,我们根据职业选择要受到社会因素、职业评价、自我评价等因素制约的规律,提出以下职业选择的准则,以指导择业实践。
(一)服从社会需要的原则
服从社会需要就是指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应该把社会需要作为出发点和归宿,以社会对人的要求为标准,去认识和解决择业问题。
社会是由人构成的,社会需要本质上就是人的需要,因此社会需要必须通过人的活动才能满足。社会需要的丰富性决定劳动分工的必然性,从而构成社会职业的多样性,人们正是通过不同的职业活动既满足社会需要,也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且在满足的过程中又形成新的社会需要和新的社会职业。与此同时,社会生产的协作性又构成社会职业的整体性,就是说每一项职业活动的成就,都渗透着其他职业活动的贡献,社会的每一步发展都是各种职业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大学生在择业时,务必要使自己的选择符合社会的需要,因为只有这样的岗位才有充分实现的可能性。
(二)树立高尚的职业理想
马克思1835年在特利尔中学毕业时写的一篇关于职业理想的文章——《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提出了一些对今天的大学生选择职业仍有深刻启迪的看法。他在谈到选择职业时指出:“如果我们的生活条件容许我们选择任何一种职业,那么我们就可以选择一种使我们最有尊严的职业;选择一种建立在我们深信其正确的思想上的职业;选择一种能给我们提供广阔场所来为人类进行活动、接近共同目标(对于这个目标来说,一切职业只不过是手段)即完美境地的职业。”在马克思看来,“我们的使命绝不是求得一个最足以炫耀的职业”,“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善”。
当前,有些大学生过分注重自我发展,目光短浅,片面追求自身发展而忽略了国家的需要,难成大器。这些大学生以实现自我价值为动力,而轻社会需求,暴露出大学生缺乏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只考虑个人利益而忽略国家的利益,这必会导致个人与社会的矛盾,使个人与社会脱离,犹如无水而渔,毫无收获。因此,大学生应该首先考虑到社会需要这个大前提,将实现自身价值与服从社会需要相结合,树立高尚的职业理想,才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更多的取得事业成功的机会。
阅读资料4.3
扎根基层,绽放最美芳华——“最美基层高校毕业生”群像
毕业于名牌高校,奉献在田野山林;远离了都市繁华,驻守在边疆海岛——有这样一群“80后”,他们将个人理想融入祖国发展命运中,把鸿鹄之志化作扎根基层的实际行动,用青春和热血绽放着属于自己的时代芳华。
2019年,中宣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署开展“最美基层高校毕业生”学习宣传活动,评选出10个“最美基层高校毕业生”及29个提名奖。每一个“最美基层高校毕业生”背后,都有一段催人奋进的故事。让我们走近他们,聆听这些“最美”音符奏出的动人旋律。
一、理想主义与现实路径的完美融合
2005年,当别人家的孩子大多寄望于高考跃“农门”时,杨媚不顾父母反对报考了四川农业大学。2011年7月,杨媚作为一名大学生村官来到边远的重庆市荣昌区吴家镇双流村。8年来,她坚守“让乡亲们富起来”的初心和梦想,扎根农村,发展产业,带领群众增收致富,在田野间书写着自己的青春梦想。
为改变全村传统种植模式和菜农陈旧思想观念,杨媚在村里实施土地流转,建设蔬菜大棚8个,为农户作示范种植。她起早摸黑,穿梭在田间地头、行走在农家院落,传播先进种植技术,带领全村100余户村民建立大棚蔬菜600余亩,年增收500余万元。2014年,杨媚带领菜农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统购物资、统一技术、统一包装、统一销售,每年为菜农节约成本、增加收入近30万元。2017年,杨媚利用荣昌区发展村级集体建设试点项目资金,建立村集体经济发展3个服务平台,实现集体经济盈利近20万元。
从放弃都市优渥工作待遇、扎根宁夏利通区基层乡镇的那一天起,北京大学硕士毕业的宗立冬就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为促进农民增收,他创新思路谋发展,先后实施中回医药研创基地等20余个重点项目,开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盘活村集体资产,新建日光温室17.5亩、大跨度拱棚177.5亩、移动拱棚30亩;为了补上民生短板,他积极争取修建文化休闲广场,实施道路硬化绿化亮化项目,推动老旧小区改造,组织实施妇女儿童关爱项目和大型帮扶助学慈善项目,协调解决历年累积案件和纠纷。
二、学以致用与建功立业的使命担当
2008年,王辉从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中医专业毕业,通过“三支一扶”计划招募来到渤海海峡中央离陆地40余公里的小钦岛卫生院工作,成为一名驻岛“支医”志愿者,也是全卫生院唯一的医生。(www.xing528.com)
“岛上检查仪器少,看病全靠经验,对于我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尤为困难。”回忆起那时,王辉坦言,许许多多无法预料的工作和生活上的问题接踵而至,让她有些力不从心,甚至有了“打道回府”的念头。可当她看到村民们求助的目光,想起“健康所系,生命相托”这句誓言赋予的神圣感与责任感,她就会重新燃起希望。
11年来,只要病人需要,王辉24小时“随叫随到”,把人生最美好的青春岁月都留在了这个面积仅1.14平方公里的海岛,成为海岛居民健康的“守护神”。如今,王辉早已把这里当成第二故乡,把岛上的900多名海岛人当成了自己的家人。
同样不负期待的还有投身乡村教育的李晶。“老师是最有文化、最值得尊敬的人。”小时候父亲的话一直在李晶的耳边回响。从此,当一名老师成了她心中的梦想。
2009年,来自吉林长春的李晶从湖北文理学院毕业后,来到师资贫乏、条件艰苦的湖北山区小学任教,一待就是10个年头。10年来,她在去家访的山路上摔过跤,在与家长的沟通中遭受过冷遇,在寒冬里为贫困的孩子买过鞋袜,为家境困难的学生拉过赞助……在艰苦的环境下,为了不让山区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李晶一个人担负起4个年级3门课程的教学任务。
远离城市的繁华喧嚣,对风华正茂的大学生而言是一条艰难抉择的路,但在李晶看来,乡村教育的沃土,孕育着她和山里孩子们美好的未来与希望。
三、青春报国与锻炼成才的广阔天地
从白衣飘飘的“象牙塔”到基层锻造的“大熔炉”,从“天之骄子”到“泥腿干部”……一个个怀揣理想的年轻人,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演绎着全新的角色:党务工作者、森林守护者、致富带头人……他们在改变乡村,也改变着自己。
从黑龙江洛古河村村民眼中的“文闺女”,到“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北极镇党委班子成员中年龄最小的“小竹子”,三年多的基层实践,文竹从一名大学生村官成长为优秀的基层党务工作者。创新党员学习方式、组建文艺宣传队、开展“党建进景区”活动……文竹用青春和热情传递着驻守北疆的赤子情怀。
(资料来源:http://www.yxrd.org/toutiao/36909.html)
(三)扬长避短,发挥优势
在选择职业时,要清楚地知道自己的长处是什么、短处是什么。一般来讲,当职业与个人的理想、爱好、个性特点、专业特长最接近时,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容易被激发出来。因此,在选择职业时如果充分考虑到自己的专长、综合素质等因素,走上工作岗位后,才有可能热爱自己的工作,才能把工作当作一件愉快的事情去做,才能卓有成效地开创未来。其次,毕业生在自荐和应聘过程中,要充分展示自己的特长,如学习成绩、获奖记录、实习和实践经历以及社会工作能力等,还要知己知彼,通过与竞争对手的比较,对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有一个比较客观的认识。无论应聘何种职位,都要考虑自己所学专业知识是否适合该职位,在竞争时是否有一定优势;同时还要看自己是否具备相应的性格特点以及是否与该职位所要求的气质倾向一致。如果舍己之长,盲目应聘与自己所学专业毫不相干,或与个人的兴趣爱好和性格特征不相一致的职位,则成功的可能性较小。
(四)目标明确,及时调整
职业选择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由于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个体社会角色的调整,职业发展是有其不同阶段性的。因此,职业生涯的发展是一个长期、可变的过程,需要定期衡量自己发展的实际结果与预期目标之间的差距,并辨别差距产生的原因是来自目标制定的不科学还是实践上的不足。与此同时,还要放宽眼界,了解目标职业的发展近况及未来,及时调整自己的规划。很多人都是经过了相当一段时间的尝试和寻找,才能了解自己到底适合哪个领域、哪个层面的工作,这段时间可能要长达十几年。但是,只要坚持不懈地进行自我分析以及对于职业目标的评估,就会纠正目标中的偏差,增强实现目标的信心,最终走向成功。
(五)审时度势,进退相兼
就业的最低目标是找到一个能接收自己的单位;较高目标是工作单位适合自己的长远发展,自己的自身条件也适合单位需求。如果毕业生在应聘的用人单位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作用,那么,即使单位条件再好,也不能说是成功的就业。要确保成功就业,首先需要根据自身的条件确定一个适当的择业目标,并置于优先考虑的范围;其次,还应考虑应聘首选目标成功的概率,并预先准备相应对策,一旦首选目标单位应聘失败,必须及时做出调整,降低某一方面的标准,重新应聘适合自己并最有可能成功就业的目标单位,直到成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