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生择业误区及解析

大学生择业误区及解析

时间:2023-08-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大学生择业观念上存在的心理误区心理误区是指人在心理上,特别是认识和人格上陷入无出路而又不能自拔,且本人对此又缺乏意识的状态。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在求职择业中常见的心理误区有以下8个。这使大学生在择业上有了更大的自由度和更多的选择机会,他们已经认识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意识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没有竞争意识是不行的。这种制度给大学生提供了充分的选择职业的权利。

大学生择业误区及解析

(一)大学生择业观念上存在的心理误区

心理误区是指人在心理上,特别是认识和人格上陷入无出路而又不能自拔,且本人对此又缺乏意识的状态。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在求职择业中常见的心理误区有以下8个。

1.选择的自由度越大越好

一部分学生认为,既然现在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了,就业政策就应该是完全的市场政策,供需双方完全可以自由交易、自由成交。自由度越大,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空间就越大。“我愿选择哪里就选择哪里” “哪里选择我,我都可以去”。他们抱怨改革的步子太慢,埋怨“一定范围内的双向选择”实际是给人限定了框框,他们期望一种无拘无束的选择空间。他们并不知道,就业制度的改革是要和劳动人事制度、招生制度和户籍制度的改革配套进行的,是需要逐步推进和实施的,是需要经过一个历史过程的。

2.我不能比别人差

大学生参加大规模的招聘会经验不足,造成他们在这种场合中衡量得失,尤其是评价自己的价值能否得到承认的最常见办法是互相攀比,比谁去的单位效益好、知名度高等。他们在心理上总抱有一个念头就是“我不能比别人差”“我不能不如人”,尤其是学习稍好一点的学生更是如此。于是在选择中,攀比忌妒、强求心理平衡,总是把比别人强作为标准,“这山望着那山高,这花看着那花俏”。结果,导致不从实际出发,延误了良好的时机。

3.过去我事事顺利,择业也依然会顺利

现在的大学生一般都是在顺境中成长起来的,他们从校门到校门,没有经受过大的坎坷和复杂的经历,更没有经受过真正的挫折。因此,一些大学生就认为,既然自己过去事事顺利,这次择业依然应当顺利。他们盲目乐观,过于自信,不做认真的心理准备,结果往往是在择业中碰壁,自此意志消沉,一蹶不振。

4.大多数人钟情的一定是好工作

对于选择工作单位,一部分大学生自己毫无主见,总是随波逐流,看大多数人选择哪里,自己就选择哪里,大多数人往哪里挤,自己也往哪里挤。他们认为,大多数人钟情的,一定是好工作,大多数人选择的,一定没错。结果,人云我云,不加思索,盲目跟着大多数人走,忽视了自己的特长,丧失了最能发挥自己特长的机会。

5.要去就去沿海城市或大城市

一部分大学生面对择业认为,要去就去沿海城市或大城市。在他们看来,在沿海城市可以挣到大钱,到大城市会有更多的发展机会。他们宁肯到沿海城市或大城市改行,也不愿在当地或到边远地区干自己的专业,宁要大城市一张床,不要边远地区一套房。他们选择的目标不是深(圳)、珠(海)、广(州)、(海)口,就是天(津)、南(京)、(上)海、北(京),他们很少考虑自己事业的发展和能力的发挥,更少考虑国家的需要。

6.选择单位就看实惠不实惠

由于受市场经济大潮的影响,一部分大学生择业时只顾眼前利益,过分注重经济效益,讲究实惠,忽视个人的发展。在与用人单位洽谈时,有些毕业生首先问及的是单位的效益如何,待遇怎样,住房能否落实,奖金是否高,而对自己的发展前景不加考虑,对用人单位的培训条件,继续教育计划极少问津。有的大学生认为“前途、前途、有钱就图” “对不对口无所谓,只要能挣大钱”,因此在择业中急功近利,这让用人单位很反感,使得一些大学生虽各方面条件不错,却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

7.求职的竞争就是关系的竞争

有些大学生认为,择业的竞争不是求职者素质的竞争,而是关系的竞争,看谁的关系硬,看谁的关系起作用。于是,这些大学生不把立足点放在自身努力上,而是投机钻营、找关系、托门子、递条子,甚至不惜代价,重礼相送,用庸俗化的态度对待择业,自己反对不正之风,又用不正之风的一些手法对待择业,使公正、公平、公开的竞争原则受到了损害。

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正在为广大学生择业提供公开、平等的竞争环境。这使大学生在择业上有了更大的自由度和更多的选择机会,他们已经认识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意识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没有竞争意识是不行的。他们也同样认识到,人生如果不通过竞争,就不可能成就事业。但也有一些大学生感到不适应,缺乏竞争的勇气,长期形成的“等”“靠”“要”的依赖心理一时还难清除。面对竞争,他们顾虑重重,还有的认为社会上存在不正之风,竞争不是公正、平等的,自己肯定难以成功等。一些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遇到困难,就一蹶不振、压力重重,失去了竞争的勇气。

8.首次就业事关一生命运

有些大学生受传统择业观的影响把首次就业看得过重。在他们看来,选择一个单位就预示着自己“嫁”给了这个单位。“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自己将在这个单位厮守终身,单位好了,自己就好,单位不行了,自己就跟着倒霉。因此,他们觉得首次就业关系一生命运。他们看不到人才流动制度改革的悄然兴起,看不到新的择业观正在进入人们的头脑,看不到越来越多的人正是通过流动才寻找到最能发挥自己才能的岗位的。(www.xing528.com)

(二)择业误区产生的原因

面对日益激烈的就业市场,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难免会走入这样那样的误区。根据调查分析,我们认为大学生产生这些择业误区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不能正视社会现实,缺乏社会适应能力

(1)不能正视社会现实。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统包统分”的就业模式已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在国家分配方针、政策、原则的指导下,大学生自主选择职业,用人单位择优录取的毕业就业制度。这种制度给大学生提供了充分的选择职业的权利。但是市场竞争的加剧、国企的不景气、机关精简亮起红灯、下岗职工剧增、遭遇人才高消费和大学生招生规模的激剧扩大等却导致了大学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同时,由于我国目前生产力水平还比较落后,社会为大学生提供的工作岗位也不可能使所有人满意,尤其是社会上还存在着一些不公平、不合理甚至是腐败、丑恶的现象,使得充满理想抱负和追求的大学生感到失落、无助、困惑甚至不满等。学校教育与社会现象产生的巨大反差,影响着大学生的情绪和心理,这就更加需要大学生了解社会,正视社会现象。作为即将走上社会的大学毕业生,应了解国家关于就业方面的方针、政策,了解社会需求信息,了解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要求,在政策范围内根据个人的意愿选择职业。

总之,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苛刻”,对毕业生个人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大学生要正确认识社会,了解就业形势,现实地设定自己的社会位置,排除各种干扰,从实际出发,争取早日就业成才。

(2)不能适应社会。对大学生来说,适应社会就是不悲观,不彷徨,积极培养自己的竞争意识,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充分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发挥个人优势,并根据社会需要,调整自己的择业期望值,优化心理素质,不断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正确的择业观是适应社会的核心内容,只有观念正确,适应社会才能成为可能。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应符合“发挥自身优势,服从社会需要,有利发展成才”的原则,即:择业要有利于发挥自身的素质优势;应把社会需要作为出发点和归宿,以社会对个人的要求为准绳,去认识和解决择业,进而决定自己的职业岗位;不要被社会时尚、经济利益、从众心理等因素干扰,树立以事业为重的思想,分析利弊,分清主次,合理取舍,选择的职业要有利于自己发展成才。

2.不能客观地分析自我,自我认识不足

有无良好的自我概念,这是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的基础,也是健康择业心理的核心。良好的自我认识,是指人们应该对自己有一个全面恰当的认识,即了解自己的理想、自己的价值,同时也了解自己的特质,即个人的气质类型、兴趣爱好、能力倾向等。拥有良好的自我概念,就可以在选择职业时,选择那些符合自己的价值观需要,与自己的个性品质及能力相适应的工作,从而在工作中更有效地发挥个人潜能,实现自我价值。

作为大学生,特别是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其自我认识与中学生相比是丰富而深刻的。他们相对能从更广更深的角度去认识、评价自己,但他们尚未成熟,自我认识往往要高于或低于实际的自我或别人的评价。这种自我认识的偏差,在择业时常会导致期望值过高或自信缺失、自卑畏缩,最终影响择业的顺利成功。因此,对于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大学生,对自己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要了解自身的气质、性格、兴趣、能力等特征。只有对自己有一个实事求是、恰如其分的评价,才能在择业的过程中,将良好的主观愿望与客观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获得最后的成功。

3.职业信息缺乏,造成择业心理错位

从本质上说,大学生在择业中出现的许多不适应现象、不健康心理都与择业观不正确有关。而观念不正确则通常是由信息不畅造成的,特别是职业信息的缺乏。对职业信息的不了解,使大学毕业生很难恰当地找到自己的职业定位,有的只好盲目地追求当下时髦的职业,从而造成许多不必要的心理困惑和迷惘。目前,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还相当薄弱,还不能给大学生提供系统的职业信息。学生无法根据琐碎的材料判断出由于行业结构、职业结构、劳动力结构的变化所带来的人才市场对人才的基本要求的变化。学生因此无法确定自己的努力方向,求职前不知具体的学习目标。因此,不充分的准备会使学生在双向选择中处于劣势,处于被动地位,因而感到迷惘,没有信心。

4.决策技能不足,应对能力不够

决策反映了我们的自我概念。决策的做出是基于组成自我概念的信仰、态度和价值观。而信仰、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又受我们在家庭、学校、社会中所接受的信息和行为的影响。另外,做决策的态度和效率还取决于我们对自己获取成功的技巧和能力的自信度。由于毕业生对自我了解不够,对相关信息掌握不多,因此对职业决策没有充分的自信心,不知道自己适合什么或者不知道自己能干好什么职业。做决策的焦虑,大部分来自对选择的“不确定”和对选择项目的“难取舍”。对于未来诸多变量的难以掌握,以及“鱼和熊掌难以兼得”的困扰,使决策的历程充满了压力感与无助感。一部分毕业生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心理上还没有完全成熟,经济上还不能完全独立,社会角色和社会地位还没能确立,导致他们在面对复杂的环境时常常心中无数,不知所措,在择业决策上,独立性不够,难以摆脱依赖心理,不能积极主动地通过自我努力来取得择业的成功。选择职业本身就是一项工作,特别是在实施时,往往容易因为缺乏必要的应对措施或应对能力,而造成择业的失败,这会给择业者带来挫败感。如对于被称为求职应聘敲门砖的——个人简历,由于其中的自荐方式不当,材料不充分,或无针对性,不能恰当地、实事求是地表达、介绍自己,没有显示出自己的魅力,从而痛失良机。因此加强对毕业生的应聘技巧和能力的训练、培养势在必行。另外,面试技巧欠缺,也是产生毕业生择业时紧张害怕的一个重要原因。

求职择业是一场激烈的竞争,大学生只有树立良好的择业心态,正确认识自己,以积极主动的状态参与竞争,才能在竞争中充分展示自己,获得成功的机会。

教学案例4.2

小李,2005年毕业于某校市场营销专业。他家境十分优越,父亲的自办企业年产值在1亿元以上。他在校期间月消费2000余元,有自备车。毕业之后其父曾要求他到自己的企业工作,但有一个条件是必须从一线的工人做起。小李深感不解,没做两天就怄气离开了该厂。辞职之后,小李曾找到过3份工作,但月薪均在1000余元,还不够他一周的花费,而且工作非常劳累。据了解,小李至今仍处于无业的流浪阶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