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艺术符号既然积淀了劳动群众的全部情感和对生命的体验,其生成必然有自身的条件。归纳起来,不外乎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自然环境形成内部条件,社会环境则制约外部条件。
大自然以造化的神力,孕育了人类起源的神话,包括图腾崇拜、生殖生命崇拜,巫术仪式与祖先、鬼神、万物之灵的信仰。如果仅仅从民俗艺术符号题材和内容上看,自然的影响还是表面性的、直观的,但民俗艺术符号的风格和审美趣味中蕴含的自然界的作用却是深层的。自然与艺术符号的互动过程,实际上是人如何利用自然条件、与生存条件合而为一的过程。自然环境处于一种相对静止的状态,它对人的潜能影响来自人对它的变化着的认识和主观反映。传统社会中人们对自然的依赖程度远比现代人要大得多。直到今天,在经济相对落后的贫困山区,我们仍然可以从民俗艺术符号中找出人与自然的这种原始的和谐关系。但是,自然界的外在环境毕竟只为人类的艺术创作提供了前提条件,它们自身并不能直接与艺术品发生联系,不能直接形成艺术符号,对艺术符号的形成过程的参与是通过人这一创造主体来完成的。自然是人类的母亲,给我们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符号源泉。民俗艺术是劳动群众自然感情表达方式的一种选择,是将自然形态的原型转化为一种新的形式、新的符号,浓缩劳动群众的精神意识和生活状态。中国地域辽阔,各地的环境、风俗不同,人们的审美情趣千差万别,必然形成多种不同的民俗艺术符号。各地的民俗习惯的不一样,艺术风格也异彩纷呈:大体北方粗犷豪放、造型简练;南方构图繁茂、精巧秀美。例如东北剪纸明显带着黑土地的纯朴气息,既有对当地自然环境和人们开荒生活的反映,又有对来自黑土地艺术的意象演化,剪法浓厚粗拙,苍劲古朴。陕北剪纸更如信天游,张口就来,拿剪就剪,透出了陕北人率直浪漫,洒脱奔放的个性。民俗艺术符号在传播地域上常常决定于河流和山脉。道路崎岖的山区,环境闭塞,传播范围有限,虽然是同一个节日,却往往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民俗艺术符号也就多样性;平原地区,交通便利,传播和交流广泛,故而民俗艺术符号则呈现出趋同性。
民俗艺术符号的审美凝聚着某一民族或地区人们思想意识和审美情趣,有强烈的民俗性和共同性。地域的文化积淀、习俗风情、地貌环境必然给这个地区的民众意识、情调、志趣、喜好等提供营养和土壤,并留下一定的烙印,这是人们主观情感与外界事物同形同构的关系所致,是外界事物的情感化、意识化,即“自然人化”的结果。
民俗艺术符号生存的环境不是单一的民俗文化社会,而是与上层的官方文化或两者共同构成的有机的民族传统文化相互影响、交流的社会。(www.xing528.com)
首先,民俗艺术符号受社会经济的制约。“一个地方受自然环境的影响,经济状况富庶或者贫困,对当地的风俗、礼仪、民俗艺术的品种、品位都有相当的影响。”在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由于经济繁荣,因而手工艺行业极为发达,民俗艺术品的精致程度很高;而在一些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生活方式停留在延续下来的相对低的程度,因而其民俗艺术品显现粗犷豪迈的风格。其次,民俗艺术符号呈现出强烈的伦理道德色彩。一般人们已习惯于运用道德伦理的眼光来看待一切,评判是非、区分美丑、审度善恶。艺术对于他们,也下意识地转化为伦理观念,因而,民俗艺术符号中各个因素如宗教、民间信仰、传统习俗、艺术创作标准和作品题材内容、欣赏趣味、评介活动都自觉或不自觉地打上了道德伦理的痕迹。至今在广大的农村,仍不难看到在门楼、牌匾、门楣的雕镂书画装饰,“四代同堂”“仁义功德”“竹节”等都昭示出血亲宗法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传统文化精神,品德家风千百年来代代相传。最后,相对闭塞的地区传统民俗艺术符号保存较好。例如,原始部落、土著社会、生产力水平较为低下的少数民族生活区域,自然环境尚差、缺少与外界交流的广阔深远的大山里,居住着劳动、生活、服饰、情感、信仰、风俗习惯仍基本保持着古老民俗的人们,他们言谈朴实,性情纯朴、持重,热情好客,讲究礼义,民俗传统深厚。传统性民俗文化之所以重要,就在于它具有消解疲惫、回归自然、唤醒人类、找回自我的巨大功能。它可以使人暂时远离现代城市的喧嚣和污染,像天真活泼的孩子一样,进入一个无忧无虑的空间,远离现代工业文明主导下的种种弊病和尘世的烦恼,使情感得到净化,精神得到愉悦。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文明的发展,人们的观念意识和审美情趣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与之相生相伴的各种艺术形式也都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民俗艺术符号也必然有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