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符号
符号,可分为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在我们的生活中,比比皆是的就是符号、记号。符号就是信息的载体。美国的口语传播学家雷蒙德·罗斯认为:“在人际传播活动中,人们所得到的信息总量中,只有35%是语言符号的传播,而其余的65%的信息是非语言符号传播的。”这说明,日常生活的传播过程中,符号主要是以视觉符号呈现的。现代西方重要的哲学家德国思想家卡西尔认为,人论中把人定义为符号的动物,他认为人类文化的各种文化现象,例如神话、宗教、语言、艺术、历史、科学,都是人通过符号化活动所创造出来的。并且认为符号化的思维和行为是人类生活中最具有标志性的特征。人类文化的充分发展是依赖于这些条件,这是毋庸置疑的。
(1)能指与所指的非对称性
符号是精神外化的呈现,也是意义的载体。符号并不是单纯的实体物质,它属于关系范畴,是“能指”与“所指”的统一。根据符号学创始人索绪尔的符号学理论,“能指”是由物质、行为或表象载体所充当的对符号意义的指称或指向,较为确定,又称“明示”。“所指”则是符号的“意义”,通过符号载体来提示、显示和表达,不那么确定,是联想性的,富于感情色彩,又称“暗含”。能指和所指之间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所以任何一方的单独出现,都不可能被视为符号。
所谓能指,是指有物理存在的,有实体的,而所指没有。例如,象征着和平的“鸽子”。其所指意为和平,所指的信息是抽象的,是无法被任何感知系统感知到的,是隐身的寓意。形成新符号的过程,正是因为能指和所指的非对称性,形成了不平衡,冲破了原有符号系统的封闭性和稳定性,新符号就诞生了。
(2)语义的三角形
作为符号内容的所指往往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指示物,另一种是意义。也可以说符号是个双面体,内容层面往往“贴着”两种不完全相同的所指,而构成一个语义三角形,一种所指的是“指示物”,另一种所指的是“意义”。如“龙”“凤凰”,虽然在客观世界中并不存在这种指示物,但是它们作为一个词的所指都有明确的意义。
(3)名示义与暗示义
符号是通过符号过程中的意指作用被创造出来的,所以是由意指作用确立能指与所指的结合关系。通常文字字面上的定义就称为明示义。例如,当玫瑰作为符号的能指时,此时它的名示义就是字典中对玫瑰的定义,蔷薇科带刺的观赏性植物就是玫瑰一词的明示义。通过意指将能指和所指结合起来就形成了符号“玫瑰”一词。蔷薇科植物的玫瑰(所指)这时就是符号玫瑰的明示义。而玫瑰此时更高一层的意思就是“爱”,这一新的所指“爱”,就是原符号的暗示义。
2.民俗符号
拿民俗艺术来讲,当地的地域特点、民风民俗、特色饮食及穿着,都可作为原符号。提取可用元素,从原符号延伸为设计符号,再用作产品上。
比如,在乡村旅游品牌形象的打造中,突出民俗民风特色,以艺术符号的形式构建乡村旅游的视觉形象。这样的乡村旅游视觉形象的符号化、品牌化,重点在于特色民俗文化、民俗艺术。民俗艺术是民众表达情感的一种艺术性的表现形式,意义在于民俗。民俗意旨、社会意识形态,是民间民众风俗文化的统称,又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化遗产。早在《汉书·王吉传》一书中就有“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的记载。民俗艺术蕴含着古老的历史信息和文化信息,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符号和象征。民俗艺术是民众表达生活情感和精神风貌的形式,而不管表现为何的民俗艺术,都是一种符号化的表现方式。
这些原汁原味、原始生态的民俗文化符号,在演变为设计符号时,其本身的意思就决定了设计符号的意义。只是形态上的改变,并不是意义上的改变。形态上作为符号的设计语言的提取,意义上是延伸的概念。设计出的产品,一定是这些原汁原味、原始生态的民俗文化的载体。以符号的方式体现,更加展现其地域特点和文化差异的不同。作为设计符号必须是对原符号的特征元素的再现。
(1)设计符号的固定和延伸
设计符号固定和延伸的意义,是根据指涉物的功能要求和所要表达的主题要求。提取原符号中与设计相关的元素,进行提炼、变化、特征再现、夸张等形式的变化手段,使其转化为设计符号。在设计符号的过程中,原始符号如自然形态转化为图案的过程就是设计的过程。相对于现代的设计,所有的传统符号都可以被称为原始符号。设计师从符号学和隐喻中找到设计灵感,传达符号来表达产品背后的意义,与消费者沟通。
(2)设计符号的功能
在设计工作中,符号系统有三个主要的功能:象征功能、美学功能、实用功能。三个功能分别意为文化归属、美感体验和传达。比如,构建一个乡村旅游品牌形象就是一个符号化的过程。从操作步骤来看,是一个逐渐转变的过程,即了解乡村游客对乡村旅游品牌形象符号的需求、挖掘民俗文化特色的符号象征价值、选择合适的载体展现符号的价值、选择合适的媒体传播符号价值,最终实现旅游地与游客的符号互动。在塑造乡村旅游品牌形象的象征性价值的基础上,必须以其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为基础,以符号、品牌和游客追求的要求为基础。符号价值必须通过一定的载体展现,这一载体化的过程是乡村旅游品牌化的过程,同时也是符号产生的过程。
(3)设计符号的形式
在一般人看来,设计符号像产品设计符号,即与造型艺术符号完全相同,所以设计符号当然就是视觉符号,设计符号构成的“语言”就是视觉语言。除听觉传播外,设计符号的实体确实是可视的,但可视的符号也不一定就是视觉符号。判断一个符号的形式,究竟属于什么符号,则要看符号的内容是由于该符号的形式通过对什么感官所产生的驱动而实现的。例如盲文,是可视的符号,但此符号是用触觉来感知传达信息的,所以属于触觉符号。
(4)设计符号的传达
设计符号是为了实现设计的传达。不同的设计对象,将由不同的符号构成不同的符号形式(能指)与其所指相对应。例如听觉传播,符号的实体是声音或者音响,构成诸如音乐、语言或者其他音响的听觉符号。又如产品设计符号的传达则是由形状、材质与色彩三种符号要素构成的符号。虽然它们都是可视的符号,但未必都是视觉符号。
1.视觉传达的基础
人的视觉分为视觉感觉和视觉知觉两部分。视觉感觉是指人类通过眼睛可以感觉外在世界的颜色,辨别明暗。而视觉知觉则包括图形知觉、图像知觉、空间知觉等,是人从客观环境的许多刺激物中区别某种图形,识别熟悉图像,产生三维空间感的能力。视觉感觉是视觉生理感受部分,而视知觉是大脑在视觉感觉基础上进行的进一步高级处理,使人得到视觉信息并辨认周围世界。视觉思维则是指人根据观察得到的结果,再结合视觉经验、心理因素、社会生活背景等而做出分析和判断的过程。
(1)视觉生理的内涵
人类通过视觉感知世界,视觉是人类感知世界的最主要的途径。在广袤的大自然中有着各种各样的生物,不同的生物因为不同的生存环境和进化方式出各自不同的视觉构造。这些不同的视觉系统以不同的视觉方式感知世界。人的眼睛就对于环境中的形状、色彩、运动方式等有比较好的感知能力。
人类视觉的发生由四种不同的物质光线、物体、眼睛、大脑综合作用而形成。光是视觉产生的前提条件,当可见光照射到物体上,物体表面吸收部分光线后对其余部分光线产生反射、折射,这些反射、折射的光线携带物体的形状、颜色等信息落到人眼内部的视网膜上,视网膜上的光敏感细胞将光能转化为某种信号,再传播到人的大脑。对于这一原理和过程的发现,无数物理学家、生物学家、艺术家、心理学家进行了大量深入的研究。人的视觉是个复杂的过程,因此研究的方向也是多角度的,从视觉设计领域研究则主要有明度视觉现象、色彩视觉现象、运动视觉现象、空间视觉现象、错视觉现象、幻视觉现象等。
1)明度视觉现象与构成
人眼在观察物体时产生的明暗感觉是最简单的视觉现象。物体的明暗关系帮助人们认识和了解物体上的角度、弧度以及深度等信息。人眼在观察过程中的明度视觉现象主要包含的内容有明度的明暗适应现象、明暗对比产生的视觉错视现象、光照强度对明暗层次的影响现象、立体明暗层次现象等。在现代构成设计中,明暗视觉现象常用来表现画面的框架、对象的主次、立体与空间关系、视觉明度错视等。灵活地将明度视觉现象运用于作品之中,可以大大增加构成作品的视觉趣味感。而在色彩构成设计中的明度基调变化训练中,则可以学习明度关系对画面的整体氛围、情绪的影响:低明基调具有沉静、厚重、忧郁、含蓄的感觉;中明基调具有柔和、甜美、稳定的感觉;高明基调具有优雅、明亮、寒冷、柔软的感觉。此外,明度对比的强弱也可以产生色彩性格变化,明度弱对比具有含蓄、模糊的特点;明度中对比具有明快、轻松的特点;明度强对比具有强烈、刺激的特点。
2)色彩视觉现象与构成
人眼对于色彩的体验是人类最重要的感知之一。科学家发现在人类的视觉细胞中有三种色素对红光敏感的色素、对蓝光敏感的色素、对绿光敏感的色素能使人产生色彩视觉。生理学家发现,肌肉机能和血液循环在不同色光的照射下会发生变化,刺激程度随着颜色的不同而不同。蓝色最弱,绿色、黄色、橙色、红色逐渐递增。人眼的晶状体对色彩成像的调节作用使眼睛对不同颜色产生前进与后退的感觉。波长长的暖色在视网膜上形成内侧映像,波长短的冷色形成外侧映像,造成暖色、亮色、纯色有前进感,冷色、暗色、灰色有后退感,视网膜接受不同波长的色光使人产生对象膨胀、收缩的感觉。波长长的暖色光与光度强的色光对眼睛成像的作用力强,从而使视网膜接受这类色光时产生扩散,造成物象的边缘线出现模糊带,产生膨胀感。波长短的冷色光或光度弱的色光则成像清晰,具有收缩感。现代设计中的色彩构成对这些进行了探索和研究。形成了比较完备的色彩生理及心理理论,建立了系统的表色体系和色彩的对比与调和理论、分析出色彩的情感表达、色彩创意方法等。
3)运动视觉现象与构成
运动是生命的基本特征之一,因此形态的运动感最容易表达形态的生命意味。运动中的物体总是更能吸引眼睛的注视。在自然界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中,为了生存的需要,眼睛对运动物体的觉察是至关重要的。无论任何动物都对运动的物体感兴趣,只有高等动物才能觉察到静止的物体。人眼在观察物体时,如果有物体在移动,人觉察到物体的运动却看不清物体,于是调节眼睛的视距,将物体落入视网膜的中央部位进行识别,这便是运动的视觉注意的产生的过程。使用“频闪效应”手法来表现运动感是现代设计中常见的一种方式。法国画家杜桑的作品《下楼梯的裸女》,就是将连续的处于不同运动状态时的女人体置于相当短的时间段和空间领域内,从而造成下楼梯的运动感。现代构成设计造成运动感的手法还有很多,例如可以借助现实运动印象的某些间接特征来传达运动感,也可以借助知觉固有的完整性,通过暗示手法将部分的运动特征扩展到整体的运动状态,在平面形态上营造有深度的纵深感,从而引导人的视觉流程产生运动感,如采用透视法,造成物象延伸的动感,采用对角线的构图使形态的不稳定性增强,也能产生运动感等。
4)空间视觉现象与构成
空间视觉经验源自于我们生活的三维物质世界,既有深度、宽度、高度还有远近、前后、空间透视等关系。艺术家经常利用人的这种视觉经验,在二维的平面上模拟、重现现实的空间纵深感。构成设计中涉及的空间构成形式主要分为幻觉空间、暧昧空间与矛盾空间。幻觉空间是指形象与画面不平行,在平面中产生立体的幻觉。暧昧空间是指有些幻觉空间现象是暖昧性的,形象忽前忽后,时凹时凸,使人产生闪动的错觉。有些幻觉的空间是矛盾性的,形象在真实空间不能产生。即形象的单个部分看起来合理,但组合在一起时则互相矛盾,这种现象我们称为矛盾空间。这三种空间的构成形式在现代构成设计中得到广泛应用,创造出许多富有意味的作品。谈到对空间形式的研究和探讨,一个不得不提的人就是荷兰版画家埃舍尔。埃舍尔的作品独树一帜,自成一格,他的许多版画都源于悖论、幻觉和双重意义。数学是他的艺术之魂,他在数学的匀称、精确、规则、循序等特性中发现了难以言喻的美,同时结合他无与伦比的天赋,埃舍尔创作出广受欢迎的迷人作品。
5)错幻视觉现象与构成
人类的大脑在接受视觉系统传来的信息时,会自动进行分析对比,进一步产生正确判断。但在这个过程中,如果信息不足或受周围因素的干扰,人就会产生错误的判断,俗称视错觉。视错觉是在特定刺激条件下产生的一种与事物的物理真实性不符合的、歪曲的知觉,它不是一种个别的知觉偏差,它有固定的歪曲倾向,主观努力很难加以克服,条件一经成立,这种歪曲的知觉便会普遍发生。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总相信自己的感官功能会忠实于知觉周围的事物,会精确地反映客观世界的物理属性,感官总是直觉地而不是分析推理地去认定周围的一切,我们相信感官的这种直觉认定。问题也正出在这里,当我们调动高级神经活动去理性地验证自己的知觉时,才发现在有些情况下所出现的知觉与事物的真实情况是大有出入的,于是错觉发生了。视幻觉的产生是有多种原因,过度疲劳、外部的强烈刺激、强烈需要的状态、无法抑制的恐惧、药物的化学反应等都能对大脑造成直接影响而使人产生幻觉。通常能够引起人的视错觉和视幻觉的作品,更能增加观众的观赏兴趣,在构成设计过程中也屡见不鲜。
(2)视觉心理的内涵
现代设计中越来越注重设计与心理研究的结合,越来越多的现代设计师开始重视受众的心理特点和规律,而受众也开始意识到设计产品心理感受的意义和价值。
人的视觉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眼在观察时有别于照镜子那样的单纯的反射反应。从视觉的生理机制到视觉活动的整个过程,都体现出观看者的主动性。眼睛看什么,怎么看,都受到视觉需要和视觉兴趣的控制。在此过程中,人的大脑会进行选择、识别、联系、归纳、分析、判断。这一过程大体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是感觉阶段,这时眼睛感受外界视觉信号并转换为神经信号和感觉经验;第二是组织阶段,视觉信号被大脑组织成图形并产生客体和模式的知觉;第三是辨认和识别阶段,此时大脑将得到的知觉信号与记忆中的信息比较分析,识别客体并赋予意义。前面所说的视觉生理现象对应的是第一阶段,这里的视觉心理现象则对应的是第二和第三阶段,即组织阶段、辨认和识别判断阶段。
1)视觉注意与构成
我们的视觉活动都是从视觉注意开始的。视觉注意是指眼睛把视线聚焦在观者感兴趣的目标物,又可以分为主动和被动两种情况。主动的视觉注意是在我们的意识作用下的主观行为,比如有意识地观看一幅艺术作品、阅读一本书等。被动的视觉注意所指的是人在受到某种刺激而引起的视觉注意,例如安静环境中的异响,奇怪的味道,独特的色彩或形状或记忆中印象深刻的事物或场景再次出现等,都能引起相应的视觉注意。在构成设计中就常用形、色、质感的强弱、明暗、疏密变化的对比等或者对象的运动感觉来引起观看者的视觉注意,起到引人注目的效果。
2)视觉理解与构成
视觉注意之后,视觉器官会对物体的形状、明暗和色彩产生初步的感觉,主要体现在对于图形的识别方面。人在观察场景时,眼睛在不断的移动之中,因为只有在视觉注目中心的影像才是清楚的,所以眼珠的不断转动正是对目标物进行全方位的扫描,然后大脑在瞬间将看到的影像重新整合组织形成我们所感觉到的稳定、清晰的映像,这就是比视觉注意更高级的视觉理解过程。在构成设计中有一种被称为“若有若无的形态”构成法,这种形式的作品中,形态不完全显现出来,但仍然可以看出它的整体。由于局部的省略,而使观众通过视线的扫描而参与其中,凭借自己的想象来把欠缺的部分补上,使得画面充满乐趣。
(3)视觉思维的内涵
视觉思维分析是在视觉理解过后的视觉形成的第三阶段,即辨认和识别阶段。随着观者共同的生理反应、不同的视觉经验、不同的思维记忆、联想,不同的环境与受教育程度等因素的影响,最终对观察活动作出的分析、总结、判断的结果,可能会出现巨大的差异。虽说如此,但其中所存在的共性还是显而易见的,例如人的视觉中心问题、对于色彩的心理效应问题、视觉愉悦的产生问题、视觉刺激与视觉疲劳的联系问题、视觉与听觉、味觉、触觉的相互影响和转换的问题等,而这也是现代设计师们最应该遵循和把握的一些基础设计准则。对于这些问题的研究也是现代构成设计的重要研究方向。
视觉思维理论是著名美籍德国心理学家、艺术理论家阿恩海姆借鉴了格式塔心理学的理论所发展出来的视觉心理学的一个独特分支。这一理论认为视觉就如同语言和文字一样,也是人的思维方式的一种,即“视觉思维”。视觉思维理论试图从本质上解释图像形式现象和内在关系,揭示其产生的内在原因,并成为现代构成设计中视觉形式研究的理论基础。
阿恩海姆的视觉思维理论从本质上是偏重形式的。在现代设计基础上,构成设计的具体表现方式就体现为一种形式的设计。现代构成设计师创造出千变万化的形式,装点着人类多彩的世界。包豪斯大师格罗皮厄斯曾经用“视觉语言”来概括视觉设计的重点。视觉设计是用视觉表达思想的一种特殊形式下的语言,在视觉语言中,物体的点、线、面、体积、空间、颜色、光影、表面肌理等都成为最基本的视觉元素。设计师们正是利用这些最本质的视觉元素,把他们按照特定的规律和方式方法巧妙地组合起来,并传递视觉信息作用于视觉器官进而打动观看者的心灵,这是物质与精神世界的协奏曲。在这里提到的“特定规律”,实际上就是我们通常所提到的形式美的规律和法则,而“方式方法”指的是针对不同的艺术性形式所采取的不同表现方法。对形式美的研究是现代设计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自然主义美学家乔治·桑塔耶纳早年就曾经断言“美学上最显著最有特色的问题是形式美的问题”。
现代设计基础教学中常训练学生按照众多事物共有的构成因素及构成法则来进行艺术创作,这些造型训练的目的是创造非自然、非写实也非表现的视觉形态,培养满足设计需要的设计思维能力,这是现代设计基础的重要训练,由于这种训练以抽象的构成表现为主要方式,因此我们通常谓之“三大构成”,即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随着社会进步和新技术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又提出光构成和光动构成、图像构成等新的概念。
2.视觉传达设计的概念
(1)视觉传达设计的含义
视觉传达设计是设计师进行的、帮助视觉传达行为的各种设计活动,指的是以视觉的方式进行信息的传达,是人类信息传递的主要方式之一。视觉传达设计一词来源于平面设计,在1960年,日本召开的世界设计大会,最先正式提出了视觉传达设计这一理念,阐述视觉传达设计是一种由图形、文字和色彩等内容实现对信息的传递,使平面艺术得到更好的展现。视觉,作为人类拥有的一项既普通又宝贵的能力,帮助我们认识世界、了解世界、对话世界。视觉传达是一个要有传递者和接受者共同参与,并产生传达行为而产生的活动。
(2)视觉传达设计研究的范畴
传统意义上平面设计的范畴主要包括:招贴广告、产品包装、标志及整体VI、书籍及排版、字体设计、插图设计、导视系统设计等。主要包含的是二维平面内的视觉设计,主要依靠的是纸质媒介等平面印刷媒介进行设计和传播。随着近年来互联网科技的普及与进步,信息传播媒体的高速发展,促进了视觉传达设计的发展和进步。对比传统意义上的平面设计在传统媒体中被局限在二维空间,新媒体则体现了三维空间的优势,将静态的图形、图像、色彩和文字等转变为动态形式,实现了单一的视角转变为多维度的呈现。如今的视觉传达设计已涉及互联网、三维动画、环境空间、影视广告、展示等多个不同领域,并将会进一步得到拓展,创新发展中的视觉传达设计将最大限度地满足大众对美的追求和向往。
视觉传达设计的信息元素主要包括图形图像和文字内容,视觉传达设计的本质是视觉信息的传递,图形图像和文字内容构成了可视信息内容的基本成分。视觉传达设计的形式元素主要指对信息元素的组织排列美化等设计方式和传播的技术手段等,包括图像的设计、文字的设计、色彩关系的把握、图文之间的编排以及传播的空间、材质、媒介等。在今天,传统的平面设计视觉语言已经远远不足以表现今天的视觉传达设计所需要的视觉形态,跨学科视觉元素正在融入视觉传达设计。
(3)构成设计中的视觉元素分析
无论哪种形式的构成艺术方式都必须满足三个条件:一是构成的目的性,二是必要的构成元素,三是特有的构成技术及表现方式。
从构成发生的观点来看,构成就是因为某种目的而对一定的材料进行组合。格罗皮厄斯撰写的《包豪斯产品的原则》一文中就提到:“设计任何一样东西,首先要研究它的本质。因为它必须绝对地为它的目的服务,换句话说,要满足它的实际功能,应该是耐用的、便宜的而且是美的。这种对物体本质的探索,是通过全面考虑现代的制作工艺方法、结构以及材料,从而产生形式。”并由此发展出现代设计的“功能主义”原则。当然,在构成设计中所涉及的“目的性”有别于其他形式的实用型设计,纯粹的形式上的构成设计不考虑造型的实用目的,而主要是研究基本视觉元素各自的不同特性以及组合规律和形式表现等,这是一种纯粹的美学形式上的探讨,是以创造美的形式作为目标的。
有了既定的目标后,就是选择造型的视觉元素了。视觉元素是指构成视知觉的外在最本质的组成部分。常见的视觉元素包含点、线、面、体、空间、光影、色彩、肌理等,其中点、线、面、体、空间是物象的实体本质,而光影、色彩、肌理则是物象的外在表象。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设计艺术观念的改变,构成形式及方法也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图形、图像、文字、新材料等都成为新的视觉造型元素。
1)构成平面的基础元素
现代西方对造型艺术中的点、线、面进行独特而系统的美学研究的第一人是包豪斯教育家康定斯基,他的《点、线、面》不但是平面构成的经典教材,而且还是形式美学的名著。在这部著作中,点、线、面首次被提升到自主的、富有表现力的元素的高度。后世大量的科学家、艺术家也对此作了大量的深入研究,总结出许多新的观点和结论。
①点——最简洁的形态。
如果要说什么是最小的形式单元,我们都会毫无例外地回答是点。视觉研究中的点有一定的形状和大小的区分。这与点的运用目的、表现工具、材料、肌理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有平滑与粗糙的点,透明与朦胧的点,简洁与丰富的点,轻淡与浓重的点。
点的运用在构成设计中可以起到吸引注视、稳定图式、造型的作用。在某些特殊的构成形式中,点的运用还可以增加画面动感。
设计中点的构成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a.运用点的聚散、大小、质感对比来造型,体现空间、肌理、主次、方向等关系。
b.用点的线化方式来勾画物象的外形。
c.点的面化,用来体现一定的明暗光影关系。
d.点的消极化处理,即用特殊的方式让人产生点的感受。
但总体来说,点一般很少用来单独进行构成,总是和其他元素相互搭配使用。(www.xing528.com)
②线——表现运动质感的元素。
20世纪西方的表现主义、抽象主义以及光效应艺术从力学、精神力学和心理学等角度出发,对线条的纯粹语意进行了多方面的表现尝试,运用线的各种不同变化,借线条产生的活力、弹性、重力效果来表现物象的各种情绪和质感,把线造型的观念拓展为视觉经验的宽泛领域。
按照几何学的定义,线是点的延伸,是点任意移动所构成的图形,只有长度而没有宽度和厚度。而视觉设计中,线条的表现也是通过一定的外形来实现的。法国的视觉美学家德鲁西奥·迈耶概括了线条在视觉造型中的意义和价值:“线条是一幅构图中最为基本的部分,构图中的动态、体积、阴影和质感都是以线条来描绘,都是产生于线条的。线条能表示任何事物,以交叉、并列及交叠的线条来表现构图类型的种种变化。线条还能表现体积。”线条的使用在构成设计中发挥着令人瞩目的作用。
设计中线的构成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a.线的立体感构成。在线条构成画面时,立体感常常运用线条的粗细、长短、间距、方向角度等的变化来体现。
b.线的群化构成。线的大量密集使用,会形成面的感觉。这种形式的“面”还可以进一步包围形成立体造型。
c.消极线的构成。不直接画线,而是间接制造线的感觉的方法。
d.线的复杂个性构成。无论是在线条绘制过程中,还是线条的本身形态、材质的差异都会出现不同质感,可以体现出不同性格特征。利用这些不同性格特征的线条可以创作出极富个性的构成作品。
③面——最直观表现形体轮廓的元素。
在几何学意义上,面是由线的移动所产生的有长度、宽度而无厚度的轨迹。事实上,从这种概念上构成的面只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几何形面,几何形面总是呈现简洁安定而有秩序的特点。另外,自然界中存在着可以视为“面”的形式的物象多种多样,它们大致分为两类:一种是有机形面,另一种是无机形面。有机形面遵循自然法则,具有生命的形态,具有节奏与明快的视觉特点。无机形面是人有意识或无意识创造出的形态,包含偶然形态,表达形式多样,所以形状产生的视觉感觉也各不相同,需要设计师根据具体的目的来选择。
由面构成的图形不同于由线围成的虽有面积但是中间虚空的线形,它具有充实性和稳定性,能更加直观地表现形体的轮廓。由面形成的图形总是比由线或点构成的图形更具有视觉冲击力,达到更好的视觉传达效果。
设计中面的构成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a.面群组合构成。即采用类似形的面材造型,逐渐变形,进行重复叠加构成,形成一种渐变的构成造型。
b.面包围的薄壳构成。使用面状材料包围一定空间形成的空心结构。
c.二维平面上的面的组合构成。面的组合形式多种多样,并列、相遇、重叠、透叠、联合、减缺,不同的组合形式都可以得到不同的视觉印象。
④体——具有空间表现力的元素。
体是指具有三度空间的形体。我们人类生活的世界就是三维的立体空间,我们视觉观察到的物体绝大多数都是具备体积特征的立体。按照形态的特点可以划分为几何体、有机体、不规则体。几何体是指由几何形体组合而成的立体物;有机体是指具有生命体征的形体以及遵循自然法则的形体,如人物、动植物、自然景观等;不规则体则多指造型自由的物体,通常可能是两种或多种形体组合而成的立体,如建筑物、产品造型、服饰、装饰装潢材料等。
在现代设计的三大构成中,立体构成就是将构成立体的方式方法作为主要研究内容,体的构成主要涉及的形式美学内容有体的量感,体与材料的关系,体与光的关系等。
2)空间的概念与分析
空间是空间物质存在的一种形态。艺术上的空间概念含有两种形体结构的内容。空间从存在形式上可分为物理空间与心理空间。物理空间是指空间是物质实体限定与围合的空的部分。心理空间不是物理上真实存在的空间,而是人对空间的感受。举个简单例子,一个房间四壁包围的空间即是物理空间。但如果将一边墙面换成镜子,人在其中时,就会觉得室内空间增大了很多,这种增加的空间感觉就是心理空间了。在建筑与环艺设计中,心理空间的设计尤为重要。
在艺术与构成设计中空间的表现具有多维性层次。线表现为一维空间,面表现为二维空间,体表现为三维空间,三维空间与时间的组合表现为四维空间,超现实的空间画面表现为五维空间。
构成设计中经常会涉及空间感的体现。空间感是指物体依照透视规律或通过光影对比与色调变化呈现出上下左右等位置关系与前后远近等空间层次。无论是具象形态还是抽象形态,平面的形态或立体形态都具有空间感。在平面构成、色彩构成设计中,空间感的体现都是在二维的平面中完成的,主要借助形态的透视规律或光影对比与色调变化呈现出位置关系和空间层次体现空间感。
3)视觉设计中的光影元素
视觉设计中所指的光主要指肉眼可见的光。当光作用于物体表面时,物体表面会对光产生吸收、反射、干涉、折射、衍射、偏振、散射等现象,并在背光部分产生阴影。当光线的类型、色彩、强弱、角度作用于不同形态属性的物体时会产生极其丰富的光效与影效,光与影从而成为视觉艺术与设计的重要元素。光与影的搭配不仅能增强物体的体积感和环境的空间感,而且光线的角度、强弱、色温变化等,都会使人联想到太阳的升起与落下,进而产生明确的时间变换映像。
人类对于光影的研究很早就开始了,早期绘画中一直运用写实的绘画风格描摹现实的光影关系,作品重视形态和结构,对光影的应用还只是停留在模仿的阶段。19世纪后期出现的印象派绘画,它将光与影的表现提到了新的高度。莫奈著名的《卢昂大教堂》组画表现了一天中不同时段的光影变化,非常有代表性。印象派之后,现代艺术逐渐走向抽象,其中的光效应艺术既是抽象的艺术,也是对光影与光感的强调。光效应艺术又被称为欧普艺术、视幻艺术,运用光学、物理学、心理学的原理,加以明暗、补色、透视、对比等艺术手法,巧妙地以不同色彩的几何图形,创造出光与色的波动与辐射等视错觉效果,以及光效幻觉,对后来构成设计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现代构成设计中,也经常利用形与影的关系来塑造空间立体感,有时还将同质投影、异质投影的不同角度、不同维度空间和不同事物巧妙地组合起来,产生视错觉图形,增强作品的趣味性,引起视觉注意。
4)视觉的第一印象——色彩元素
科学家研究认为人们在观察客观世界的不同物象时,大多数情况下,视觉的第一印象就是对于色彩的感觉。由于人的视觉器官对于色彩的感受极为敏感,色彩的美学感染力往往更为直接。在人类长期的艺术实践中,数不清的中外艺术家、心理学家、哲学家、科学家都对色彩、色彩与人类的关系进行过大量的研究,对现代的感知心理学和色彩心理学领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现代色彩学研究已经取得了较为完备的理论成果,如光与色的物理理论、色彩的表色体系、色彩的生理理论、色彩的心理理论、色彩的形式美规则、色彩调和理论、流行色预测、色彩创意方法等。其中色彩心理理论的情感表现力是近年来色彩研究的重要课题。当代美国视觉艺术心理学家布鲁莫认为“色彩唤起各种情绪,表达感情,甚至影响着我们正常的生理感受。”阿恩海姆则说得更为肯定:“色彩能够表现感情,这是一个无可辩驳的事实。”色彩的情感效应和情感表现既涉及色彩刺激本身,也涉及人类共同的生理反应,既有关于观者的视觉经验,也与他的记忆、联想等心理活动发生联系,还取决于他与环境的关系。
现代色彩构成训练既是从人对色彩的视知觉出发,运用科学的色彩理论知识提升对色彩的感悟能力,拓宽对色彩的属性认识、合理搭配、丰富表现,综合地分析色彩给人的视觉效应、心理效应和精神情绪反应。同时,又从美学的角度审视色彩功能,不断创造美的、合理的色彩,为将来的实用设计能更好地实现设计目的打下良好的色彩基础。
5)肌理元素对质感的表现
视觉意义上的肌理是指客观世界中物体表面的纹理组织结构。肌理的形成是多种因素造成的,有自然环境下自然力影响形成的自然肌理,也有受外力作用产生成的人造肌理,此外还有微观世界的物质本身结构的纹理等。肌理的存在为世界的面貌增添了美丽且富于变化的视觉效果,人类在对这些繁复而华丽的肌理的观赏中不断地提升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感受。
不同的肌理可以带给人不同的心理快感与联想。比如,光滑的肌理给人洁净、温润的感觉,粗糙的肌理给人含蓄、稳重的感觉,疏松的肌理给人质朴、自然的感受,干裂、撕裂的肌理给人原始、粗犷的感觉等。
合理地运用肌理效果,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体现设计目的,同时也能够很大程度上丰富画面的视觉效果。因此,在充当现代设计基础训练的构成中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对于肌理研究的专门项目。
6)最直观的元素——图形与图像
图形的英文原词的词义是由绘、写、刻、印等手段产生的图像,是说明性的图画形象,是区别于词语、语言、文字的视觉形象,可以通过各种手段进行大量复制,是传播信息的视觉形式。图像是指以摄影、录像、电影方式制成的形象,是一种人对客观物象进行记录的结果,具有写实、自然、生动、真实的性质。图形与图像是一种具象的直接传递,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与视觉趣味,简化了视觉传递的过程,使信息的获得更加轻松、迅速,使人一目了然地理解艺术家所要表达的思想及观念。
20世纪,计算机技术的出现使现代构成设计领域发生重大的变革,新的技术支持彻底改变了构成设计的面貌。图形设计软件的出现使设计师逐渐摆脱了手工制作的烦恼,图形、图像可以被大量复制使用,图形图像处理软件使设计师可以轻松地实现自己的想法。随着Photoshop、Illustrator、CorelDraw、Painter、3dmax、Maya、Flash、AutoCAD等图形处理软件的开发,电脑软件对图形与图像独特的处理效果也使构成设计中出现了一种特殊的数码风格。
7)文字元素的魅力
文字和图形一样同属视觉构成元素,是构成设计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字设计主要承担着信息传递视觉化作用,是设计艺术中进行视觉沟通的主要媒介物。文字是在原始图形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是一种抽象的符号、静态的语言,其本身就具有图形之美。此外,文字还具有独特的形式美感,尤其是中国的汉字,它的方形结构、笔画特点都体现出中华民族古老、悠久的文化内涵。在时代进步发展的今天,世界各国的设计家都将文字艺术作为一种有效的设计元素。他们无不在运用本民族文字方面下足功夫,精心创意,创造出具有强大视觉感染力的形式语言与多变的效果图。文字的表现形式具有极大的可塑性,既有规律性又有极大的自由度。文字的自身结构又具视觉图形意义,字体的造型变化构成了各种形状和性格。文字的形态变化和组合方式的变化,使它以特殊点、线、面的形式构成了构成设计的视觉元素。一个字符可作为一个独立的单位,进而连为线,也可集结为一个面。文字的大小对比,可以产生一定的主从韵律和节奏感受,大的字号可以烘托主题和吸引人的视线,有的文字加大还可以形成一个点、线或面,可成为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起到活跃画面的效果。在数字化构成设计中,字体作为主要的视觉要素之一,是其他要素不能替代的。
8)强调时代性和科技感的新材料元素
材料是时代的标志,如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等。材料随着历史与科技的发展而变化,创造出具有时代性的作品。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机械化和批量生产已成为制造业的主流。与此同时,新材料异军突起,推动了现代设计的发展。新材料最早的突破是在金属上,轧钢逐渐取代了铸铁和其他类型的钢材生产,铝、镁等轻金属也日益普及。在小型消费品的金属表面镀铬,也是工业设计中的一大特色。这既是一种防锈措施,也是将批量生产的消费品、转变成一件装饰品的手段。后来镀铬件被广泛应用于汽车设计之中。无缝钢管的出现对于家具设计产生了最富戏剧性的影响,这种材料质量轻、强度大,并且有强烈的现代感,引起了许多现代设计师,特别是包豪斯设计师们的极大兴趣。他们设计的各种钢管椅子成了现代设计的典范,象征着利用新材料创造一种新颖而轻巧的家具美学,并打破了沿袭已久的家具设计传统。当金属在走向大规模生产的过程中作为木材的代用品而迅速发展起来的同时,塑料作为一种更为便宜和易于成形的材料也得到了发展,并逐渐取代了部分金属,被广泛用作技术性产品的外壳材料。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对于材料的应用不断地发展。材料的使用发展从民族、时代发展的共性走向强调材料的综合应用与个性张扬。新科技、新材料、新的加工成型技术给材料的选择与组合带来更大的自由度与综合性。在多元文化影响下,创作媒体界限也出现模糊化,相互渗透,相互借鉴应用,呈现多元性与综合性。现代的构成设计常使用不同的材料组合加工,以功能性、实验性、超前性创造空间形态,材料也从单一走向综合。在材料组合过程中,由于材料的质感、色彩、形状等可以任意选择,而且不同的组合方式又使之呈现变化无穷的魅力,因此材料形成的表面肌理更为丰富多彩,以此创造出各种韵律的构成造型。综合材料给构成设计提供了新形式、新视觉的变化。
(4)构成设计中的视觉表达形式
在视觉表达的体系中,点、线、面、体、空间、光影、色彩、肌理等还只是最基本的视觉元素,就如同构成物质世界的分子和原子。这些“分子”和“原子”如果要构成具有整体视觉意义的视觉形态,就必须借助一定的方式、方法将它们组合起来才行,这些方式方法就是这里所说的视觉表达形式。视觉表达形式就如同人类语言的语法结构关系,也存在着自身的法则与规律,这些规律通常又被我们称为“形式美法则”,运用这些规律可以更有效地构成合理而美观的艺术设计作品。这些规律包括比例与尺度、对比与均衡、虚实与疏密、重复与渐变、节奏与韵律、对比与统一等。
1)关于比例与尺度
比例是一切形式产生的基础,指的是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的数的比率关系,它的产生建立在数学及几何学的基础之上,具有庞大的体系和多种变化形式。西方艺术家、建筑师很早就非常重视比例的运用,这种传统源自于古希腊毕达哥拉斯派关于美是和谐与比例的观点。这一学派最著名的成果主要有两个:一是发现人体中所蕴含的特定比例,二是所谓的“黄金分割”。古希腊、古罗马人推崇典雅、稳重、和谐的美感形式,把黄金比视为最完美的比例,并大量运用在他们的建筑、器物艺术中。“黄金分割”直至今日依然是运用得最为广泛的比例关系。
构成设计当中对于比例与尺度关系的把握也是非常之重要。我们经常可以在构成作品中发现对不同比例关系的运用,例如分割或渐变构成中划分尺度常用的等比数列、等差数列、费波纳齐数列等,在画面尺寸的长宽配比中用的黄金比、根号矩形等形式。但是美的比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并不存在什么可以适用于一切事物的绝对美的比例,必须要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而定。只有适当合宜的比例才是好的比例、美的比例,适当合宜的比例不仅是物理属性的数的关系,而且更常见的和更主要的是经验性质的,是相对特定的时空范围、相对于特定的观众群而言的,于是就产生了尺度的概念。随着社会及时代的发展,有的人对常用比例关系的运用感觉到厌倦,于是一些当代的构成设计师开始转而追求对比鲜明的甚至是极端夸张的比例关系,以求达到特殊的视觉刺激。尺度在设计中是指一件设计产品保持自己适当合宜比例的数量界限或尺寸标准,它与人的体型标准、大小经验和匀称、协调等审美观念有关。现代设计中的“人机工程学”也正是由这种观点发展演化而来。
2)对称与均衡的重要性
对称和均衡是我们追求视觉平衡的两种主要方式。对称通过利用形态的重复和镜像产生稳定、端庄、整齐的视觉特点,均衡通过经营位置、比例、色彩、动态产生在重心点两侧,形象各异而数量感相同的感觉,同样是一种追求视觉与心理上的平衡感的方式。
人类的视觉总是在不经意间寻求一种平衡的状态,这种平衡来源于心理感知上的平衡。这是因为人们都有物理上的平衡经验,不稳定的对象总是使人产生一种令人忧虑、恐惧、不安的心理感受,进而产生潜移默化的排斥心理。
基于力学的原理,物象的形状、色彩、大小、材质等在视觉上会形成类似于物理平衡的视觉平衡。现代构成设计过程中正是利用这种现象,创作出具有某些特定目的的画面构成,其中对称或均衡形式的运用占有绝大多数的比例。当然也有在构成之中,有意打破视觉上的均衡,通过加入不平衡、不和谐的元素,造成冲突、矛盾的视觉效果,造成紧张不安感,给人留下强烈的视觉印象。这种方式在其他的视觉设计领域也有运用。
3)虚实结合与疏密平衡
虚实是艺术作品中所呈现出来的清晰与模糊、明确与含混的关系,也指空间的有与无的关系。一般来说,近处的物体实,远处的物体虚;刻画细致的物体实,描绘含糊的物体虚;对比强烈的物体实,对比弱的物体虚;静止的物体实,运动的物体虚。虚与实的关系常用来体现画面的空间与主次的关系。
现实世界中虚实关系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空间的远近,由于空气中的灰尘、烟雾等的干扰,近处的物体清晰明确,远处的物体灰淡模糊。因此在构成设计时,虚实关系的运用可以大大增强画面的空间感与距离感。此外,虚与实的关系还常常被用于表现画面的运动感,这是由于人类眼睛在观察运动的物体时会产生影像的模糊现象决定的,只有在一定范围内的运动频率才能被视觉清晰地捕捉。这一技巧在摄影艺术中被常用于运动物体的表现。
疏密指视觉艺术中形象的组织或元素的组合在空间位置上的聚散关系。疏具有空旷、平静、平淡的效果;密具有丰富、拥挤、紧张、热烈的感觉。疏密的处理可以使作品产生丰富的变化,并构成节奏与韵律的感觉。
构成画面的视觉要素应有聚有散,这种变化可以造成一种视觉上的具有倾向性的张力,密的地方有收缩、集中的倾向,疏的地方有发散、扩张的感觉。疏与密也是一种对比,利用基本形数量排列的多或少,产生疏散、聚合的对比关系,是画面构图的一个重要原则。构成设计中物象的疏密关系处理是画面虚实处理上的一大要点,经常需加入主观的处理,从而使画面产生韵律感。
4)强调重复与渐变
重复是指将相同形体、色彩、大小的个体反复并置,产生有规律的节奏和秩序美感。重复的形式可以形成一种秩序和简单的节奏,这种有序的排列方式会与周围复杂多变的环境区分开来,从而能够引起人们的注意。在生活中我们可以发现很多的重复现象,如谷物的颗粒排列、五颜六色的花朵、蜘蛛结的丝网、蜂巢的六边形网格、建筑中重复的柱子和窗户、室内装修所使用的相同图案的地砖、天花等。这些整齐划一的形象能够体现出严谨有序的美感,因为根据格式塔心理学中的相似性原则,相同或相似的形象在组合时容易获得整体感,并且弱化视觉引起的视觉紧张。在世界各国的建筑、器物、服饰中,重复都是极为重要的处理方式。在平面构成设计中常见的重复形式主要有连续重复排列、交错重复排列、间隔重复排列等。
渐变是指将视觉形态按照一定的规律和秩序逐渐地改变,例如形状渐变、色彩渐变、方向渐变、位置渐变等,这是重复形式的一种变通方式,可以在重复的基础上产生更加丰富的变化。这种形式的处理具有柔和典雅的性格特征。对于这种在质的差异中趋向统一的并不单调的形式美,人们感到松弛宽展而又不容易厌烦。重复与渐变的应用可使艺术作品带有更强烈的秩序感和韵律感,获得愉悦的视觉感受。曾经流行的“光效应艺术”或“欧普艺术”就是借助线、形、色特殊的重复、渐变排列方式使静止的画面产生炫目的光波运动感,引起人的视错觉。“光效应艺术”主要受到包豪斯教学的影响,同时利用了格式塔心理学的成果,是与人的视知觉紧密相连的一种抽象艺术。垂直线、水平线、曲线的规律性排列,圆形、正方形、长方形的周期性组合,以及色彩的重复、渐变等,给视网膜带来特殊的刺激,产生闪烁、放射、旋转、凹凸等幻觉效果。“光效应艺术”能够激起人们的观赏兴趣,给人一种炫目的光感与运动感以及虚幻的空间感,直到现在还被广泛地运用到构成、环艺设计、装饰、广告等各个方面。
5)节奏与韵律的重要性
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普遍存在着节奏现象,从四季交替到昼夜变换,从花开花落到潮起潮落,从行动静止到脉搏心跳,从机械运转到车船航班都存在着特殊的节奏和韵律。与之相适应,人们产生了对节奏和韵律的审美要求和审美能力,并且反映在视觉设计当中,成为人们自觉的审美课题。
节奏的概念来源于音乐术语,原指“音的强弱交替的某种规律按周期不断重复出现的现象。”韵律原指诗歌中的声韵和格律,是诗歌形式美的重要组成部分。节奏和韵律在视觉艺术中的借用是出于视觉与听觉之间存在的美学共性。英国唯美主义运动的理论家和代表人物沃尔特·佩特就曾经说:“所有的艺术都在不断地向着音乐的境界努力。”在音乐中,决定节奏则是通过点线面的大小疏密、色彩的对比调和、笔触的顿挫疾缓、形体的动态、构图的安排来形成韵律感。著名的包豪斯老师、瑞士画家伊顿在他的《造型与形式构成——包豪斯的基础课程及发展》一文中写道:“如同音乐的和音,特征的重复、点的调和以及线、面、块、体型、质地和色彩的反复,都存在着节奏。”在视觉艺术与构成中,节奏形式多种多样,比比皆是,单调的平均节奏表现为构成要素的等距重复,这种节奏简单平稳而宁静,但缺少变化单调乏味,差异过多则又会产生混乱感。非平均的规律性重复可以利用各种数列(或级数)作为空间分割的基础。节奏除了线性安排的有规律重复外,还可以在二维与三维空间的复杂序列上形成,例如辐射式节奏、螺旋式节奏等。
6)对比与统一并存
对比与统一是两个相对的概念。对比是指将质与量截然不同的构成要素同时配置在一起,从而出现的整体知觉上加大要素相互间特性差异的现象。构成设计过程中,对比可以增强不同构成要素之间所具有的特性,形成张力,打破呆板单调的格局,通过矛盾和冲突,使构成设计作品更加富有生气,产生明朗、肯定、强烈的视觉效果,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统一是指构成要素的组合结果在视觉上取得的稳定感、整体感和协调感,是各种对立或非对立的形式因素有机组合而构成的和谐整体。美国建筑理论家哈姆林指出“一件艺术作品的重大价值,不仅在很大程度上依靠不同要素的数量,而且还有赖于艺术家把它们安排得统一,或者说,最伟大的艺术是把最繁杂的多样变成最高度的统一。”而在构成设计时,注意统一的规律运用,能提高作品的整体感,能够更好地表达设计思想和向受众传递需要表达的设计目的。
对比与统一是对立的概念,但是两者之间的关系又是相辅相成的。对比过度会产生杂乱无章、涣散无序的感觉,而缺乏差异性的过于统一,又会失去生动性而流于呆板。只有真正协调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才会创作出富含美感的作品。
(5)视觉传达设计的发展
目前,视觉传达设计在多学科跨界的发展进程中融入了很多新的观念意识和表现手法等,视觉传达设计从二维向三维、四维空间发展,新的数字媒介不断地融入,涉及范畴不断拓展。未来视觉传达设计将会在这些方面继续发展和前进,并将多层面共同展现,呈现更观念化和多元化的形态。无论是在标志、海报、包装等传统设计还是多媒体设计中,观念都将是最重要的因素,观念的自由度使视觉传达设计的空间更大。当代社会,各个国家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交流越来越密切,文化的多元化趋势将进一步加强,从而导致视觉传达设计的多元化也会进一步加强。在当代艺术和视觉传达设计各自的发展过程中,必定有很多部分将会有很大程度的重叠,比如运用新媒体技术创作的当代艺术作品和视觉传达设计作品,在发展中,其共同之处会越来越多,并呈现相互融合的状态。从某种程度上讲,未来当代艺术和设计的界限会有一定程度的模糊,但是在视觉传达设计的学科范围内,它将像一块潜力无限的海绵,在吸收中不断成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