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钟公庙街道志:人物-钟公庙街道志

钟公庙街道志:人物-钟公庙街道志

时间:2023-08-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29年11月4日不幸病辞,享年52岁,当时宁波各报刊均用显著版面刊登消息,发布祭文。“八一三”事变后,在后方带队伍并建立军需运输队及会同红十字会组织看护队。在上海他与人一起集资收购了德国人开办的信谊化学制药厂,至1930年完成药厂改组并增加资本添加设备,产品增至100多种,成为当时国内最大制药厂。

钟公庙街道志:人物-钟公庙街道志

鲍威昌(1864—1929)

鲍家耷村人,上海商务印书馆创办人之一,曾任印书馆商务总经理。其父鲍哲才曾任上海南门清心教堂牧师。鲍幼年时跟随父亲在教会学校求学,毕业后入美华书馆当学徒。十来年后,咸昌与兄弟鲍咸恩、姐夫夏瑞芳等集资自办印刷工场,刷名片广告、记账册之类商业用品,故起名为“商务印书馆”。以后,业务扩展开始印刷书稿。1898年,E印书馆出版《华英初阶》(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本外语教材),1904年,《最新小学国文教科书》等教材出版,风行全国,书馆声誉大振。以后又陆续编印了中、小学各科书本数百种,推动了全国新式教育的发展,还编辑出版了《新字典》、《辞源》等一批工具书。印书馆逐步发展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编译、出版、发行三位一体大型出版企业,且一度在世界同行业中居一流地位。

鲍咸昌信奉基督教,作风正派,办事切实,他还热心于办学和社会福利事业,积极支持商务印书馆兴办小学师范讲习所、商业补习学校、国语示范学校及在馆内创办幼稚园、孤儿院等,并出资创立上海江湾孤儿院和资助爱国学校(中国教育会创办的从事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活动的学校,蔡元培为学校负责人)等。1929年1月病逝于上海。

严康懋(1879—1929)

铜盆浦村严家汇头人,又名严英、严正英。15岁那年,其父去世,他带着父亲经商的资金到上海。后经十几年打拼,积累一定资金后,就在沪杭甬三地开设了多家钱庄,并在上海创办第一家民族资本银行——中国通商银行,在当时沪杭甬金融业中有一定实力。1927年曾任上海总商会第八任会董。严康懋不但经商有方,而且乐善好施,为家乡慈善事业悚慨解囊,四处奔走。1911年,为改善当时医疗环境,方便病人就诊,与当地士绅余保三等在江东木行路筹建普仁医院。1926年为改建宁波老江桥为现代化的灵桥,又在沪甬商界间奔走呼号,筹措资金,并任“建造灵桥筹备处”副主任。1927年又为筹划建设宁波中山公园勇挑重担,成为筹备委员会成员。1920年,严康懋向出生地严家汇头捐银元10万元,创办“康懋学校”让族人子弟免费入学,同时又置田千亩,在村中举办“义庄”,赡养鳏寡老人。1929年11月4日不幸病辞,享年52岁,当时宁波各报刊均用显著版面刊登消息,发布祭文

鲍哲芗(1880—?)

鲍家耷村人。曾任村中开智学堂校董兼校长、义勇军煤业大队队长、公训总干队兼分队长。“八一三”事变后,在后方带队伍并建立军需运输队及会同红十字会组织看护队。后曾任上海市煤业同业公会理事,森煤、慎煤号总经理。

李凤林(1892—1977)

女,陈婆渡千墩村人。1912年师从上海针刺名医陆莲卿,掌握了一套独特而精湛的针刺疗法。1915年回乡后在干墩村家中行医。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在桃江联合诊所、陈婆渡卫生院任医生,专为婴儿治疗各种疾病,并有针到病治的奇效,不但闻名宁波城乡一带,而且名声远播上海、绍兴等地。

鲍国昌(1902—?)

鲍家耷人。1925年上海震旦大学医科毕业,精通英、法文,基督教徒。在上海他与人一起集资收购了德国人开办的信谊化学制药厂,至1930年完成药厂改组并增加资本添加设备,产品增至100多种,成为当时国内最大制药厂。鲍国昌曾任上海第三区制药工业同业公会理事、康元制罐厂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中贸银行监事及信谊化学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鲍国昌不仅是个民族资本家,他还有着爱国的一面,在我党统一战线影响下,信谊药厂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曾生产“急救包”、“奎宁"、“消治龙”等药品支援前线和解放区,曾得到粟裕等感谢。

原名惠良,石家村人。著名口琴演奏家、口琴作曲家音乐指挥家。1929年,他在上海创办大众口琴会,从事口琴广播教学,又经常进行口琴独奏、合奏等演出,为全国各地培养了大批口琴演奏人才。1956年,出席全国第一届音乐周,并受周恩来总理推荐,以中国口琴艺术家身份为访华的南斯拉夫艺术家表演口琴独奏。他作为上海文化界代表,多次出席全国文代会。历任上海市文联委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和上海分会理事,上海市少年宫、青年宫、工人文化宫等口琴艺术指导,又被聘任为北京口琴会顾问。石人望毕生研究改革复音口琴技术,使口琴可奏出三度、五度、八度和音,振颤音、分解和音、提琴奏音等。他早年把西洋轻音乐名曲和进行曲改变为口琴独奏和重奏曲。新中国成立后,又将流行歌曲《毛主席派人来》、《北京的金山上》等改变为口琴演奏。他自己创作的口琴曲有《在幸福的日子里》、《江南之春圆舞曲》、《美丽的祖国》等。他编著出版的有《口琴吹奏法》、《口琴编曲法》等,他的《口琴广播教材》曾多次为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选用。

陈婆渡三里村人。日本东京华侨总会创始人之一,曾任东京华侨总会和浙江同乡会理事。1927年由叔父李再和带往日本,在料理店(饭店)做学徒。1940年开始自己在东京街头摆饮食摊。由于价廉物美加上夫妻俩热情待客,生意兴旺,获利甚丰,于是就在东京开设“明华料理店"。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军飞机不断轰炸日本,不少商店关门,人们也纷纷下乡躲避空袭。李世明乘此机会,买下不少地皮。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东京作为日本首都重建工作全面铺开,于是地价大幅升值,李世明抓住火候,从中大获其利。同时他又建造停车场和新开办了“美乐菜馆”。至1949年,他在东京共开设料理店7家。

李世明身在异邦,心怀家乡。从1956年开始,他几乎每年回乡探亲一次。为了造福桑梓,1965年他捐资重修三里村东边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实行开放政策,允许接受华侨捐赠,他为重建姜山大桥捐款10万,这是鄞县侨胞中获准向故乡捐资兴办公益事业的第一个范例。1982年,李世明又出资为三里村铺砌河磡,建水泥路。第二年又捐资建造村办公楼和向红卫敬老院、县民政局分别捐赠彩电汽车。1987年,他捐资10万元设立“李世明基金会”,以基金利息用作村托儿所经费以及村中60岁以上老人每人每月20—30元的养老金。1990年7月,李世明捐资18万元,重建当地“惠风小学”。

铜盆闸村李师堰(里四堰)人,曾任香港甬港联谊会及宁波旅港同乡会名誉会长。他出生在上海,小学、中学均在上海就读。1930年进入钟表行业,1934年自立门户在上海创办华明钟表店。1947年移居香港,靠为别人打工积攒资金开办“华明行”,经营钟表进出口及批发业务。1960年起,他兼营地产业务获得了很大成就,成为香港工商界中著名实业家。他自奉节俭,始终信奉“诚实、勤朴”四个字,抱“为善最乐,造福社会”之宗旨,热心公益事业。1977年,他在香港捐助成立循道卫理联合教会和李惠利中学。1979年又资助香港政府建立李惠利工业学院。1987年9月,李惠利首次回宁波访问,面对家乡经济建设欣慰万分,当即同意捐资250万港币在宁波江东黄鹏新村兴建李惠利中专。后又捐资400万港币在紫鹃新村另建李惠利中学。1990年10月,李惠利捐资3000万元港币,在宁波江东兴宁路新造了医疗设施先进的综合性医疗机构——李惠利医院。同时又捐资200万港币在丹凤新村建李惠利小学和幼儿园。形成完整的李惠利教育项目体系。1991年11月李惠利在香港病逝后,被省人民政府追认为“爱乡楷模”。1994年又被省人民政府授予“爱乡模范”称号。1996年10月,李惠利先生夫人唐文兰女士又向李师堰村捐款50万元人民币,帮助改装自来水管道和建立老年基金会。

女,石头路村人。抗日战争时期在四明山区从事地下工作。抗战胜利后转入宁波,在君子街小学以教师身份为掩护在小学地下党支部任宣传委员。心48年回四明山,任三五支队交通股长。新中国成立后,曾先后任宁波市妇联副主任、宁波市法院副院长,后去中央政法干校学习。毕业后在上海圣约翰大学负责档案管理工作,不久调至上海中医学院附属龙华医院护士学校任校长及院党支部书记,离休前为龙华医院行政领导。

张友新(生卒年月不详)

石路头人,20世纪30年代中国共产党地下党员,曾在上海地下党开办的“三联书店”前身“生活书店”工作,经常接待地下党人、革命作家、进步人士、爱国青年。后因革命需要离开“生活书店”去搞地下钱庄,在上海河南路“同庆钱庄”任总经理,为革命筹集资金。后“同庆钱庄"改为“新华银行”,张友新任总行长。新中国成立后,张友新曾任上海市劳动局信访处处长、上海市经济建设委员会主任、上海市市委常委。

张正新(1922—1944)(www.xing528.com)

石路头村人,烈士。1934年,张正新由哥哥张友新(上海地下党员)带往上海。初中毕业后,年仅16岁的张正新历经艰险,冲破敌人封锁线来到延安《陕北公社》(“抗大”前身)参加学习,在革命大熔炉里接受革命思想熏陶。1938年,张正新在第四野战军当兵,奔赴抗日前线。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排长。后在山西省长治第18集团军八路军三营十二队任队长,在晋东一带坚持抗日。1944年7月,在一次激烈的反扫荡战斗中光荣牺牲,年仅二十三岁。1954年,省人民政府赠“张正新烈士”匾一块。

毛家漕村吴家人,革命烈士。吴祈燧出生在铁路工人家庭,八岁上学就读于首南联群小学(现钟公庙小学)。小学毕业后于1940年,只身去上海药行当学徒。在学徒期间,受地下党组织影响,积极参加抗日救亡工作,1942年在上海浦东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受党组织派遣到宁波参加“三五支队”,坚持在四明山区抗击日本侵略者直至日本投降。抗日战争结束后,蒋介石发动内战,吴祈燧所在部队改编为华东野战军第一纵队三旅八团,并任排长。在解放战争中,英勇作战,不幸于1946年冬季在解放山东鲁南马家楼战斗中光荣牺牲,年仅23岁。

鲍家村人,图书馆研究员,为当代中国图书馆学专家。1946年起,鲍振西在北平图书馆工作。1949年,考入华北大学进修。1955年赴苏联图书馆深造,于1959年回国。历任北京图书馆副主任、主任、副馆长等职。1984年调任文化部图书馆事业管理局副局长兼中共北京图书馆委员会副书记。在职期间,发表不少有关国内外图书馆事业方面的论著,参与起草有关图书馆事业的重大文件,主持召开全国性图书工作会议。

桃江傅家村人,9岁上学于桃江小学,五年后辍学。1949年,傅龙华到上海去学样子木匠。1950年,随母同去香港,起初在一家铜匠店做工。1953年,他自己办起维华印刷制本公司,又在九龙办了一家印刷厂。傅龙华生活俭朴,勤俭办厂,经常早出晚归,亲自动手做工。

傅龙华对度过自己童年的故乡和帮助过他家的故乡人民有着深厚感情。1986—1987年间,他回乡三次探望乡邻并捐资人民币17万元重建母校——桃江小学,修建了傅家河硼及道路。傅家村民为此在通道墙头上,刻石留念。

陈婆渡李花桥人。1974年12月应征入伍,后任解放军四八九团一营机枪连班长。1979年2月,奉命从福建部队调至广西边防前线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3月1日在攻打谅山战斗中英勇牺牲。为表彰他为国献身,部队追记他二等功,并追认为中共党员。他的事迹陈列在樟村烈士纪念馆中。

字志强,三里村人。1939年2月考入宁波中学。1941年5月在学校加入中国共产党。1942年,中学毕业后曾在三里学校任教。1944年后,先后任三里国民学校、徐东棣小学校长。1946年受组织安排到由地下党员吴田任校长的宁波和平小学任教导主任,并从事地下革命活动。后由于叛徒出卖,党的地下组织机构遭受破坏,李世璜隐蔽在郑家庄岳父家与组织失去联系。为寻找组织,半年后李世璜去蜃蛟前虞耷小学任教。1949年参加宁波地委工作队培训班,后任黄建秘书。新中国成立后50年代黄建英任螂县县长时,李世璜仍任秘书工作,直至黄建英调离。后又先后担任县教育局、商业局副局长等职。

石钟慈(1933—)

石家村人。教授、中科院院土、上海交通大学理学院院长,国家攀登项目首席科学家。1955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数学系。1956年首批赴苏联科学院攻读计算数学。1960年回国后在中国科学院技术研究所工作。1965—1986年任教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任数学系副主任、主任、计算中心主任。1981—1983年他作为联邦德国洪堡基金会访问学者,曾应邀访问美国、德国、日本、苏联、瑞典、意大利、西班牙等近20个国家和中国香港、台湾地区,给国内外40多所大学和研究所作过讲演。1988—1994年任中国数学会副会长、1995至今任中国计算数学会长。1987—1991年任中国科学院计算中心主任。1991—1996年任中国科学院与工程计算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1993年至今任大规模科学与工程计算国家攀登项目首席科学家,还兼任国内4个计算数学杂志主编、6个国际(德国、日本、美国、俄罗斯、巴西等)学术刊物的编委、新加坡世界科学出版公司应用数学丛书的主编。2005年9月,还兼任浙江万里学院院长。

石钟琴(1945—)

女,陈婆渡石家村人,当代舞蹈家。1966年毕业于上海舞蹈学校,同年人上海芭蕾舞团。她戏路宽广,技艺精湛,能塑造各种性格各异的艺术形象而驰名舞坛。曾先后出访日本、朝鲜、加拿大、法国。其主演的芭蕾舞剧《白毛女》,先后拍摄成黑白、彩色电影片,其饰演的芭蕾舞《天鹅湖》女主角奥杰塔·奥杰利亚、舞剧《雷雨》中周繁漪、《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中玛尔塞娜、《魂》中祥林嫂均获好评。是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现为国家一级演员,上海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常务理事。

革命烈士一览

商务印书馆创办于1897年,是中国历史上最悠久的现代出版机构。它为我国文化教育出版事业的发展、沟通中西文化和促进自然科学的传播与普及作出了重要贡献,与北京大学同时被誉为中国近代文化的双子星。陈婆渡鲍氏家族鲍家耷村的鲍咸恩、鲍咸昌兄弟及他们的两位妹夫夏瑞芳、张桂华,为该馆的创立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匏咸恩(1861—1910)、鲍咸昌(1864—1929)的父亲鲍哲才是陈婆渡鲍家聋人。鲍哲才早年在宁波崇信义塾求读(美国长老会传教士麦嘉蒂等创办于1845年),当时25岁的麦嘉蒂在英国驻宁波领事郡助下,利用行医机会传道,还在江北岸由美国长老会创办华花圣经书房、礼拜堂、妇女学道馆和崇信书院。鲍哲才在崇信义塾毕业后,先后去余姚、宁海传道,后到上海担任美国长老会所办的沪南清心堂牧师并参与开办清心书院,书院初为小学后又扩办为清心中学。学校一度因经费紧张,又改为半工半读的职业训练学校。学生除读书夕卜,学习印书和园艺,因此清心书院毕业生,因从小学习英语兼学现代印刷,多被西报聘用为印刷工人。鲍哲才生有3子3女,均在清心书院读过书,儿子鲍咸恩、鲍咸昌在清心书院毕业后,先后去英商办的《捷报》和美华书馆当英文排字工,与夏瑞芳等既是同学,又是同行和教友。当时排字和西法印刷尚不普及,是一门技术性较强且只有西方人的印刷机构才可从事的职业。在美华书馆的经历使鲍氏兄弟等不但对印刷机和西法印刷技术有了相当的了解,并掌握了报纸:书籍制作以及市场经营运作知识,但在洋人办的报馆、印书馆工作,又常受到洋人的歧视和欺压。

1896年4月,鲍咸恩、鲍咸昌兄弟以及夏瑞芳、高凤池4个青年人聚首商议,觉得与其常年寄人篱下,不如自立门户,因此决定用招股合伙方式筹集资金开办自己的印书馆。1897年2月11日,筹资4000元合伙办的印刷厂在上海江西路德昌里工房正式开业,还招收了近10名职工。当时印刷厂因主要承印商业表册和账本等,故定名为“商务印书馆”。不久,因德昌里工房年久失修倒塌,1898年6月,商务印书馆迁入北京路顺庆里。是年,该馆就出版了谢洪赉译注的《华英初阶》、《华英进阶》,并代印《昌言报》等。《华英初阶》可以说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本成人外语教材,初印后很快销售一空,为商务印书馆带来一笔利润,以后不断再版,销路一直很好,也为印书馆开辟了一个普通民众需求的书籍市场。

鲍氏兄弟在商务印书馆主管主持印刷方面事务,鲍咸恩并担任印刷所所长,他们积极从事铅印、石印等新方法探索,设法改进印刷排印技术,为提高印刷品质量作出了不少贡献。1900年,印书馆率先用纸型印书,1904年,使用著作权印花,这在我国均属首次。1910年,鲍咸恩去世后由鲍成昌主持印刷所,他在印刷所推行一整套有效的管理制度,使该所印刷成绩斐然,出版物深受社会好评。1913年,鲍咸昌先后去英国、法国、德国、美国、日本等考察印书技术和业务,学到了不少先进的印刷技术和管理方法,并订购了一批新的机械。回国后他积极扩充印刷所,新添置自动铸字机,彩印胶版印刷机等,同时组织力量不断改新印刷技术,还创制了我国第一部汉字打字机、仿古活字铜模等,使印刷质量及印刷所规模在东亚名列首位。铅印、五彩石印、三色版、阿罗版、雕刻铜版、凹凸版、影印版等无不精美异常,铜模、铝字、花边、电镀铜版等曾先后获南洋劝业会、意大利都郎博览会、美国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一等金牌和二等银牌。

在鲍咸恩、鲍咸昌兄弟及其妹夫夏瑞芳主持商务印书馆工作的三十余年,商务印书馆从最初只承印小宗商务印刷业务的小企业,发展成为当时全国之最的大型新式文化企业,并被认为是当时“国人经营事业之最尖端”。印书馆的资本额已从1903年开办时4000元增至20万元,1905年增至100万元,1914年增至200万元,短短1 7年增长了500倍,创造了同时期民族实业经营的新纪录。至1914年,商务印书馆已经在全国各地设立85处分馆,在新加坡吉隆坡设立分支机构,还在北京和香港设有印刷分厂。同时在这一时期,印书馆还聘请了许多著名专家和学者进馆,如文化思想名人蔡元培、张元济,颇有才华的编译张维乔、杜泉,国内著名人士郑振铎、叶圣陶、周建人、杨贤江、竺可桢等,出版了《世界丛书》、《百科小丛书》、《中国名人大辞典》、《世界文学名著丛书》、《综合英汉大辞典》等一大批名著和工具书;还创办了《儿童世界》、《小说世界》、《出版周刊》等杂志,使商务印书馆成为中国近代史上集编译、出版、发行三位一体的大型印刷出版企业。

1929年11月9日,鲍咸昌因病在上海去世,终年65岁。匏氏家族为商务印书馆的开创和发展,为促进民族的觉醒、提高国民质量、繁荣学术文化和推进社会进步作出了积极贡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