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九节其他习俗,钟公庙街道志

九节其他习俗,钟公庙街道志

时间:2023-08-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旧时孩童上学,先跪拜先圣孔夫子,再拜先生送上礼品,然后向其他孩童分糖茶、金团或糕点等,俗称“挑上学担”。此俗新中国成立后民间仍有信者,今基本消失。将中药渣倒在路上,任人践踏,称病情可以踏散。此俗至今在部分老人行为中仍存在。孩童受惊为活灵吓出。俗称“扫帚大公呕活灵”。请龙王旧时久旱无雨,河道干枯,生活用水和庄稼灌溉又没有其他水的来源,人们只能祈求上天下雨以解除旱情。当地曾流传请龙王祈求下雨的习俗。

九节其他习俗,钟公庙街道志

.旧时孩童上学,先跪拜先圣孔夫子,再拜先生送上礼品,然后向其他孩童分糖茶、金团或糕点等,俗称“挑上学担”。以盼先生多多照顾,孩童们和睦相处。此俗流传至20世纪50年代。

民间以六月初六为“狗猫节”亦称“狗猫洗浴日”。旧时人们多在此日为小孩洗浴,以求得将来如狗猫活泼可爱、无病无灾。年长者则于此日做寿衣,传说能长寿

婴儿夜哭称“夜啼”。旧时父母写若干纸条,上书“天皇皇,地皇皇,小儿夜哭在娘旁,过路君子读一遍,一夜睡到大天亮”贴于路口、桥旁等处,言夜哭郎可治愈。此俗新中国成立后民间仍有信者,今基本消失。

将中药渣倒在路上,任人践踏,称病情可以踏散。此俗至今在部分老人行为中仍存在。

孩童受惊为活灵吓出。旧时插香于扫帚上,再披上受惊小孩衣服放在门边。一人反复叫唤:“扫帚公公活灵呕来!”另一人则在旁回应:“活灵来了。”俗称“扫帚大公呕活灵”。也有在太阳落山时,把盛满水的面盆放在室内凳子上,旁边斜竖一把扫帚,一人抱小孩在面盆上方,另一人拿着蒸热的镬盖一边在小孩头上旋传,一边口里不停叫着“某某活灵走进来嘞”。待镬盖上蒸水滴入面盆里的水起泡,这时才算“活灵”走进。

喜鹊噪称“报喜”,预示将有客人或喜事来;遇棺材是大吉,说是有官有财;见“海市蜃楼”为大吉,俗称“开天门”;家有红下巴燕子来居是吉,白下巴燕子来居则平常;见灯柱结心,认为有喜事来;灶火爆响、蜘蛛掉下、筷子偶尔多放一双等,谓有客人来到。

出门鸦噪、夜间鸦鸣,认为有灾,须吐一口唾沫;出门遇花轿或僧尼为不利;夜间犬吠如哭或九头鸟叫为大凶;见家蛇须撒拌有茶叶的米;猫上屋拜月须拾石掷猫祛邪。

龙王

旧时久旱无雨,河道干枯,生活用水和庄稼灌溉又没有其他水的来源,人们只能祈求上天下雨以解除旱情。当地曾流传请龙王祈求下雨的习俗。

首先由村中有威望的老人们组织,青壮年参加请龙王活动。人们扎好一乘彩轿,用木杠扎牢一把木椅,再用彩绸装饰,木椅上放一只小绿缸。当奉化江潮水落潮时辰,人们开锣喝道、摇旗呐喊,由两人抬起安放好绿缸的彩轿,浩浩荡荡向铜盆浦前进(相传铜盆浦有龙王)。到了江边,因落潮时江边泥涂露出水面,而泥涂上有一种会弹跳的小鱼,当地人称“弹涂”(相传是龙王化身)。这时几十个敲锣打鼓的人跳入泥涂中继续敲锣,然后把铜锣平放在泥土上,等候“弹涂"跳进铜锣中。当一发现有“弹涂”跳进,就立即双手捧起铜锣跳上岸来。如半途“弹涂"跳出,人们仍旧把铜锣再平放到泥涂上,直到有人把铜锣中的“弹涂”请到岸上,放入彩轿上的小绿缸内,也就是把真正的龙王请上来了。接着人们再敲锣打鼓、放爆竹,兴高采烈地把笼王抬回来,供奉在庙宇中。每天由庙祝换上活水,使“弹涂“存活,人们则每天上香参拜,祈求龙王早日显灵降雨。直至天降甘霖旱灾缓解,人们再用原来方法把龙王送回‘铜盆浦下江放生,同时把小绿缸一起沉入江中。此俗在当地流传至20世纪50年代。

马灯

春节期间有一个富有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活动,这就是“跑马灯”,寓意为“万马奔腾”、“欣欣向荣”,迎接新的一年。这项民俗活动,在当地前周、鲍家一带已有上百年历史

“跑马灯”班子一般有十来个人,其中4至8人演马灯(两对、三对或四对),都由十几岁的男女孩童扮演。他们头扎彩色头巾,身穿红绿上衣,腰上前装马头,后装马屁股。这马灯用竹篾扎成骨架,外覆用布绘成的马身,马头用布和马身相连,·可以活动。另有一人司锣,一人击鼓,还有一人拉胡琴,配合演奏“马灯调”。此外,还有一个身上插着面小旗的领队。

“跑马灯”班子到了村口,敲锣打鼓,引得孩子们一路跟随嬉闹。到了宽广的晒谷场、空场地上,就演奏起来,敲一番大小铜锣,演马灯的孩童就随着锣鼓声上场。他们左手挈着马头,右手拿着马鞭,先跑一个圆场,再相对穿梭,一面挥动马鞭作骑马奔驰状,一面就唱起“马灯调”来,如:“正月里来真热闹,家家户户放鞭炮,恭喜发财进元宝,一年更比一年好。哎格伦登哟,一年更比一年好。”

这时,领队的人就说着“恭喜发财”、“大吉大利”之类的吉祥话,挨家挨户去讨赏赐。大家会拿出一些年糕、米或零钱,图个吉利

这个风俗一直延续至今,并作为一项民间文艺表演。2005年7月,我街道的南裕社区还自制、自编、自演马灯且在街道第三届艺术节上表演,并多次被邀外出演出。

洋扫地

“洋扫地”是旧时穷苦人在正月里向大家讨钱的一种表演形式。多由一人作小丑打扮,头戴花环,在头顶上用彩带扎成一朵花,腰系彩带,拿一把扎了彩的扫帚,到家家户户门前,走圆场或踏八字步,边走边扫边唱作表演。

(开始)老板,阿小扫地来啦!(门未开,自言自语)老板屋里没人,可能走人家去了,那我调一户。

老板,阿小扫地来啦,(门开)唱:阿小洋扫地,老板家里扫扫其,去年没来扫,老板屋里勿大好,今年来扫扫,老板年成格外好。(走圆场)我撩起金丝扫,“嗖"格一把扫,扫到东,老板屋里两根活金龙青龙盘米缸,黄龙盘谷仓。(走圆场)“嗖"格一把扫,扫到西,老板屋里两只活金鸡,金鸡已会啼,凤凰已会飞。我撩起金丝扫,“嗖”格一把扫,扫到南,老板屋里开大对(注:下洋船),出洋挎鱼满仓归,洋钱会卖一大堆。我撩起金丝扫,“嗖”格一把扫,扫至“北,老板屋里起高楼,今年起三楼,明年起六楼。阿小洋扫地,老板屋里堂堂角角都扫遍,金银财宝铺满地,老板开笑脸,马上发铜钿,谢谢老板真客气,真客气。

窜五峰、踏八卦

旧时在大明堂或晒场上搭五道门(布景),有六七个道士打扮的“念婆”抢门道,制造闹剧,俗称“窜五峰”。“踏八卦”用四只稻桶复转,上搁门板作台,由道士打扮的“念婆”手执宝剑,口中念念有词,忽摇身一变,身上穿的袍子就换一件,逐渐变换,最多能变18件,当地人称“十八翻”。新中国成立前汪董、鲍家村各有一班较为出名,今已失传。

谢年

旧时农历年底,乡间一般人家兴谢年,祭祀菩萨和神,祈求保佑。谢年的供品一般有五盘主品,用木制红色祭盘盛鱼、肉、鸡、年糕和豆腐或麩。

鱼因与“余”谐音,取之“吃过有余”、“年年有余”之义。乡里人多用鲤鱼祭神,取“获利"、“鲤鱼跃龙门”之意。肉,有用猪头或肋条肉两种,均须烧熟。猪头俗称“利市”,仰放且口含尾巴一条,象征“有头有尾”。用肋条肉谢年必须两条肋骨以上,肉覆盖,肉背插刀一把,旁边放生盐一盆。鸡,必须是阉过的大公鸡,俗称“锦线鸡”。内脏留肫肠,煮后盛于祭盘,鸡尾如坐状,鸡头昂着,口含葱一根。年糕与“高”谐音,遂有“年年高”的口彩。豆腐、麩象征土地,取“发”、“富”之意。

拜年饭(www.xing528.com)

旧时春节拜年有个原则,先至亲,后远亲,以少拜长,被拜者款待酒席,俗称“岁饭”或“岁酒”。农村岁饭有三道必备菜点。一是甜食点心莲子汤、桂圆汤、白木耳等,宴席有糖炒年糕、百果羹、猪油汤团等,俗称“三点心”。二是暖锅。锅内放年糕、芋芳、粉丝青菜、鸡块、三鲜金针、木耳等,以肉汁为汤,自始至终热气腾腾。三是小炒,黄豆芽炒肉丝、香干丝、青菜。黄、白、青三色,色香味俱全。

吃汤团

汤团的馅子一般用板油、芝麻粉、白糖揉成,独具香、甜、鲜、滑、糯的特点,咬开皮子,油香四溢、鲜滑爽口。民间每逢农历正月初一早晨和元宵节都要吃宁波汤团,以示欢乐、团圆、吉祥之意。汤团,以馅分为猪油汤团、豆沙汤团,也用湿糯米粉搓成较手指细的棒状,挖成段粒,用糖水煮汤果,浮水为熟,再放酒酿,稍煮一下就可食用。与青菜一起煮的叫“菜汤果”;有的不搓段粒、掐成块状的叫“懒汤果”;而将湿橘米粉搓成小圆粒状,与苹果香蕉、红枣、莲子一起煮成,上撒红绿丝的叫“百果羹”。还有一种吃法是将湿糯米粉掐扁如小饼状、不嵌馅,撒上黑芝麻,用油煎至微黄,上盆加白糖即成。也有将汤团放入油锅,煎至金黄色捞起上盆,再加白糖称"油炸汤团”。

结婚酒水"十大碗”

俗话讲“穷做亲、富做生”。做亲是指结婚,做生就是祝寿。结婚办酒不能论菜肴好坏,更不能与金玉满堂的寿庆相比。过去乡间办喜酒通行简朴、实惠的“十大碗”。在聚族而居的老屋堂前里,摆上一张张八仙桌,每张桌旁放四条长板凳,盛菜用红花瓷碗,盛酒用古朴的锹酒壶。开席时,每桌八位客人,紧紧围坐,年长者坐上首(称之上横头),孩童则立桌角。

喜酒分便饭和正酒两餐,便饭可以随便点,正酒必须周正,菜是十大碗,酒为糯米酒,又香又橘。所谓十大碗菜肴,通常是两盘冷菜:一盘甘蔗垫底盖鹅肉,宁波人讲究吉利,鸡肉鸭肉不摆碗头以避"叽叽嘎嘎”。一盘熏鱼(经济人家也可用面粉小黄鱼代替),四盘热菜一般是块肉、鲤鱼、三鲜、羊羔,还有四“将军”(浆烫的谐音)。

客气点的主人,开席前每桌用红几盘盛上一盘果点,内放四色:花生、红枣之类,花生,添子添孙讨个吉利;红枣,大红喜事欢欢喜喜。通常,客人吃果点,主人会笑眯眯的挨桌致歉:“喝杯清淡酒,吃点葱菜豆,见谅!见谅!”客人也会懂礼回应:“恭喜、恭喜”,“客气、客气”。宾主谦让一番,非常融洽和美。

当“十大碗”四只热菜上桌时,新郎新娘必须敬酒,俗称闹新娘。客人划拳行令,喜宴进入高潮。所上热菜盘盘有彩头:三鲜粉线天长地久,肉丸团团圆圆,蛋卷吉祥如意,红门羊羔意为样样高升,鲤鱼意为年年有余、高跳龙门。

搡槐

冬至过后,农村舂梗做年糕便开始了。舂槐工作比较简单,只要一副捣臼和蒸笼,再有一座台灶就可以了。

先把灶洞里的火烧旺,在盛有热水的镀上套上蒸笼,再往蒸伞上倒上糯米,当蒸伞上的熟糯米慢慢往上爬,逐渐变得透明晶亮,值蒸人便用盖子闷上。这时捣臼已被热水泼得暖热干净,捣子头也洗好,等候值蒸人把热气腾腾的糯米饭段在捣臼里。春槐是一件力气活,第一个上场的先用捣子头将糯米饭在捣臼壁上碾几下,接着开始舂,并要与旁边的添臼人配合默契,轻重有度富有节奏。忌过猛用力,而把捣臼上的石渣舂出来。这样几个身强力壮的男人轮流上场连舂数十下,当糯米饭被舂成若糊非糊状时,添臼者就将捣熟的糯米饭捞起放在涂过黄蜡的铜面盆里端上来。等候在旁的摘槐手,顷刻即将一盆槐料瓜分,以兔起鹘落之势将热得烫手的槐料摘成一只只圆球放在席子上(用席子放槐便于槐冷却后挖下来)。孩子们或女人使用竹筷或箸壳扎成的印记蘸上食红往槐卫打印。于是漂亮而又圆润的宁波槐就做成了。

时下做年糕已改用机器了,也有人试着用机器做槐,但是机器大死板,易轧得大熟,吃进去就没有“劲道”,千篇一律,全无特色,完全不如手工桃吃的韧而不黏。

酿米酒

酿米酒先得把襦米用水浸上两三天,等到糯米胀成粒粒饱满后倒入专门用来蒸米的蒸桶,然后把装满糯米的蒸桶放在已洗得没有一点油气的大镀子上,接着就在灶洞里用柴草烧。等到蒸桶里橘米烧熟,就倒出来晾着。按照同样工序把做酒的糯米全部烧熟和冷却,同时要将做酒的缸洗刷干净,并在外面扎上几层又柔又热的干稻草,以利于发酵。

酿酒还需好白药,把自制或买来的酒白药磨碎后均匀地撒在已经凉了的糯米饭上,然后用手不断地拌和,再一层层撒上白药再拌(当然酒白药要按米饭多少设定比例,太多太少都不利于酿出好酒)。接着把已经拌上白药的糯米饭放入缸中,按压结实,再在中间挖上一个凹状的洞,并在洞四周再撒上一些白药。盖上缸盖后用棉被一条条包上,让它保暖发酵。过了一两天就会有香气溢出,这时须把被子揭去(过热酒会变酸),然后在缸中倒入一定量的水,再将它拌匀盖上盖子。过了一段时间,酒酿成了,滤去米渣,清醇而散发着酒香的自制米酒就可供人品啜。

做年糕

年糕用粳米加上少量糯米制成。年糕性黏与“年”同音,称年糕。而"糕”与“高”同音,故民间做年糕、吃年糕往往有祈求年年收成好,生活步步高之意。乡间不论大户小户、富户穷户,家家户户照例要或多或少做些年糕,以图吉利。

做年糕需经多道工序,这些工序虽较简单,但却不是一家一户就能完成的,所以农村做年糕往往是亲朋好友或左邻右舍几家合起来做,呈现乡村祥和、互助、和睦的气氛。

过去做年糕先要把浸好的米磨成水粉,再压成半干。(农村20世纪后开始用电来轧粉)。再把半干的粉蒸熟倒入捣臼,由五六个后生轮流将熟粉捣成团,然后放到案桌上,搓成长条后掐成一团团,俗称“年糕团再由常做年糕的人用双手飞快地搓成小长圆条抛给女人和小孩,让他们把年糕条用年糕板压成年糕,上面还会留下年糕板的花纹。有些人家在做年糕时还会叫有手艺的人把年糕团捏成各种吉祥物,如猪头、元宝、鲤鱼等,用作祭神礼物或祭祀列祖列宗。此外,还有捏成白兔、小猫等各种可爱的小动物,给孩子们玩耍。最受孩子们欢迎的数小白兔了,用红豆,嵌成白兔一对眼睛,令孩子们爱不释手。

年糕便于久储,烹调方便,稍风干后,处于缸甏之中加上清水,随捞随烹随吃,一直可以放到清明以后,作为农忙时农户的点心。如若切成薄片晾干,悬于通风阴凉干燥处,则数年不坏。

年糕的吃法有多种,可蒸可煎、可煨可炒也可放汤,又可甜可咸可淡。无论哪种吃法,无不清香可口、回味无穷。过去“除夕谢年”后,全家人聚在一起吃年夜饭,年糕汤必不可少,寓意庆贺团团圆圆、人丁康健、企望年年高之意。年糕汤通常都是以年糕、鸡汁、肉汁加入青菜、咸菜或笋丝,味道鲜美。过去新年时节,招待客人的点心大多是炒年糕。有时农村小孩还会把年糕放入灶洞、火缸、火熄的热灰中,六七分钟后香喷喷的年糕就煨熟了,焦黄焦黄,散发阵阵清香,另有一番风味。

还有一种发财年糕,比普通年糕稍小,那是过去人们专门准备施舍给求乞者的。另外还有一种比普通年糕还大的糖年糕。

20世纪70年代后,当地农村逐步用机器做的年糕替代手工年糕。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馈赠礼品和食品逐渐呈现多样化,但年糕作为传统的大众化的馈赠佳品和应时食品,仍为人们所青睐。过去多在冬春食用的年糕,现在市场上全年均有货。即使在盛夏酷暑,年糕摊点仍然生意兴隆。农村中自做年糕的人家便逐渐减少了。更有意思的是,年糕作为传统的点心,80年代竟然成为菜肴。人们将新鲜年糕用木工刨刨成薄片,风干后放入油中炸,只用少量食油就能炸出一大盘年糕片。年糕片状如炸虾,又大又松脆,是下酒好菜。今也有苔菜、养菜等各式炒年糕作为酒店待客佳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