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庙是奉祀祖宗或前代先哲(敬为神)的地方。在封建社会兵荒马乱、天灾人祸的动荡年代,人们为祈盼保平安求丰收或处于对先人的怀念立神像而建造庙宇。庙祀曾在乡民精神生活和地区重大事务的决策磋商中占有特殊地位。
南宋庆元六年(1200)至嘉泰四年(1204),鄞县县令钟元鼎,字廉,四川人氏,以奉仪郎知鄞。在任时致力水利事业,重排涝灌溉,率民众兴筑鹊巢碌,又除蝗除害,促进了农业生产,百姓深受其益。后人们就在碶旁修“钟廉庙”予以祭祀。明代时,迁庙于庙跟,改庙额为“忠廉”。清道光二卜四年(1844),乡绅钟道遵呈清政府改庙匾额为“钟公”以避名讳,故称“钟公庙”。同治八年(1869)百姓捐款对庙进行重修。曹显炜曾有碑记。每逢农历九月十五敬神演戏,后逐渐成为附近一带文化活动。此庙前后三进,每进五开间,并有戏台等,建筑规格颇为壮观。新中国成立后该庙先后成为乡政府、供销社用房,后为珍珠厂厂房。20世纪90年代初被拆除,后曾在钟公庙王家重建,再拆。1998年,又在傅家耷重建,占地560平方米,建筑面积308平方米。
费君庙
位于庙后朱家俗称后庙。始建于元代至正年间(1341—1367),供奉三国时蜀汉名臣费祎大将军。费祎,字文伟。刘备在世时为太子舍人,刘禅即帝位时为黄门侍郎,后升任尚书会、益州刺史、大司马、荆州牧,诸葛亮生前曾对他寄予厚望。曾出使东吴,力陈蜀魏联盟利弊,令孙权称佩。公元245年升任大将军,主政国事,治蜀十年,国稳人和。后遭曹魏密使刺杀,被刘禅追谥为“敬候”,后人立庙祭祀。因鄞县五乡和在钟公庙的后面均建有费祎之庙,故又称后庙。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庙宇扩建,姚宗水有记。道光年间(1821—1850)重修,董沛有记。民国二十一年(1932)再重修。庙内因有40余石柱,也称其为“石柱庙”。原庙气势雄伟,有照壁、头门、前殿、前天井、仪门、戏台、中天井、后殿。后殿是纪念费祎的神殿。每逢农历二月二十九和九月初二、初三演戏敬神。1990年对先前因曾做村办厂遭损的古建筑从里到外进行一次修复。2003年,又一次将戏台维修,至今该庙仍在后庙社区内。
栖木庙
又名蟹撬庙。传明朝时有人在九曲江边捉蟹发现一块神牌,误将它当做蟹撬使用,后才发现该牌竟是薛仁贵神牌(薛仁贵是唐初征东大将军,累建奇功,被唐王授予平辽王)。后来,当地百姓在发现神位的今铜盆闸村庙跟自然村东约五十米处建造一座庙,内供薛仁贵神像,每年农历十月十一、十二演戏敬神。该庙于光绪十九年(1893)重修。20世纪60年代“文化大革命”时神像被毁。1981年到2004年曾被村纸箱厂用作厂房。2005年,当地百姓自发集资又重塑薛仁贵神像。
档楻庙(到王庙)
坐落于宋诏桥东首,原是祀宋勋臣慕容延钊。北宋末年金兵入侵中原,徽、钦二帝被捉。建炎三年(1129)五月南宋康王赵构在南京登上帝位后,因金兵下南追赶而不断逃窜,是年十二月从绍兴一路逃到宁波。传一天康王慌乱中逃到了杨家村(今宋诏桥彩虹小区)一座破旧小庙,躲在将军菩萨座下而逃过了金兵追捕。后康王为报此庙菩萨保佑之恩,下诏书重修此庙,称为“躲王庙”。因“躲王”此名又损康王面子,当地官员就改名为“到王庙”,但“到”与“倒”又谐音,不吉利,故又称为档楻庙。由于此庙因康王曾经到此,所以后人多称“到王庙”。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同治四年(1865)分别重修。农历二月二十八日为神诞日,演戏四天。该庙"文化大革命”时曾为纸盒厂,今已拆。
俗称火烧庙。位于钟公庙灵祐桥西北,祀唐刺史任侗。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重建,道光二十七年(1847)、咸丰八年(1858)、光绪十九年(1893)、民国八年(1919)四次重修。农历三月二十一日为神诞有戏。八月亦有戏一日。因该庙曾多次发生火灾,又被称为火烧庙。20世纪50年代被拆。
原庙始建于宋代钱家桥西、前塘河南的干墩村,俗称千墩庙。据传是为祭祀唐僖宗乾符间进士齐闾(字处仁)及其妹齐英。黄巢起义时,为避战乱,齐氏兄妹隐居事亲,在乡时送衣问暖、治病救人、博施济众,里人感激不尽。及卒,民思其恩,立庙祀之。到明代庙宇逐渐扩大。宣德年间(1426—1435),村人又将勤政为民和有功水利建设的当地始祖——宋明州刺史陈矜祀入殿中。明末清初,一场大火将村庄和庙宇化为灰土,村民将村落南迁重新建村,村名由千墩改为干墩,并将庙宇建于凤仪桥东北首。光绪三十三年(1907冬)庙毁。民国二年(1913)又重建。“文化大革命”期间,庙祀神像被毁,庙宇做厂房。20世纪90年代张爱玉等10余名村民重修庙宇,再塑神像。2005年5月,因建造宁波诺丁汉大学,该庙迁建于九曲江边,2006年1月竣工。
位于鲍家村,始建日期不详,明嘉靖年间已有此庙。清乾隆间里人鲍照等重修。民国二十年(1931)又修。该庙为纪念乾崇庙齐英之妹齐云和齐霞。传云、姐妹俩为灭蝗而死,成神后仍怀保境安民之心。旧历九月廿七、廿八为神诞期,演戏敬神。1979年庙废。1994年10月,由村人鲍贤哲等发起,台胞鲍金翠等捐款重建。2003年10月,因鄞州新城区扩建,鲍家、萧皋碟碶两村群众又将双女神迁到千墩乾崇庙与其兄长共座一殿。
传宋时一位大将姓朱,骑战马拿大刀英勇杀敌,被当地百姓敬为英雄,为纪念这位英雄供后人祭拜,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在长丰村张家堰建朱将军庙。道光七年(1827)、咸丰二年(1852)、咸丰十一年(1861)、民国二十年(1931)重修。1984年因建章华毛纺厂拆迁到水月亭旁。
又有传说为宋时小康王逃难,遭金兵追杀而至奉化江畔,由江西一康姓放牛娃借牛过江,后有一朱姓人接应送至到王庙躲避而逃过一劫。后因小康王封康姓者为康将军,朱姓者为朱将军,各建庙宇以示感恩。
古城庙(www.xing528.com)
位于高塘桥前方。西晋时鲍盖在鄞县任县吏,为官清正,除暴安良,特别是为当地一带治蝗有功,故百姓为之造庙祭祀。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建。后遭火灾烧毁,光绪二年(1876)重修。旧历十月十三为神诞期。20世纪公社化时被拆。1995年由郁家、上何、前方群众筹资,曾在原地重建。2004年,因奥克斯公司用地,迁移至高速公路三星路边重新建造。
新安王庙
原坐落于石路头东北隔河约300米处,俗称东庙,祀宋将军吴璘。吴曾与岳飞一起率兵抗金,因有战功被康王赵构封为“新安王”。庙宇始建日期不详。清嘉庆十四年(1809)里人张兰舟、石沛泉等筹资重建,道光三年(1823)落成,石葆中有庙志。同治十年(1871)、民国十一年(1922)又经重修。旧历三月十日有戏。20世纪50年代被拆。1995年石家、石路头村民自发捐资在石家村中又新建新安王庙。
虞家庙
坐落于前周村虞家东南,相传建于宋朝,因祭祀吴璘大将军,故俗称吴将军庙。每逢农历五月十六吴将军生日,做戏唱书。抗日战争时期,庙内已有部分被拆除,1968年“文化大革命”期间整个庙被拆除。2007年9月,虞家、港口群众集资在虞家中心地又重建,将供奉在前周庙吴将军和财神菩萨重新请回。
齐君庙
神姓齐名関,庙宇原在桃江东,建于何时不详。今庙乃清乾隆四十年(1775)重建,光绪七年(1881)及民国十年(1921)又分别重建。以旧历四月廿四日为诞期,演戏敬神。传齐関与乾崇庙齐英,双女庙齐云、齐霞皆为兄妹,因避黄巢起义隐居不仕,教民孝悌力田,感化民众。殁后民众建庙祀之。光绪七年(1881),里人傅成灿有齐君庙记略。现已拆除改建桃江小学。
上庙、中庙、下庙
上庙即上戊子庙,位于李花桥北西库南。中庙即中戊子庙,在横江岸北。下庙即下戊子庙,在仓水头西。三庙同祀一神,皆供东汉大将军刘植(或云神姓艾),杭州人氏。传将军因从奉化江漂浮过来,民众将其捞起,因当地各村争抢建庙,故将菩萨分为三段祀之。上庙为头,中庙为大身,下庙为下身。传庙始建于戊子年故名戊子庙。上庙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改造,嘉庆十三年(1808)、道光十三年(1833)重修。中庙民国十七年(1928)重修,下庙民国二十二年(1933)重修,新中国成立初被拆。因三庙同祀一人,故均为旧历十月十六致祭敬神。上庙曾办过小学,后开厂于1970年被拆。1993年当地在厂房边建三间房子摆放菩萨,2005年因工业区建设又被拆除。同年集资63万元在李花桥楝树碶重新建造上戊子庙,占地面积1254平方米,其中正庙十间,两边廊屋各五间,庙后三间,供列将军等大小菩萨23尊。
龙王庙(龙王堂)
位于铜盆浦,始建年代不详。传是为了祭祀铜盆浦老龙而在江边建造了龙王堂。每遇天旱,方圆几十里百姓常来请铜盆浦老龙呼风唤雨,造福人民。后由于鄞县化肥厂建设而被拆除。
都神殿
位于陈婆渡前江桥北站。中堂供奉十八都、十九都、二十都、二十一都、二十八都五个“都元帅”神灵,分别以“五行”金、木、水、火、土为代表,以金、蓝、白、红、黑五色脸谱塑造这些护法神像,以祭祀这些都元帅,追求神灵保佑,祈福驱灾除害保太平。都神殿建筑宏大,用料讲究,明堂宽敞。看楼有卷曲围栏,明堂中戏台宽大进深,四角高翘。前面江边一对高大石旗杆,上悬“五都元帅”大帅旗,显得十分威严。因“都神殿"管辖奉化江以东的螂南区域,旧时每年五月廿五,五个都的民众为祈福避害都要举行虔诚而狂热的祭祀神灵仪式和巡游。因都神殿与东面的宋时陈婆婆所建的余庆庵(俗称大庵)只一墙之隔,而且两门相通,所以人们习惯上把“都神殿”也通称“大庵”。民国时期后,都神殿内曾没有乡公所、警察所。新中国成立前后开办学校,后陈婆渡小学改造,都神殿和大庵先后被拆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