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以后,石家、鲍家、桃江、月浦等族人均曾编纂过氏族宗谱,但可惜至今大都已失传。1822年,三桥鲍家鲍永年等在宁波日新街创立“汲绠斋”,是宁波当地最早最有名的书局,对促进宁波教育和文化传播起了一定作用。鸦片战争后,西方文化开始传入当地。1861年,美国长老会在鲍家耷成立支会,开办教堂。19世纪末,鲍咸恩、咸昌兄弟等在上海开办商务印书馆,先是印刷商务票据,后开始印刷教科书等,在国内有较大影响。20世纪20年代,当地教会创办人鲍光熙之子鲍明鉴还负责编辑出版过《基督教长老会浙江宁绍中会七十年略史》一书,为省、市研究基督教方面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新中国成立初的50年代,全乡各农业合作社先后开办冬学、夜校和俱乐部进行文化学习和娱乐活动,直至60年代初困难时期受到挫折才停止了活动。此后铜盆闸、慧灯寺、宋诏桥、黄泥桥等生产大队一度又恢复俱乐部活动,以团支部和青年民兵为核心开展图书、演唱、黑板报等文化宣传活动。同时,在全乡各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扫除文盲运动,各生产大队办起了夜校及各种形式的扫盲班,对提高当地农民的文化起了积极作用。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各地先后举办政治夜校,学习《毛泽东语录》、《老三篇》、讲阶级斗争和交流活学活用事迹,各村掀起了一股背毛泽东语录、唱语录歌及搞红海洋和大批判的热潮。墙头标语、大批判专栏及宣传画遍布全乡各地。
1976年,公社电影放映队成立,有放映员2人,配置FI6设备一套,每月在各生产大队巡回放映电影,丰富农村文化生活。1985年电影放映队实行承包责任制。
1979年,陈婆渡、钟公庙两公社先后建立文化站,并设兼职干部沈祥芳为钟公庙首任文化站干部。后先后由章锦国、葛亚萍、张觉民任钟公庙乡(镇)文化站站长。
1985年1月后,乡文化站由原先民办公助升级为全民性质,并配备专职干部。在此期间,文化站先后组织书法、美术、摄影、服装等培训班,组织开展群众文体活动。1984年,乡文化站向多功能、多层次、多形式发展,开办了乡文化服务部,建立乡图书室,配备专职管理员,开展对外借阅,是年5月又成立乡歌咏队。慧灯寺、新林、庙堰等村相继成立了青年民兵之家。东方红砖瓦厂建立了全乡第一个“职工之家”,开展文化、体育、娱乐等活动。随后纸箱厂、羊毛衫厂等也相继建立“职工之家”。全乡青年民兵之家和图书室基本实现了普及。
1987年,在全乡范围内开展民间故事、歌谣、谚语普查工作,编纂了乡第一部民间文学——《钟公庙民间文学三集成》。是年,乡还成立书法、美术小组,并在乡政府办公楼前开辟了宣传窗。1988年,乡组织举办以计划生育为主题的“双龙杯”书法、美术、摄影大奖赛。在县美术作品费中,我乡张红平、严红伟分获一、二等奖。乡文化站还与团委联合举办诗歌朗诵、故事、文艺演出等迎春活动。1989年4月,乡录像队建立,放映地点为长路头村,1991年,迁至沪东西服厂。是年,乡还先后举办了改革开放十年图片展览、建国四十周年图片展览及党的基本路线图片展览等活动。建立“社会文化管理小组”对当地文化市场进行管理和检查。
1992年,撤乡建镇后,镇政府除每年元旦、春节、国庆组织举行文化活动外,还先后开展了爱国主义教育、“知我鄞县、爱我鄞县”、抗战胜利50周年、纪念长征60周年等系列活动,举行征文、演讲及知识竞赛。镇中学王明章老师在县抗战胜利50周年征文中获一等奖。同时随着宋诏桥、长丰一带宁波近郊住宅小区的开发和建成,通过鼓励社会力量办文化,镇内文化娱乐设施也不断增加,至1995年,全镇有舞厅3家,镭射2家,录像7家,租录点5家。并对这些文化个体户分别进行登记、领证和法律规范培训学习。1997年,镇建立一校(钟公庙中心小学)二点(章华毛纺织厂、宋诏桥村)文化基地,以点带面推动全镇文化活动,并举行了“庆香港回归·迎七一”文艺巡演活动,观众达万人以上。1998年,全镇开展创特色的社区文化、村镇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和节庆文化活动,推动全镇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同时深入进行“扫黄打非”,强化文化市场管理,促进市场的健康、繁荣。
1999年,镇政府根据全镇有印刷企业101家,占全县五分之一,从业人员达1596人的实际情况,于7月31日建立镇印刷包装行业协会,召开成立大会,并开始对印刷行业进行清理和整顿。是年,全镇还开展农业、农村现代化教育活动和“十杯”竞赛活动,即干部“优秀杯”、党员“模范杯”、团员“先锋杯”、妇女“巾帼杯"、职工"奉献杯”、农民“小康杯”、教师“园丁杯”、卫生“道德杯”、治安“卫士杯”、个体户“致富杯”,推进全镇文明建设。2000年本镇被评为宁波市“东海文化明珠镇”。在此期间,1996年,由鲍家村鲍贤昌编纂出版我县第一部村志——《鲍家村志》。此后又出版了村史续编和外编,并被国家图书馆收藏。(www.xing528.com)
2002年经宁波教育局批准,成立“钟公庙社区教育学院”,后又在各社区设立教育点,除了开办成人大专两个专业夕卜,还开办了党校、团校、职工培训学校、法制学校、人口学校、老年学校等及各类培训班。每年参加学习和培训的人数在2至3万人次,成为全区首批社区教育实验镇和示范镇。同时,镇政府借创建文明村、文明小区、文明单位、文明家庭的东风,开展文化宣传活动,各小区建立起文化活动站。2003年10月,街道自办刊物《缤纷社区》,每月一期,每期四版,图文并茂,反映面广,成为街道文化宣传又一新品。是年9月25日至10月15日,街道举办为期20天的首届社区文化艺术节活动,组织了志愿者爱心大行动、计划生育知识展览、家庭书画摄影赛、外来人员卡拉OK演唱赛、“我为城区建设献一策”征文比赛、爱国主义教育影片进村进社区等一系列活动,大大丰富了街道文化生活。同时加大社区文化硬件设施投入,兴建社区阅览室、科普画廊、社区活动中心和社区文明学校等,形成了以社区教育学院、社区党校为龙头,社区文明学校为基础的社区教育网络体系。各村也先后开辟了老年活动室。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改善,种花、养鱼、旅游、打牌、跳舞、健身等休闲活动也在当地广泛兴起。2004年,街道从宋诏桥社区开始实施普网工程,对社区居民开展普网教育。是年,飞虹社区、彩虹社区先后入选省百佳社区、文明社区、市十佳社区读业活动先进单位以及区学习型和文化建设示范点。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教育科研、特色教育也取得优异成绩,教育论文频频在报刊上发表。宋沼桥小学学生设计的电脑机器人,在全国比赛中多次获奖。
2005年,街道为进一步丰富社区居民文化生活,专门出台了奖励办法,对建成“三点一室”(宣传点、文化点、体育点、活动训练室)文化阵地的社区如整体验收符合标准,予以3万元奖励。
2006年,各行政村及社区实施星光工程,提出文化设施、队伍、活动等具体要求,开展创星级社区活动。是年,街道成功创建为省级科普示范街道。街道文化资源一卡通获得全国城市社区自助创新奖。宋诏桥社区获全国科普画廊先进单位,彩虹社区获省科普画廊先进单位。飞虹、东湖等七个社区获市科普示范社区称号。同时钟公庙中学何贤顺老师编辑出版了《泥塑与剪纸》教材,在学校开展了剪纸和泥塑传统工艺美术教育活动并取得可喜成绩,仅2007年就有50余名学生的作品在省、市获奖。学校也成为市和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泥彩塑)传承基地。2007年,街道组织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编印出版《钟公庙街道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汇集》。为进一步开展群众文化活动,街道还任命了村社区文化员36人。至2008年,街道内各社区图书馆普及,共有藏书24682册,平均每社区4000多册。街道内有各种文化团队40余个,科普画廊14个、印刷企业50家、网吧6家、书刊店13家、电影院1家。是年,街道组织举办了“迎奥运、促和谐、树新风”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等系列活动,举办演出、庆典、联谊、宣传及各类竞赛等50余次,邀请市、区专家和学者作专题讲座20余场。在这一年中街道共创作各类文艺作品80余件,还开展王应麟读书活动。宋诏桥小学参加国际机器人大赛又获一等奖。《鄞州日报》在9月份还刊发改革开放三十周年钟公庙街道专版。街道文化站又一次被评为宁波市基层文化工作先进集体。目前街道所辖6个社区均建立有专人管理的文化活动室,有4个社区通过市文化示范社区验收和区“星光工程"三星级技术验收,并建立街道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服务点。
与此同时,随着鄞州中心城区的建设,200)年6月,投资1.4亿元,占地面积57705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8287平方米,拥有3000个阅览座位,计算机网络信息节点1200多个的现代化的鄞州图书馆(宁波大学园区图书馆)建立;投资1.8亿元,总建筑面积22800平方米,集文化演出、电影、培训、会议、休闲娱乐等功能为一体的全区文化活动中心——鄞州文化艺术中心于2005年1月投入使用;由宁波市、鄞州区共同投资2.5亿元,占地60亩,建筑面积27000平方米的甬城重要文化设施宁波博物馆于2008年12月5日正式开馆;华茂美术馆、万达国际电影院等一批文化单位也先后在我街道内落户后,使街道文化氛围和文化底蕴进一步得到了提升,成为全区文化活动的中心。
此外,街道还每年组织“五好家庭”、“十佳文明家庭"、“十佳读书家庭”、“文明家庭”等评选活动,开展各类成人教育培训,提高居民文化生活层次,促进精神文明建设。街道先后被评为宁波市和全国社区教育示范街道。街道内还有一些文化人士旅居在全国各地,其中有全国著名的口琴演奏家、作曲家石人望,当代舞蹈家石钟琴,中国科学院院土、教授、中国计算数学会会长石钟慈等(详见人物一章)。
2007年社区(村)图书室基本情况
2008年各社区文化阵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