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农业三项改革:土地改革、互助合作、农业合作社

农业三项改革:土地改革、互助合作、农业合作社

时间:2023-08-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51年的土地改革,使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到了土地,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1953年,人民政府引导农民走上了互助合作道路,继而组建农业合作社,农业生产由合作社集体经营,发挥了集体生产的优越性。

农业三项改革:土地改革、互助合作、农业合作社

1951年的土地改革,使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到了土地,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1953年,人民政府引导农民走上了互助合作道路,继而组建农业合作社,农业生产由合作社集体经营,发挥了集体生产的优越性。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兴起,片面强调“一大二公",经济上“一平二调”、“五风”盛行,严重脱离当时农村、农民的实际,破坏了生产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共中央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方针,逐步调整了各项农业政策

1982年9月一10月间,根据中共中央【1980]75号文件精神,在调查、分析、研究的基础上,钟公庙街道区划内的钟公庙乡和陈婆渡乡共283个生产队陆续推行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83年又做了大量稳定、完善、巩固和提高工作,标志着农业生产开始冲破长期以来集中劳动、按工分配的旧的固定模式,建立起统分结合的新型社会主义合作经济模式,使农民真正获得生产和经营自主权、劳动支配权、经营管理权,最大限度调动农民群众的劳动生产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走上新的发展路子。1983、1984年中共中央又发出两个1号文件,对联产承包责任制进行“大稳定,小调整”。土地承包时限为15年。据1983年底统计,钟公庙乡14440亩耕地有13600亩承包给2240户农民,承包面积占全乡耕地面积的94.18%,当年涌现粮食生产重点户740户,其中销售5000斤以上商品植的630户,1万斤以上的107户,2万斤以上1户。陈婆渡乡的全部水稻大田于1984年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当年全乡有粮食生产承包户1007户。1984年农村开始实行集体和家庭双层经营和“农(牧)工一体化”政策,与承包农户签订土地承包和经济承包两个合同,促进土地承包逐步向规模化经营方向发展。是年,农村把耕地分为口粮田和责任田,实行“双田制”和农户每户上缴“公积金”3—5元,每人上缴“公益金”2元,按劳力上缴“劳动积累”合称“三项提留”的制度。至1989年,两乡合计有乡级“农工一体化”户186户,承包土地2894亩,村级“农工一体化"户1441户,承包土地8636亩。1990年陈婆渡乡在前周茶亭贩兴办家庭合作农场16个,至1991年发展到58个,面积达3000余亩,场内实行收种经营家庭化,技术服务专业化,布局管理集约化。1992年建镇后,经鄞县农村经济委员会批准,当年全镇“畜工一体化”专业户达47户。1993年,全镇涌现10亩以上种田大户1415户,占总承包户的21.4%,承包面积20277亩,占总承包面积的62.1%,其中承包20亩以上镇级“农工一体化”大户315户,承包面积8556亩。1996年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土地调整,“双田制”工作进一步实施。是年,全镇14个村达到“双田制”要求,实施面积达13081亩。有10亩以上承包户666户,承包土地13891亩,占全镇总承包面积的49.3%。

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土地操作和管理由承包户自主,农田建设和大型农机具、灌溉等归集体管理。从此,农民重新焕发劳动生产积极性,随着农业多种经营全面发展,经济效益成倍提高,农民收入大幅度上升。至2007年,全街道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1806133万元,是1992年40480万元的44.62倍,农民年人均收入12096元,比1992年的1483元增长715.64%。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改单季稻为双季稻,改间作为连作,改二熟为三熟。提高了粮食复种指数,增产明显。

单季稻主要种植于低洼易涝地区(奉化江边)。间作稻是新中国成立前的主要耕作制度,且产量比单季稻每亩多收50—100公斤,故种植面积约占水稻种植面积的80%左右。新中国成立后,间作稻逐年扩大到水稻种植面积的90%。连作稻推广后,间作稻逐年减少。

1955年开始连作稻得到推广,比间作稻每亩增收100公斤左右,1956年,连作稻种植面积剧增。此后由于劳动力紧张,又受台风等灾害影响,增产不明显,种植面积增减不定。以后,由于不断引种优良稻种,粮食产量不断提高,连作稻种植面积也趋于稳定。

优质、高产'、高抗(病虫)良种不断推广。水稻品种在民国时期以“早尖”、“早火稻”、“罗江尖”为多,抗灾、抗病能力弱,产量较低。1955年起,逐步引种早稻“矮脚南特号”和晚稻“农垦58”两种矮秆良种,加强了抗台风能力,且耐迟栽,产量高,连作稻产量明显高于间作稻。1971年全部改种连作稻。以后又陆续引种早稻“广陆矮”、“陆才号”、“加育293”和晚稻“10509”、“甬粳18”等优良稻种,为粮食丰产提供了保证。

1993年,钟公庙镇曾建立优质米种子基地800亩,共收购早籼优质米“舟优903”稻种26.9万公斤。

1979年至1980年,引进推广杂交水稻,但由于种源不足,费工费时而逐步淡出。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1982年,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种田有了自主权。1986年,县委、县府提出进一步贯彻执行“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的农业方针以及一系列例如“以工补农”、“农牧一体化"、“加强农业生产社会服务体系”、“完善地区性合作经济组织”等的政策措施。1993年10月,县府又研究部署粮食购销体制改革,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探索发展“一优两高”(优质、高产、高效)等农业问题,促使农业生产结构日趋合理,种植业和林牧副渔各业得到稳定、协调发展,并开始把农业和农民引向市场。

钟公庙街道充分利用地处宁波近郊的地理优势和外来种田大户的逐年引人,使发展多种经营成为街道农业新的出路。1995年,全镇有畜牧经营大户88户,其中养猪55户,养鸭28户,养鸡5户。同时涌现一批果蔬、蔺草、鹤鹑、鱼类、毛蟹、蛇等专业户。至1998年,在稳定粮食生产基础上,在多种经营方面已经形成“蔬菜、瓜果、水产、畜禽、花卉”五大生产基地。

农业生产方式改革主要是以省工、省力、高效为目标的农具改革,除草剂的使用和免耕法的推广。

实现农具机械化。钟公庙街道的传统农具主要是“牛犁车耙”四大件,耕田老木犁,灌溉用水车,插秧、耘田、割稻均需人工“三弯腰”。毛主席曾提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铁牛耕地”、“铁龙化水”成为广大农民向往和追求的目标。1953年—1955年,农村推行双轮双铧犁,但不适合平原水田耕作,后逐渐停止推广。1955年,桃江村上海工人王忠绩回乡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买来6匹旧柴油机和水泵,作为入社股金,办起抽水机站。1961年2月起,宁波一姜山高压电线安装之后,沿线的钟公庙、陈婆渡公社附近大队,排灌使用电作动力。抽水机船,电动潜水泵,电动打稻机获得发展。1962年,陈婆渡公社李花桥楝树碶附近建造翻水站,解决原下江田农田灌溉用水。1964年—1969年红卫、东方红公社分别建立公社机电站。1967年,推广试用手扶拖拉机,红卫、东方红公社各拥有工农7型手扶拖拉机1台。1969年—1970年,东方红公社、红卫公社各增置丰收35型拖拉机1台。1970年前后,钟公庙、庙堰等村相继购置8匹柴油抽水机。这些机械成为街道最早一批农业机械。

1976年,陈婆渡公社和钟公庙公社相继成立农机管理站。1979年,多数大队开始设立农机管理小组。1983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后,农机作业服务由村农机队、机耕队和个体农机手承包,普遍采用机手与承包户合同签约管理。1986年起,为发展土地适度规模与农机化配套,乡(镇)政府采取补助办法,鼓励农民购置大型农业机械,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乡(镇)农机管理站承担部分农机维修任务。村配备专职或兼职农机维修工。部分村设农机修理房,乡(镇)村农机维修基本自理。(www.xing528.com)

1975年主要农机具拥有量

以后农业机械逐年发展。1977年拥有拖拉机9台,232马力;手扶拖拉机93台,1015马力;电犁2套,22千瓦;打稻机393台,655.5千瓦;机动打稻机44台,132马力。

1980年拥有拖拉机9台,274马力;手扶拖拉机195台,2340马力;电动打稻机483台,758千瓦,机动打稻机90台,251马力;其他脱粒机159台,407马力;喷雾器726台;农用水泵135台;排灌机械127台,其中内燃机53台,588马力,电动机74台,564千瓦;农用木船158只,农用水泥船329只,胶轮手拉车124辆。在农产品加工及队办企业中,有内燃机2台,26马力;电动机270台,1363千瓦;饲料粉碎机45台、碾米机32台,磨粉机32台。农机具拥有量大有增加。

1991年,全镇农业机械总动力达15783千瓦,其中电动机7853千瓦、小型拖拉机342台、机动打动机1664台、农用水泵612台。

1992年“撤、扩、并”后,全镇农业机械总动力逐年增加的趋势明显,农村劳动力进一步得到解放。

1992年一2007年主要农业机械年末拥有量

农业初步实现化学化。.农业生产过程实现化学除虫、治病、除草、浸种、灭菌和化学配方施肥等,使农业生产朝着科学种田方向发展。

期间,镇农业技术推广综合服务站充分发挥农业技术在农业生产方面的作用。从1997年开始,镇农业技术推广综合服务站开展创建省“五有乡站”活动(“五有"即有一支服务队伍、有一个服务工作场所、有一套服务设施、有一个服务实体、有一批试验示范基地),建立专门的创建领导班子,制订具体实施方案。通过全体农技人员近两年的努力,1998年12月8日经过省、市、县有关部门领导的实地考评,以990分高分(满分1000分),顺利通过考核验收,成为全县6个省级“五有乡镇农技站”之一。

1992年—2008年钟公庙街道(镇)农业情况一览

单位:万元

1979年—2008年油菜子种植情况

2002年一2008年农村物资消耗情况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