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宗收复燕云战争的失利 太平兴国四年(979),宋太宗乘灭北汉之势,移师辽南京幽都府(今北京),企图一举收复为石敬瑭割让契丹的燕云地区。
宋军初战获胜,连下易(今河北易县)、涿(今河北涿县)等州,嗣即因辽军的苦守待援,不得不屯兵于坚城之下。宋太宗率军于高梁河(今北京西直门外)与辽援军展开激战。在耶律休哥、耶律斜轸等军夹击之下,宋军大败,宋太宗中箭,急乘驴车逃走,从此不再亲临战场。雍熙三年(986),宋军再次发动了大规模的攻势战。东路主力由曹彬率领,自雄州(今河北雄县)北上,攻涿州;中路田重进军出飞狐(今河北涞源),攻蔚州(今河北蔚县);西路军由潘美、杨业率领出雁门(今山西代县),攻山后诸州。宋方的战略意图是以东路军牵制住辽的主力,使西、中两路乘隙攻取山后诸州,然后三路大军合击幽都府。
宋西路军进展迅速,连下寰(今山西朔县东)、朔(今山西朔县)、应(今山西应县)、云(今山西大同)四州,中路军亦攻占了蔚州。东路宋军主力连续受耶律休哥军的阻击和骚扰,虽然攻占了涿州,而粮道被切断。在辽承天皇太后亲率援军和耶律休哥军攻击下,宋东路军于岐沟关(今河北涞水东)大败溃散,伤亡惨重。西、中两路军因此被迫撤军。西路军杨业由于得不到主帅潘美的支援,在陈家谷口(今山西宁武东北)战伤被俘,绝食三日而死。
宋太宗两次攻辽失败,便放弃收复燕云的打算,只在河北平原上疏浚、沟通沿边河道,使西起沉远泊(今河北保定北)、东达泥沽海口(今天津塘沽南)的屈曲九百里之地,遍布塘泊,筑堤贮水,沉远泊以西则依靠种植榆柳林木,设置寨、铺,派兵戍守,以与辽朝相对峙。
辽军不断南侵 宋、辽澶渊之盟 在宋取守势后,辽朝对宋却展开攻势。就在宋军第二次收复燕云战争失利的冬天,辽数万骑逾燕山南下,宋军刘廷让率军阻击,分精兵与李继隆,令其支援,而李继隆逃至乐寿(今河北献县),坐视刘廷让军数万人被歼于君子馆(今河北河间北)。自此,辽利用其骑兵优势不时进扰。咸平二年(999),辽承天皇太后、辽圣宗耶律隆绪率兵南下,宋将傅潜率大军驻定州(今河北定县),闭门自守,不敢出战。次年正月,辽兵到瀛州(今河北河间),大败宋军,擒宋将康保裔。咸平六年,望都(今属河北)之战,宋将王继忠兵败降辽。景德元年(1004),辽承天皇太后、圣宗又以收复瓦桥关(今河北雄县旧南关)以南地区为名,发兵南下,回避不少城市的攻坚战,直趋黄河边的澶州(今河南濮阳附近),对宋的都城开封构成严重威胁。
宋朝大臣王钦若主张放弃东京逃跑,迁都昇州(今江苏南京),陈尧叟主张迁都益州(今四川成都),只有新任宰相寇准等少数人力请宋真宗赵恒亲往澶州前线督师,以振作士气。这时寇准倚重的将领,是在历次抗辽战斗中屡立战功的杨嗣和杨延朗(杨业之子,后改名延昭)。杨延朗上疏,建议“饬诸军,扼其要路,众可歼焉,即幽、易数州可袭而取”,但未被采纳。宋军在澶州前线射杀辽南京统军使萧挞览,辽军士气大挫。宋真宗进入澶州后,两军处于相持局面。(www.xing528.com)
辽军的南侵,原是以掠夺财物和进行政治讹诈为目的,及侵入宋境后,因屡受挫败,就示意愿与宋朝议和。这恰好符合了宋真宗的意愿。他只盼辽军能够尽快北撤,不惜代价。十二月,宋、辽商定和议,交换誓书,约定:①宋朝每年交给辽朝绢二十万匹、银十万两;②沿边州军各守疆界,两地人户不得交侵,不得收容对方逃亡“盗贼”;③双方不得创筑城堡、改移河道。此外,还约定辽帝称宋帝为兄,宋帝称辽帝为弟。这就是所谓澶渊之盟。澶渊之盟后,王钦若转而在宋真宗面前攻击寇准,说寇准把宋真宗当作“孤注”一掷,订立“城下之盟”是大耻辱。宋真宗罢免寇准,改任王旦作相。此后,宋朝裁减河北戍兵一半、沿边戍兵三分之一。
宋与西夏的和战 宋太宗时,占据夏州(今陕西横山西)一带的党项族首领李继迁受辽封号,称夏国王。淳化二年(991),宋赐李继迁名赵保吉,授银州观察使。李继迁不受,攻扰宋沿边诸州,宋朝下令禁止夏州青白盐入境,断绝贸易。此举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反而使沿边依靠贩卖青白盐为生的大批熟户,投奔李继迁。至道二年(996)春,宋军护送大批粮草赴灵州(今宁夏灵武西南),在浦洛河为西夏伏兵袭击,粮草全被夺去。同年秋,李继迁领兵攻宋灵州。宋太宗派兵分五路去解灵州之围,宋军有的半路折回,有的遇敌不战,仅两路宋军进至乌、白池,与夏军大小战斗数十次,宋军始终不能取胜。关西民夫向灵州运粮,沿途饥渴困苦,遭受攻击,死十余万人。此后数年内,李继迁相继攻下灵州、西凉府(今甘肃武威)。
李继迁后来战死,子李德明继位。他为了专力攻取河西诸州,遂改变策略,与宋修好。景德三年(1006),宋册封李德明为定难军节度使、西平王,每年“赐”银一万两、绢一万匹、钱三万贯、茶二万斤,并重开榷场,进行贸易。宋仁宗赵祯即位后,又在边界增设三处榷场。此外,民间贸易也相当频繁,出现了“商贩如织”的景况。
李德明死后,子元昊继位,将都城兴州(今宁夏银川)升为兴庆府,宝元元年(1038)称皇帝,国号大夏(西夏),改元天授礼法延祚(见西夏景宗李元昊)。这时,河西地区已全部为西夏所占有,经济、军事实力都已比较雄厚,乃撕毁勉强维持了三十年的宋夏和约,开始攻宋。宋朝也终止按年“赐”物,禁止沿边居民与之互市。
康定元年(1040)至庆历二年(1042),西夏每年都对宋发动一两次大规模的进攻。宋朝在西边驻军三四十万,但诸将直接听命于朝廷,作战时互不联络,互不支援,难以合力攻敌。三川口(今陕西延安西北)之战、好水川(今宁夏隆德东)之战、定川寨(今宁夏固原西北)之战,宋军大将刘平、石元孙被俘,任福、葛怀敏等战死,损失惨重。官私屋舍被夏军焚毁,居民和牲畜屡遭屠掠。宋朝在屡败之后,虽也在重新部署兵力,表示要整军决战,实际上却希望能与西夏议和。西夏在与宋交战中虽多次获胜,但掳掠所获既抵偿不了战争中的耗费,也抵不上从前依照和约与通过榷场互市从北宋取得的物资。由于民间贸易中断,西夏人民生活所必需的茶、纺织品等都很缺乏,他们也都厌恶战争,希望恢复和平互市。加上辽朝不愿西夏过分强大,双方出现了嫌隙。衡量利弊,李元昊遂在庆历四年以如下条件与宋朝媾和:宋册封元昊为夏国主,夏对宋名义上称臣,宋每年“赐”夏绢十三万匹、银五万两、茶两万斤,还按年在双方的节日赠西夏银两万二千两,绢、帛、衣着两万三千匹,茶一万斤。重开沿边榷场贸易,恢复民间商贩往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