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南京临时政府选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南京临时政府选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时间:2023-08-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11年12月29日这一天,大清朝廷召开御前会议,同意召开国民大会,决定国家政体;这一天南北双方谈判代表达成三项决议;这一天还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那就是南京临时政府选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至专制政府既倒,国内无变乱,民国卓立于世,为列邦公认,斯时文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谨以此誓于国民。就在孙中山就职当天,段祺瑞、冯国璋等40余位北洋军将领联名通电,表示誓死捍卫君主立宪,坚决反对共和政体。

南京临时政府选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革命党人无力与袁世凯北洋军对抗,也就没办法推翻清政府,所以在革命党人中间也就没有人有资格做总统了。

其实无论黎元洪还是黄兴,无论是在北洋系心中还是革命党人嘴上,都认为民国总统非袁世凯莫属。

1911年12月29日这一天,大清朝廷召开御前会议,同意召开国民大会,决定国家政体;这一天南北双方谈判代表达成三项决议;这一天还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那就是南京临时政府选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1912年(中华民国元年)1月1日22时,在南京的两江总督府,也曾经是太平天国的天王府,孙中山先生宣誓就职中华民国首任临时大总统,其就任誓词曰:

倾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图民生幸福,此国民之公意,文实遂之,以忠于国,为众服务。至专制政府既倒,国内无变乱,民国卓立于世,为列邦公认,斯时文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谨以此誓于国民。

孙中山在就任当天也给袁世凯发了这样的电报,全文如下:

北京袁总理鉴:前日抵沪,诸同志皆以组织临时政府之责相嘱,问其理由,盖以东南诸省欠统一机关,行动非常困难,故以组织临时政府为生存之必要条件。文既审艰虞,义不容辞,只得暂时担任。公方以旋乾转坤自任,即知亿兆属望,而目前之地位,尚不能不引嫌自避。故文虽暂时承之,而虚位以待之心,终可大白于将来。望早日定大计,以慰四万万人之渴望

袁世凯回复了电报:

孙逸仙君鉴:

君主共和问题,现方付之国民公决,所决如何?无从预揣。临时政府之说,未敢与闻。谬承奖诱,惭悚至不敢当,惟希谅鉴为幸。

革命党人无力与袁世凯的北洋军对抗,也就没办法推翻清政府,所以在革命党人中间也就没有人有资格做总统了。所以早在武汉前线隔江对峙的时候,黎元洪就已经表态:“以项城之威望,将来大功告成,选举总统,当推首选。”而黄兴在战败汉阳之前夜曾经致函袁世凯:“以明公之才能,高出兴等万万,以拿破仑、华盛顿之资格,出而建拿破仑、华盛顿之事功,直捣黄龙,灭此虏而朝食,非但湘、鄂人民戴明公为拿破仑、华盛顿,即南北各省当亦无有不拱手听命者。”

对于谁当总统,章太炎说:“论功应属黄兴,论才应属宋教仁,论德应属汪精卫。”

无论黎元洪还是黄兴,无论在北洋系心中还是革命党人嘴上,都认为民国总统非袁世凯莫属。

虽然袁世凯嘴上说让黄兴当总统算了,其实这是气话,吃醋了,因为在袁世凯心中,总统的位置早就是囊中之物了,他袁世凯无论是与革命军打仗,还是与革命军求和,抑或是夺取朝廷军政大权,都是一个目的,就是要当中华民国第一任大总统。

袁世凯一翻脸,所有革命党人都紧张了,都劝孙中山放弃总统,说我们都承诺了袁世凯推翻清廷,让他当总统。

就在孙中山就职当天,段祺瑞冯国璋等40余位北洋军将领联名通电,表示誓死捍卫君主立宪,坚决反对共和政体。

箭,又架在了弦上,前线还是两军对垒,大战一触即发。

1月2日,孙中山再次给袁世凯发了电报:

文不忍南北战争,生灵涂炭,故于议和之举,并不反对。虽民主君主不得再计,而君之苦心,自有人谅之。倘由君之力,不劳战争,达国民之志愿,保民族之调和,清室亦得安乐,一举数善,推功让德,自有公论。文承各省推举,誓词具在,区区此心,天日鉴之,若以文为诱致之意,则误会矣。

孙中山这个电报,使袁世凯放心了许多,但多少还有些半信半疑。

在革命党内部,黄兴曾经在和谈草案上签过字,也曾经亲口承诺让袁世凯当总统,所以他苦苦劝说孙中山放弃总统,以免自己失信于人。

胡汉民顾虑什么?他害怕把袁世凯逼成曾国藩,北洋军会像曾国藩消灭太平天国那样扑灭革命军。所以他也极力主张由袁世凯当总统。

最后还是孙中山最忠实的部署汪精卫说服了孙中山。

汪精卫首先让孙中山认清形势:元首之位,袁世凯势在必得,我军与袁军力量悬殊,打不过人家,不如让出大位,促袁世凯推翻清廷。进而汪精卫又劝解孙中山:难道先生想当洪秀全第二吗?难道先生想在南京当关门皇帝吗?难道先生想违背自己驱除鞑虏的初衷吗?接着汪精卫又声泪俱下地感动孙中山:我们向袁示好,并非屈服,而是高风亮节,不动干戈而造共和,避免汉人自相倾覆,后世历史,先生将是一代伟人。

孙中山发电报给伍廷芳:“如清帝实行退位,宣布共和,则临时政府绝不食言,文即可宣布解职,以功以能,首推袁氏。”

汪精卫和革命党人,成全了袁世凯,成全了中国革命,其实也成全了孙中山。

张謇唐绍仪、杨士奇等人建议袁世凯见好就收,赶紧给朝廷做“手术”吧。

这个可恨的袁世凯,拿法国革命说事儿,说法国国王如果能够尽早顺应民意,何至于被砍头,连子孙都被砍没了呢。你听多吓人啊。直吓得隆裕太后抱着小皇帝号啕大哭,袁世凯见状,做悲痛欲绝状,趴在地上,也号啕大哭。

1912年1月16日,逼宫正戏开演了。

袁世凯领衔上奏,他手捧着全体内阁大臣联名的折子,悲痛地给隆裕太后和皇帝宣读。他说:现在海军叛变了,前线没有军饷了,日本人觊觎着辽东半岛,俄国人挑动外蒙古蠢蠢欲动,举国上下已经是人心涣散了。现在世界各国都君主立宪或是民主共和了,南方民军也要求共和,要减皇室之尊荣。因为我们的战争,给西方各国在华利益造成了损害,他们调停是希望我们政治改良,如果战争长久,难免会干涉,民军也会因此更加交恶于朝廷,“读法兰西革命之史,如能早顺舆情,何至路易之子孙,靡有孑遗也!”

袁世凯很悲痛,奏章念的也是字字如针,扎在太后心上,太后手脚冰凉。尤其这个可恨的袁世凯,拿法国革命说事儿,说法国国王如果能够尽早顺应民意,何至于被砍头,连子孙都被砍没了呢。你听多吓人啊。直吓得隆裕太后抱着小皇帝号啕大哭,袁世凯见状,做悲痛欲绝状,趴在地上,也号啕大哭。

我们说袁世凯逼宫轻而易举,是带着感情色彩,有夸张的成分。但是推翻一个政权,改朝换代的事儿,岂有儿戏,哪儿那么简单。尽管袁世凯进行了大量的前期工作,做了精心准备,做到了胸有成竹,但是一个政权可不是那么容易就推翻的,这个过程,一定充满了血腥、暴力和杀戮,也有袁世凯控制不了的、预料不到的危险。

这不,袁世凯上朝归来,洋洋得意地出宫上轿,脑子里还在盘算着如何逼皇上太后就范。马车吱呀呀往家走。车过东华门,来到王府井丁字街,一枚炸弹从三义茶楼飞出,落在袁世凯马车前面,轰然巨响,前面拉车的高头大马顿时毙命。没等人们缓过神来,第二枚炸弹又飞了过来,穿车而过,炸毁了路旁的商家,而袁世凯的马车居然在硝烟中继续前行,行至天顺茶楼门前,第三枚炸弹从茶楼里飞来,落在马车驾辕马的身下,那雄壮的驾辕马倒在血泊之中,还有第四枚炸弹飞来,护卫袁世凯的骑兵卫队长袁金镖连人带马顿时殒命。神奇的是,四枚炸弹都没有炸到袁世凯,他毫发无损,真是命大。

暗杀袁世凯,这是谁干的?革命党人。革命党人不是跟袁世凯已经达成和平协议了吗?为什么还要暗杀袁世凯。其实是因为革命党人没有统一的组织,各自为战,消息并不畅通。南方革命党人认为袁世凯是推翻清廷统治的不二人选,北方革命党人认为袁世凯是实现民主共和的最大障碍,于是就有了北方革命党人并不知道南方革命党人与袁世凯已经达成默契,还要刺杀袁世凯。

袁世凯逃过一劫,可也被吓坏了,那是四颗炸弹啊,而且颗颗爆炸。不过袁世凯还算识大体,没有迁怒于南方革命党,没有终止协议,没有停止逼宫行动。而且,袁世凯利用这次暗杀,借口自己身处革命党的暗杀危险之中,以致“旧病复发”,不能上朝了。

隆裕太后更是吓得六神无主了,赶紧召开御前会议,讨论是否退位,实行共和。庆王爷奕劻表态同意退位,实行共和。太后一听这老资格的王爷都同意了,抱着小皇帝呜呜直哭,少壮派溥伟等人仍然激烈反对。18日继续开会,仍然无果而终。

袁世凯不上朝了,让他的部下替他去上朝。1月19日,胡惟德、赵秉钧、梁士诒替袁世凯参加了御前会议。

赵秉钧并不隐晦,开门见山地说:南方革命军太厉害了,北洋军根本不是对手,不如让袁宫保在天津组织一个临时政府,与南京政府谈判。(www.xing528.com)

少壮派溥伟等人一听,勃然大怒:你什么意思,大清政府还在北京,让袁世凯在天津组织政府,这不明摆着是篡夺大清江山吗?一言不合,双方几乎拳脚相加。

胡惟德、梁士诒也站出来帮腔,说国库空虚,军饷不足一月,再要打下去,恐怕洋人也要干涉了,到那时候国家就要被瓜分,是要亡国灭种的。

少壮派们已经怒不可遏,只有咆哮没有讨论了。

胡惟德、赵秉钧、梁士诒见状,撂下一句话:“人心已去,君主制度恐难保全,恳赞同共和,以维大局”,说完,扬长而去。

连袁世凯的部下都不把皇上太后放在眼里了,那皇太后只有大哭的份儿了。

也是在这一天,袁世凯会见了他的老朋友英国公使朱尔典,请英国出手帮忙对清廷施压。

但是这一天成立的宗社党给袁世凯造成了空前的恐惧。宗社党是由良弼、溥伟、铁良等满清强硬派组成的,以保卫清室、反对议和为目的的团体。

宗社党人在京城散发传单,痛骂袁世凯是乱臣贼子;以皇亲贵胄组成的北洋陆军第一镇扬言,只要太后宣布退位,就立即起兵讨伐袁世凯;更有宗社党人恐吓说,已经在袁宅附近埋设了炸弹,随时除掉袁世凯这个乱臣贼子。一时间,针对袁世凯的恐怖气氛弥漫着整个北京城。你说袁世凯害怕吗?袁世凯当然也害怕了,猫在家里不敢出门。他的护卫队只有三十几个人,真要是哪个亡命徒一发狠,或者是哪路效忠朝廷的军队一出招,还真够袁世凯害怕的。

可总统的诱惑实在是太大了,袁世凯一咬牙,将逼宫进行到底,袁世凯在暗杀的气氛之中,继续唱着逼宫的大戏。

1月22日,署理湖广总督段祺瑞致电北京内阁、军咨部、陆军部,说军队里的将士官兵与革命党已经结合了,共和思想已经深入人心了,我也没办法维持了。23日,段祺瑞率前线将领致电北京,说现在军心民心都已经向往共和,朝廷如果还不能马上决定国体的话,发生兵变我可再也控制不了啦。

但是京城和前线是不一样的。前线此时是平静的,大后方的京城却是既风雨飘摇又阴森恐怖,清廷的顽固势力依然还在跃跃欲试。对此,段祺瑞心知肚明,于是,26日,段祺瑞再次率领北洋军将领致电北京,矛头直指清廷顽固派,措辞强硬,咄咄逼人,甚至要求朝廷赶快下旨,实行共和。

就在段祺瑞和前线将领连续致电、咄咄逼人的时候,就在暗杀恐怖笼罩京城的时候,又发生了一起暗杀。1月26日晚,良弼的马车停在家门口,一个青年上前求见,被良弼婉拒,但是青年执意上前,良弼纵然警觉也来不及了,炸弹从青年手中投出,瞬时炸响。良弼和青年同时倒在血泊之中。良弼被炸断一条腿,痛苦万状,家人立刻请来西医外科医生,施行手术,情况尚好。神志清醒时,家人问他:“您认为凶手是谁派来的?”良弼回答:“不难想之,今日之害我者,即来日之夺国者!”他认为是袁世凯干的。第三天,首都的警察局局长赵秉钧推荐一名中医,给良弼喝了一碗止痛药,不久,良弼气绝身亡。[1]

暗杀良弼成功,却给推翻帝制创造了有利的局面。一时间,宗社党群龙无首,皇亲贵戚纷纷举家逃往天津、上海青岛的租界寻求安全,京城上下革命势力大增,隆裕皇太后只有抱头痛哭的份儿了。

压死大清朝的最后一棵稻草,是以段祺瑞为首,王占元、何丰林、李纯、王金铸、鲍贵卿、李厚基、马继增、周符麟九位身在湖北前线的北洋将领,联名向朝廷发出措辞强硬的电报,敦促朝廷赶紧退位,不然,要率领全军将士入京,与王公痛陈利害。这哪里是陈述利害,完全是威胁。

暗杀第二天,1月27日,御前会议。朝廷强硬派终于不见了踪影,袁世凯的人赵秉钧、胡惟德、梁士诒如期而至。还研究吗?没什么好研究的了,只有隆裕皇太后唱哭戏了。可怜的皇太后对袁世凯的人说:你们赶紧告诉袁世凯,保全我们母子性命要紧,别的都好说。呜呜呜呜。再看那个赵秉钧,不知是接茬唱戏,还是动了恻隐之心,突然也呜呜地哭了起来,他一边哭一边说:“皇太后你放心,保全皇上和太后,包在我身上了。呜呜呜呜。”

会议这就结束了,那赵秉钧红着眼睛出来了。雷震春、陆建章等警务人员迎上前来,雷震春上前问:今儿个这戏唱得怎么样?赵秉钧红着眼睛,摆摆手:难过,难过,这戏真不是人唱的。说罢,扬长而去。再看那雷震春、陆建章等人一头雾水,有点发呆。

1月29日,杨度发起组织共和促进会,向社会表明态度:君主立宪为时已晚,为挽救国家危亡,保全皇室,应该从速实行共和制

袁世凯为皇上起草并且亲自修改《退位诏书》。

然后,袁世凯亲自出马,上折要求召开御前会议,尽快做出抉择,皇室早日退位。袁世凯也顾不得情面了,经过周密的设计和考量,他亲自出马了。

当袁世凯彻底摊牌的时候,就是大清王朝彻底崩塌的时刻。2月1日,御前会议,决定皇帝退位,实现共和。

2月3日,隆裕皇太后没辙了,只好授予袁世凯全权与革命党人谈判,谈什么?退位条件。至此,袁世凯的逼宫已经不可逆转了。

2月4日,袁世凯抛出了压死大清朝的最后一棵稻草,拟好电报文稿送达湖北前线。2月5日,以段祺瑞为首,王占元、何丰林、李纯、王金铸、鲍贵卿、李厚基、马继增、周符麟九位身在湖北前线的北洋将领联名,再次向朝廷发出强硬的电报,没别的,敦促朝廷赶紧退位,不然,要率领全军将士入京,与王公痛陈利害。这哪里是陈述利害,完全是威胁,是兵变。其实也有防止强硬派余党狗急跳墙的作用。我们看看这一篇电文:

共和国体,原以致君于尧舜,拯民于水火。乃因二三王公迭次阻挠,以致恩旨不颁,万民受困。现在全局胁迫,四面楚歌。颍州则沦陷于革命;徐州则小胜而大败;革舰由奉天中立地登岸,日人则许之;登州、黄县独立之影响,浸遍于全鲁;而且京津两地暗杀之党林立,稍疏防范,祸变即生。是陷九庙两宫于危险之地,系皆二三王公之咎也。三年以来,皇族之败坏大局,罪实难数,事至今日,乃并皇太后、皇上欲求一安富尊荣之典,四万万人欲求一生活之路而不许见。祖宗有知,能不恫乎!盖国体一日不决,则百姓之因兵燹冻馁死于非命者日何啻数万!瑞等不忍宇内有此败类也,岂敢坐视乘舆之危而不救?谨率全体将士入京,与王公剖陈利害。祖宗神明实式鉴之。挥泪登车,昧死上达。请代奏。

北洋将领出声了,语气强硬,这是压死大清王朝的最后一根稻草。

2月6日,袁世凯迈出了针对大清王朝的最后一步:召集王公大臣开会。干什么?首先给他们看电报,看段祺瑞等九位将领的逼宫电报。王公大臣们内心纠结啊,明知道这是袁世凯的逼宫手段,可是没有办法呀,谁让你没有兵权呢。

看完了电报,来吧,大家谈谈皇帝退位以后的条件吧。谁还敢说个不字啊,袁世凯终于掌控了大清的河山,呼风唤雨了。

兵书说: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袁世凯小时候读的兵书没有白读,一不小心,演绎了一个兵法最大战例,避免了一场历史最大战乱,实现了人生最大价值。

2月10日,袁世凯继续召集内阁大臣和近支王公开会,继续讨论退位条件。

2月11日,隆裕皇太后终于向袁世凯表态,同意下诏退位。

袁世凯马上将已经拟好的退位诏书,用电报发给南京的伍廷芳、唐绍仪,并请转达至孙中山、黎元洪、南京临时参议院并各部部长。同时袁世凯还给南京发了一封表明政治立场的电报:

共和为最良国体,世界之公认,今由弊政一跃而跻及之,实诸公累年之心血,亦民国无穷之幸福。大清皇帝既明诏辞位,业经世凯署名,则宣布之日,为帝政之终局,即民国之始基。从此努力进行,务令达到圆满地位,永不使君主政体再行于中国。

2月12日,隆裕皇太后昭告天下,宣布皇帝退位。

一出逼宫大戏,终于落幕了。

在大清退位这出大戏中,主角当属袁世凯。

应该说,在推翻清朝统治的这个历史大事件中,表面上看,袁世凯是第一功臣,但是袁世凯之所以能够成就这样的历史演变,其实是依仗着北洋;哪个北洋呢?表面上看是依仗着北洋军,实际上是北洋的主体,李鸿章的洋务运动和袁世凯的晚清新政,正是李鸿章的洋务运动和袁世凯的晚清新政,使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进步和发展,才使结束帝王专制统治、建立共和成为中国社会发展不可逆转的潮流,只不过李鸿章、袁世凯是这个大潮中两个弄潮儿而已。

这一年过年,北京城内,家家户户张灯结彩,街道两旁到处都飘扬着中华民国的第一面国旗——五色旗,一派欢乐祥和的节日喜庆气氛。

【注释】

[1]常顺《赍臣被炸追记》,《辛亥革命回忆录》(6),第389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