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26岁的载沣:袁世凯未死,北洋失势?政治体制改良仍将坚持

26岁的载沣:袁世凯未死,北洋失势?政治体制改良仍将坚持

时间:2023-08-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载沣,时年只有26岁。这一亮相告诉外界,诛杀袁世凯是谣言。等于向外界宣布,将继续坚持政治体制改良。12月13日,颁布监国摄政王礼节。袁世凯失势了,北洋失势了。但是,失势,是临时性的,袁世凯是否到了这种凄惨的境地,北洋,是否真的失势了,是需要他的政敌和政友们冷静思考的,是需要一点时间考量判断的。三1909年10月14日,全国21省同时召开咨议局选举,各省咨议局一举建立。1909年1月18日,颁布城镇乡自治章程。

26岁的载沣:袁世凯未死,北洋失势?政治体制改良仍将坚持

光绪死了,慈禧也死了,载沣当上了摄政王,光绪家人及袁世凯政敌纷纷上奏,要求诛杀袁世凯。逃亡海外的康有为指出:“先帝之丧苟有可疑,袁世凯固贼也;即无可疑,袁世凯亦贼也。”光绪皇帝的死,如果有可疑之处,那就是袁世凯干的,袁世凯就是贼;就算光绪皇帝的死没有疑问,袁世凯也是贼。

这时候的北洋,已经如日中天,然而,历史的偶然总是出乎人们的意料。这又将是历史上一桩著名公案,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于1908年11月14日和15日两天,相继死去,这时光绪皇帝年仅38岁,而慈禧已经是74岁的老人了。

之所以称公案,是因为两天之内,先后死去,于是传闻四起。有说是慈禧自感来日无多,恐光绪报戊戌政变之恨,而逼光绪自尽;有说是慈禧自感来日无多,恐光绪报戊戌政变之恨,而先行杀害光绪;有说是慈禧先死,袁世凯恐光绪报戊戌政变告密之恨,隐慈禧死讯,而杀害光绪,后颠倒报丧日期,等等。原因不明,事实不清,经查无果,才成为公案,直到今天,依然争论不休。

按照1908年11月13日,也就是光绪死前一天慈禧的安排,载沣(光绪的弟弟)之长子溥仪继位,改元1909年为宣统元年,载沣为摄政王监国,遇重大事件须请示隆裕太后(光绪皇帝的媳妇)懿旨。而这位宣统皇帝就是爱新觉罗·溥仪,当时,年仅3岁。摄政王载沣,实际就是大清王朝最后一任的最高统治者。

载沣,时年只有26岁。醇亲王奕第五子,光绪皇帝的弟弟,他上台以后,替他的哥哥报袁世凯戊戌告密之仇了吗?

当载沣当上了摄政王,光绪家人及袁世凯政敌纷纷上奏,要求诛杀袁世凯。逃亡海外的康有为梁启超发表檄文讨袁,指出:“先帝之丧苟有可疑,袁世凯固贼也;即无可疑,袁世凯亦贼也。”意思是说,光绪皇帝的死,如果有可疑之处,那就是袁世凯干的,袁世凯就是贼;就算光绪皇帝的死没有疑问,袁世凯也是贼。在康有为心中,不管光绪是怎么死的,袁世凯都是贼。

在一片倒袁之声中,我们看看载沣的工作日程吧:

11月21日,载沣首次接见各国公使,袁世凯在座。这一亮相告诉外界,诛杀袁世凯是谣言。

12月3日,重申政治体制改良时间表,定于1916年(宣统八年,如果还有的话)颁布宪法。等于向外界宣布,将继续坚持政治体制改良。

12月13日,颁布监国摄政王礼节。

12月16日、18日,要求各省督抚认真考察吏治,要求各级官员崇尚节俭,摒弃浮华。说明载沣也注意到了问题的关键所在,腐败是可以亡国的,所以要当作重要事情来抓。

12月19日,封官加冕。奕劻被赏加世袭罔替,成为清朝最后一位铁帽子王。载沣的兄弟载洵、载涛加郡王衔。张之洞、袁世凯等加太子太保衔。

12月25日,组建禁卫军,直属于摄政王载沣。三兄弟紧握兵权。然后就开始了对袁世凯的清算。

载沣也没能免俗,对于宫廷内外传说的光绪与袁世凯的恩怨不能释怀,上台以后稳定局面,当政权稳固了以后,就动了杀心。载沣让杨度拟旨诛杀袁世凯,杨度冒着杀头的罪过拒绝拟旨。载沣转而向庆亲王奕劻和张之洞征求意见,奕劻立即反对,说:“杀袁世凯不难,不过北洋军造反怎么办。”张之洞说:“主少国疑,不可轻于诛戮大臣。”并说:“吾非为袁也,为朝局计也。”载沣想了想,很不情愿地下旨,以袁世凯患“脚疾”为由,令其“开缺回籍养疴”。

这是1909年的1月2日。

此一时期,北洋首领袁世凯也惶惶不可终日,接到这样的御旨,他悬着的心也终于放下了,他把大部分家眷安排回到天津,带着小部分家眷仓皇逃回河南。

袁世凯是否到了这种凄惨的境地,北洋,是否真的失势了,是需要他的政敌和政友们冷静思考的,是需要一点时间考量判断的。而袁世凯呢,回到彰德洹上,蓑衣垂钓。

1909年1月6日,袁世凯出京。到车站送行的只有严修与杨度二人,送行的场面实在是冷清凄惨。

袁世凯失势了,北洋失势了。

但是,失势,是临时性的,袁世凯是否到了这种凄惨的境地,北洋,是否真的失势了,是需要他的政敌和政友们冷静思考的,是需要一点时间考量判断的。而袁世凯呢,回到彰德洹上,蓑衣垂钓。

于是,他的政敌和政友,便开始把目光陆续转移到了这荒郊野外,小桥流水之中了。

袁世凯在彰德洹上大兴土木,广筑园林,下棋谈天,吟诗作赋,一副闲云野鹤之态。作诗曰:

背郭园成别有天,盘飧樽酒共群贤。

移山绕岸遮苔径,汲水盈池放钓船。

满院莳花媚风日,十年树木坲云烟。

劝君莫负春光好,带醉楼头抱月眠。

又诗云:

煮茶檐下坐,竹影压精庐。

不去窗前草,非关乐读书

蓑衣钓鱼的场面,得让外人知道呀,于是袁世凯拍了一张照片,一张蓑衣垂钓的照片,发表在各大报纸上,似乎有意让外界知道,他已经心无旁骛了。其实这也反映出袁世凯的心思,以避免秋后算账,再遭流放甚至杀头之虞。外界也似乎相信袁世凯退休赋闲,不问政治,或许是政敌太弱智,或许是接连不断的起义、暗杀等使朝廷暂时忘记了袁世凯。然而,袁世凯哪是这么简单的人呀,东山再起一定是他内心深处的想法,诗言志,再看他的七律两首。

身世肖然百不愁,烟蓑雨笠一渔舟。

钓丝终日牵红蓼,好友同盟只白鸥。

投饵我非关得失,吞钩鱼却有恩仇。

回头多少中原事,老子掀须一笑休。

再诗云:

百年心事总悠悠,壮志当时苦未酬。

野老胸中负兵甲,钓翁眼底小王侯。

思量天下无磐石,叹息神州持缺瓯。

散发天涯从此去,烟蓑雨笠一渔舟。

彰德洹上袁世凯的庄园里,逐渐成了他的信息汇集中心和政友的聚集地。袁世凯来到彰德两年来,先后有120多名军政要人,前往彰德洹上,与袁世凯共谋时事,当然,这些都是“他的人”。袁世凯虽远离京都,然时事政治,熟谙于心。

他在等待,等待一个东山再起的机会。

1909年10月14日,全国21省同时召开咨议局选举,各省咨议局一举建立。它的建立与存在,于国家于人民都大有裨益。它不但监督制约政府权力,更促进和补充了政府的行政行为。最重要的是,他使晚清社会向着民主与法制迈进了一步。

在那些没有袁世凯的日子,朝野如是,晚清新政依然依照它的惯性,在向前行进。载沣的工作可谓是兢兢业业,也卓有成效,但是,效果却是喜忧参半,准确地说,社会的现状和发展,让后人不知道是喜是忧。

1909年1月18日,颁布城镇乡自治章程。没有了袁世凯,载沣依然能够继续政体改良,继续立宪的。

1909年10月14日,全国21省(新疆稍缓)同时召开咨议局选举,各省咨议局一举建立。随后咨议局的运行表明,他的建立与存在,于国家于人民都大有裨益。它不但监督制约政府权力,更促进和补充了政府的行政行为。最重要的是,他使晚清社会向着民主与法制迈进了一步。咨议局对于保护国家领土和主权;提出弹劾官吏议案,敦促政府廉政肃贪;热衷工商实业、促进经济发展;在教科文卫、地方自治、司法审判、巡警治安等方面的议案,促进了民智开化,奠定了立宪基础。

1909年12月,16省咨议局代表在上海成立联合会,领导全国规模的国会请愿运动,监督和推动各级政府的政治改良,并组成了33人的国会请愿代表团进京请愿,名为“咨议局请愿联合会”,进京请愿,张謇作请愿书,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请愿运动由此拉开大幕。

一年的时间里,在全国范围内,爆发了三次大规模的请愿运动。

1910年9月23日,资政院正式召开第一次会议,代表就提案支持立刻召开国会的请愿运动,给政府施加压力。湖南籍的议员罗杰慷慨发言:“现在国民之断指、割臂、剜股者相继,皆表示国民以死请愿之决心。”他呼吁全体议员应该赞成速开国会案;资政院总裁应该从速上奏;摄政王载沣应该立即答应。1910年10月26日资政院投票表决,获得通过,会场“应声矗立,掌声如雷”。

10月,各省督抚或单独或联名致电中央,奏请明年召开国会,立即成立责任内阁。这可是一支强有力的势力,任谁都不得不买账。

全国的请愿运动、资政院的议案、各地督抚的电报,一股脑压在了26岁的年轻人身上,年轻的摄政王载沣最终做出了让步,是不得不做出的让步。

载沣退让了,1910年10月28日,清政府宣布:责任内阁将着手组织,预备立宪由九年改为五年,“缩改于宣统五年实行开设议院”,即1913年召集国会。实际只有三年,准确地说,只有两年。

在没有袁世凯的日子里,摄政王载沣实际上是继续了袁世凯的政治体制改良,进展不可谓不快,深度不可谓不深,但是对于统治秩序带来的效果,却愈难预料,并已见深渊。这是为什么?这是因为,改良的深入、社会的进步,北洋,这条大船,已经驶上航道。(www.xing528.com)

皇族内阁是非和保路运动爆发。

1911年的5月,发生了两件事,一件是责任内阁终于出台;另一件是铁路终于又出事了。

1911年5月18日,清政府继续着政治体制改良,按照之前的承诺宣布:裁撤旧设之内阁、军机处、会议政务处,按照君主立宪之制组织责任内阁。内阁名单如下:

总理大臣奕劻;协理大臣徐世昌、那桐;外务大臣梁敦彦;民政大臣善耆;度支大臣载泽;学务大臣唐景崇;陆军大臣荫昌;海军大臣载洵;司法大臣绍昌;农工商大臣溥伦;邮传大臣盛宣怀;理藩大臣寿耆。

清末责任内阁,史称“皇族内阁”,成员合影。前排右二那桐、右三奕劻、右五载振,中排右二铁良、右三荫昌,后排左二寿耆、右一戴鸿慈……

一共13个内阁成员,有4个汉族,1个蒙古族,8个满族,其中有5个人是皇族。为此,被称为“皇族内阁”,遭到一片抵制之声。说朝廷立宪是假的,建立责任内阁也是假的,用的全是满人,全是皇族,朝廷改良没有诚意。政府信用又一次被损失了。

激进的立宪派不买账,革命党人不仅不买账,而是巴不得找个借口实施攻击。在清朝统治岌岌可危的时候,在政治体制改良逐渐深入的时候,在汉人社会激烈动荡的时候,出台这样一个内阁,给立宪激进派和革命党人制造了借口,引发了更大的动荡。

其实这个内阁并不像反对者反对的那样是假改革的敷衍,皇族内阁,尽管是皇族居多,但是,这些个皇族,可也都是改革派。奕劻是个开化的立宪派,并且与袁世凯私交甚好,一直就是袁世凯的支持者;载泽在海外华人和立宪派人士中有许多支持者;而善耆则是清朝贵族里最开明的一个,他与海军大臣载洵出洋考察时,在国外与梁启超等立宪派人士有着深层次的接触和合作;溥伦作为资政院的总裁,已经在代议会的工作中从事着准议会行为了;而司法大臣绍昌一直在起草法律,《大清刑事诉讼律草案》《大清民事诉讼律草案》《大清民律草案》都是近代意义的法律,都是在他任内完成的,当然是立宪派了。所以,我们应该说,载沣是在继续改革,不是假的、不是敷衍。

再说铁路,到1910年全国已经涌现了17家私营铁路公司。但是受当时社会的影响,私营企业也充斥了贪腐,贪腐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这是最可怕的。17家私营铁路公司无一家建成铁路,或集资款不到位,或贪腐导致瘫痪,或用集资款做他项投资,不但没有赚到利润反而造成亏空。宏观上各自为政,互相掣肘,使国家的铁路资源造成浪费。面对这种情况,“铁路国有”呼声越来越强了。原来反对官办铁路的人,比如张之洞、杨度、盛宣怀等也都修正了自己的观点并极力主张铁路官办,载沣、载泽、盛宣怀更是认为政府不能再拖沓了,于是1911年5月9日,清政府颁布了“铁路国有”的政策。

国家的赎买政策是这样的:对于湖南湖北两省的商办铁路公司,因为他们的股票亏损不大,国家是按照票面价格接收的,虽然亏损不大但是毕竟也是亏损的,国家依然是承担了损失的。广东的民办铁路公司已经亏损一半了,实际价值也就相当于票面价格的一半了,而国家是按照六成以现金结算,其余四成给予无利股票,显然,国家依然承担了巨大的损失。而四川的路款700万元投入到铁路的开办上,亏损多少就不计算了,国家照单全部赎买,承担了损失,但是300万元炒股损失国家就没有道理再承担了。

应该说在朝廷财政还相当困难的时候,这样的做法不仅合理而且已经对商民作出了最大的补偿,已经非常宽宏大量了,但是四川商民仍然不满意,他们要求国家全部承担。这就是日后冲突的主要原因。

还是因为朝廷财政困难,用了纳税人许多钱填补几省路款亏空,还要用钱继续修造铁路,朝廷只好与外商合作,借洋债修铁路,这是无奈之举,却被立宪派和革命党人说成是铁路国有是与民争利,借外债是出卖主权,于是,一场商民与政府的经济纠纷被煽动成政治事件,保路运动即由此发生。

我们不用探讨皇族内阁的是非,也不用分析保路运动的对错,可以负责任地说,在那样的历史背景下,无论什么样的事件,都可以被利用,立宪请愿运动绑架清政府,迫使政治体制改良驶入疯狂的轨道而不能控制。就像下棋一样,迫使对手犯错误,你就赢了。站在统治的立场上,摄政王载沣还是太年轻,在对手的压力下,犯了错误,或者说不能应对这些局面,离葬送大清王朝就不远了,所谓棋错一着满盘输嘛。站在革命的立场上,立宪运动为推翻清王朝奠定了社会基础。

立宪派利用铁路国有事件将经济纠纷演变成政治事件,之后也就无法掌控局面了。革命党人接手煽动,使政治事件升级成反政府运动。从而点燃了推翻清王朝的导火索。

武昌起义,给清王朝致命一击;东山再起,对南北方各给一拳。

实现和平的手段是什么呢?是谈判,袁世凯有什么资格谈判,就是因为北洋在袁世凯手上,这就是资格。

1911年10月10日,压死大清的那棵稻草,在武昌现身了,一个班长指挥一个连长,起义了。这就是改变中国历史武昌起义

武昌起义的第二天,在河南彰德洹上村,袁世凯的庄园里,正在举办袁世凯的52岁生日(农历)寿宴,袁世凯和他的政友们,通过袁府电报房听到这一消息,立刻达成共识:到袁世凯出山的时候了。

之后,就是朝廷的挣扎了。

朝廷挣扎什么,当然朝廷是要平息武昌起义,平息叛乱,保持清朝的统治。但是,到了这个时候忽然发现,把袁世凯打回老家去,北洋势力没有造反,这给朝廷一个错误信息,朝廷以为北洋真的失势了,然而到了1911年10月以后,当武昌起义爆发了,当朝廷派荫昌指挥大军南下平叛的时候,所有的人忽然发现,北洋势力依然强大,它一直存在,任谁都无法撼动。

武昌城里枪声一响,大清朝廷立刻乱成一锅粥。派谁去剿灭叛乱呢?掐指算来,大清竟无人可派了,好歹派了一个满人荫昌,可军队却还是袁世凯缔造的北洋军,荫昌基本上指挥不动。而朝廷内外、立宪派甚至外国驻华公使,都一致要求起用袁世凯。

10月14日,武昌起义的第四天,朝廷就屈服了,御旨下达彰德洹上,任命袁世凯为湖广总督,督办剿抚事宜,湖北军队及各路援军归袁世凯调遣,协同萨镇冰(大清海军总司令)的水路军队。

袁世凯很沉得住气,他被削官为民,赋闲三年,现在重新起用,便是总督,要是换了别人,可能屁颠屁颠就去了,可是袁世凯没有,他马上回复一折,说我真的很想为朝廷效命,无奈我现在脚病严重不能走路,等我病好了,能走动的时候,我一定为朝廷效犬马之劳。

明摆着嫌官小,高调我唱了,可就是不去。

再看荫昌,他磨磨蹭蹭地指挥着原本也指挥不动的军队,慢腾腾地南下,而他自己一拐弯,于10月16日,跑彰德洹上来了。袁世凯好心好意地告诉这位好友,你可不能轻敌,武昌有个黎元洪,可不是好对付的,荫昌一听,干脆再慢点,不急着打仗。

奉朝廷之命南下的冯国璋也跑到彰德洹上拜会袁世凯,袁世凯面授机宜,就是著名的“六字箴言”:“慢慢走,等等看。”

朝廷已经没有与袁世凯讨价还价的资本了,10月27日朝廷下诏,召回荫昌,命袁世凯为钦差大臣;所有参战部队、增援部队和长江水师,均归袁世凯节制;相关各省督抚均要配合袁世凯行动。在清王朝历史上,这大概是汉人掌握军权最大的一次。

而就在袁世凯取得最大军权的那一天,北方也出现了起义。在直隶滦州屯兵的将领张绍曾、蓝天蔚、卢永祥等部发生兵变,这些部队的将领致电朝廷,提出速开国会、改定宪法、组织责任内阁、皇族永不得任总理大臣、特赦政治犯等十二条要求,并扣押军火,表示绝不南下与民军作战。29日,山西太原新军起义,山西独立,阎锡山为军政府大都督。

这两个事件对朝廷的震动就如同武昌那一枪一样,在此之前的起义都集中在中国的南方,但是直隶滦州和山西太原离北京太近了,朝廷坐不住了。摄政王载沣一改大清朝廷历来磨磨蹭蹭的办事作风,于30日这天,一连发布四道御旨:一是实行宪政;二是迅速起草宪法;三是组织责任内阁,皇亲不再担任总理大臣等重要朝臣;四是释放政治犯。

隆裕太后吓坏了,她要“北狩”逃往热河,袁世凯一看不行,致电挽留,同时他认为,也到了该出山的时候了,不能再耽搁,应该马上出山。30日,袁世凯离开彰德洹上,南下督师。

1911年10月30日,河南彰德火车站,虽天寒地冻,但气氛热闹非凡。府州县各级官员来了好多,袁世凯无限感慨地登上了南下的列车。

洹上垂钓的袁世凯,出山了。

31日,袁世凯到达信阳,与荫昌做交接手续。那荫昌如释重负,满身轻松地踏上了回京路。11月1日,袁世凯来到湖北孝感萧家港,前线指挥部就安在这里了。而在武昌前线战斗的,是袁世凯的亲信冯国璋的第一军。

袁世凯既已出山,军事大权基本上已经是在他这里了。朝廷已经表态组织责任内阁,所以奕劻识趣地于11月1日辞去内阁总理大臣的职务。朝廷准奏,同时授袁世凯内阁总理大臣,着其即行来京,组织完全内阁。

袁世凯毫不客气,当时就给了朝廷一拳。他说,根据宪政精神,内阁总理不是你封的,而是国会选的,请恕我不敢奉诏。得,不买朝廷账了,这一拳,使摄政王载沣憋屈得够呛,赶紧找资政院,准备选举。

袁世凯出山,不但给了朝廷一拳,同时,也给了武昌革命军一脚。

也是这一日,11月1日,冯国璋的北洋军奉袁世凯命令,大举进攻汉口,一时间大炮轰炸,大火焚烧,三下五除二打退了武昌革命军,将汉口占领。武昌革命军自从起事以来,顺风顺水战无不胜,不是八旗兵被击溃就是大清新军反正,而这一次,是遇见对手了。

然而,消灭起义军,并不是袁世凯所要达到的目的。北洋,有它更为深刻的历史使命。

这个历史使命就是和平,就是要和平地解决眼前的这场战争,就是要和平地完成历史的转换,就是要和平地建立起新的统治秩序,而所有这一切,正是袁世凯野心的表现。

实现和平的手段是什么呢?是谈判,袁世凯有什么资格谈判,就是因为北洋在袁世凯手上,这就是资格。

袁世凯踢革命军一脚之前,就已经派人与黎元洪联络了。派的什么人呢,派的人是袁世凯手下,叫刘承恩,但是却是黎元洪的黄陂老乡。袁世凯让刘承恩给黎元洪写信,就有一份老乡情谊在里边,那年月老乡很重要。以老乡的情分劝黎元洪和谈,实际是袁世凯在打探黎元洪的口风。可是黎元洪当时正踌躇满志,没有理会袁世凯的橄榄枝。袁世凯吃了一个窝脖,但是他并不在意,让冯国璋攻打汉口,踹了革命军一脚,于11月2日,袁世凯又让刘承恩给黎元洪写信,说朝廷已经决定君主立宪,王公亲贵也不再干预国家管理了,那么你们几位都是经天纬地的人才,如果能够参加政府,一定会为国家做出贡献,袁大人是说话算数的。

俗话说不见棺材不落泪,不到黄河不死心,革命军只是遭遇了一个败仗,还不足以认清楚军事形势,所以热情依然高涨,战备依然充分,恰好在这个时候,黄兴来了。黄兴的到来,使革命军像打了一针强心剂一样,群情振奋。革命军特意制作了无数旗帜,旗上大书“黄兴到”,命令无数骑兵骑马执旗,满城奔跑,告知全市军民。所以在这种形势下,革命军根本不会搭理袁世凯的和谈请求。袁世凯再一次吃了闭门羹。

在革命军方面,汉口失陷,武昌岌岌可危,为了振奋士气,11月3日,军政府在阅马场高筑点将台,举行“拜帅仪式”,黄兴就任革命军战时总司令。这“拜帅”仪式也搞得庄严隆重,高台置桌,黄布笼罩,官兵列队,刺刀擎天,黎元洪庄重地把兵符、帅印授予黄兴,黄兴振臂宣誓,官兵同应,呼声震天。

袁世凯坐不住了,袁世凯又修书派人秘密过江与黎元洪见面,这回黎元洪没有把话说死,只说你袁世凯把大清朝廷推翻了,我就和你谈。

好!袁世凯得到了第一个承诺。恰在这一日,在北京的大清朝的资政院,选举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要求袁世凯进京组阁。你袁世凯不是说朝廷任命总理大臣无效,得选举吗?我们选你了,你赶快来主持朝政吧。袁世凯的拳打脚踢,已经把朝廷给打服了。他可以北上主政了,但是在北上以前,还得赶紧把武昌方面的事情处理一下。

第二天,袁世凯又收到了黄兴的来信,信上先是大骂满清统治,接着又给袁世凯戴高帽,说你袁世凯的才能比我们高出万倍,你若站在汉人一边,推翻满清统治,我们一定拥护你做中国的大总统。

又得到一个承诺,袁世凯更高兴了,又修和书,正式派使者过江谈停战议和。袁世凯派了一个叫蒋廷干的和刘承恩一起过江。黎元洪会见来使,打开信函,慢慢阅读,思量对策。当看到袁世凯信中主张君主立宪时,黎元洪阴阳怪气地说:“袁慰亭到今天还要替一人一姓说话,君主立宪根本谈也不必谈。”说话间,屏风后面闪出三个革命党人,抽出指挥刀在空中挥舞,凶狠地说:“谁人敢主和?主和就是汉奸,先吃我一刀。”吓得蒋廷干、刘承恩面如灰土不敢言语。黎元洪打圆场,慢条斯理地说:“不要怕,两军交战不斩来使,我会派人送你们过江。”蒋廷干、刘承恩带着黎元洪给袁世凯的信,抱头鼠窜跑回江北。黎元洪在信中劝袁世凯赞成共和。

革命军为什么这时候又那么有底气了呢?就是因为黄兴上任大元帅,给黄兴提气的是,11月6日,王隆中率湖南湘军第一协赶到汉阳增援,9日,甘兴典率第二协赶到。黄兴与革命军大喜,信心爆棚。

于是在这一日,武汉军政府通电全国各省,要求派员到武汉组建中央政府。

那好吧,既然革命军不谈,既然黄兴已经来了,那就比划比划吧,再来一拳,让你们也知道我袁世凯的厉害。

给他们点颜色看看。袁世凯给冯国璋撂下一句话,走了。去哪了?回北京组阁去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