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有一千二百多年历史的科举制度,当他厚重的朱漆大门吱呀呀地突然关闭的时候,巨大的社会问题马上随之而来。数千进士,数万举人,数十万秀才,数百万童生将何去何从?他们毕生为之追求为之奋斗的目标,突然没了,于是,就有人抗议,有人绝食,甚至有人自杀了。成千上万名在“断头路”上奔波的书生,无所适从,他们必然愤怒,他们愤怒的矛头对准的,一定是袁世凯。他们认为袁世凯乃纨绔子弟,行伍出身,不学无术,参加科考,屡试不中,必然对科举怀有刻骨仇恨,废除科举是其公报私仇。
科举,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选拔机制,实行了一千二百年。在中国帝制社会,通过了科举考试,就叫中举了,成为举人了,吃皇粮有铁饭碗了。然后要是再中了进士,进入翰林院,成为天子近臣,这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但是你考上了秀才不叫事,没人给你发工资,为什么叫穷秀才呢,就是这个道理。而在这些个环节当中,关键在于考举人,是否中举成为人生命运分水岭,所以才有“范进中举”的故事,高兴得疯了。
保定,直隶图书馆,见证了在袁世凯的领导下,严修、丁家立、胡景桂等致力于中国新教育宏伟的事业。
在国外,外国人也觉得我们的制度好,也纷纷效仿,据说外国的公务员考试制度就源于我们的科举考试,所以说科举制度为中国和世界都做出过贡献。但是,这个制度它千年如一,不曾变化,或变化很小,或者呢它仅仅有一点形式上的变化而没有实质变化,到了近代,这个制度落后了。于是,废除科举,兴办新型教育之声渐行渐起。
那么这一次,效率低下的清政府,为什么高效率地又提出变法了呢?
在庚子国难中,慈禧老太婆被打得狼狈鼠窜,逃跑了,跑西安去了,人还在西安,就开始发布指示了,又发罪己诏、又发改革诏的,然而首都还在外国人手中,国家还乱着呢,大臣们哪有心思呀,于是无人响应。
袁世凯是变法派,一向勇于变法,他对教育和人才的重视是一贯的,对于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培养重视人才是坚决而一贯的。当朝廷下发改革诏,“满朝文武”无人响应的时候,时任山东巡抚的袁世凯却十分当回事儿,马上向朝廷呈上了著名的“改革十条”,即《遵旨敬抒管见上备甄择折》,这个奏折,涉及了政治、吏治、教育、外交、财政、军事六大方面,并迅速在山东全省启动各项改革新政。
1901年9月,清政府下令改革教育,一个月后,袁世凯就在山东济南创立了中国第一所省立大学,山东大学堂,就是今天的山东大学;该大学聘请美国人赫士担任总教习;制定了中国第一个地方性教育法规——《山东学堂章程》,这也是一个充满了西方教育思想和教学内容的章程。清政府遂命令全国各省仿效山东,立即制定章程,兴办学校,不得延误。
所以,袁世凯是中国帝王专制社会里教育改革的先锋人物,是新型教育的积极倡导者、推动者、实践者。
1902年冬,袁世凯因私事回老家,往来沿途就做了一些考察和访问,他走访了湖广总督端方、两江总督张之洞,专题就废除科举进行了讨论并达成共识,返回天津后,又专程赴京,与大学士、军机大臣荣禄、鹿传霖交换意见。1903年正月,袁世凯致电张之洞,请这位前辈起草奏折,以联名上奏。而张之洞以责任重大,年老力减为由坚辞主笔。于是袁世凯只好自己动手,并将全稿电至张之洞,张阅后同意,并嘱袁联络其他各省,领衔上奏。1903年3月,由北洋大臣、直隶总督袁世凯领衔,联合南洋大臣、两江总督张之洞,山东巡抚周馥,四川总督锡良等,向朝廷呈交了《请递减科举中额专注学校折》,指出:“致治必赖于人才,人才必出于学校,古今中外莫不皆然,”而科举阻碍学校的兴办,“科举一日不废,即学校一日不能大兴”。所以奏请递减科举名额而“专注学校一途”。袁世凯踌躇满志地正准备大干一场,然而没有想到,这个奏折遭到大学士军机大臣王文韶的坚决反对,于是废除科举兴办新学的事情又搁浅了。
袁世凯没有灰心,并且积极地做着各种准备,包括思想上的、方案上的准备,并伺机而动。1905年王文韶被解职,袁世凯觉得机会来了,于是再次领衔,与湖广总督张之洞,盛京将军赵尔巽,两江总督周馥,两广总督岑春煊,湖南巡抚端方等联名上折,指出目前“危迫情形,更甚曩日,实同一日千金”,就算“科举立停,学校遍及,亦必数十年后,人才始盛”,故“请立停科举,推广学校”。这一次一奏成功,朝廷宣布,自1906年,所有乡试、会试和各省岁科考试一律停止。从此,自隋唐以来,在中国实行了一千二百多年的科举考试制度寿终正寝了,而它的终结者之一,就是袁世凯。
袁世凯胸有成竹,他的方案就是创办各种相应的新式学堂,让书生们分不同年龄,不同程度地进入新学堂,接受新型教育。对于30岁以下的,分别进入中小学堂、大学堂及预科学习,按照学历依然给予进士、举人等科举身份,满足其社会心理。30岁至50岁的,进入仕学堂和速成师范学堂,通过学习新知识而谋出路。50岁至60岁不能进入新学堂学习的,协助安排适当工作。60岁以上的,给予职衔予以安慰。这样的安排,就实现了废除的科举制度在新型教育体制中的“软着陆”,成功地避免了一次可能出现的社会动荡。
废除科举后,袁世凯依然不遗余力地发展新型教育,他都做了哪些工作呢?
第一,建立新型教育的领导管理机构。袁世凯意识到,依靠旧衙门是办不了新教育的,必须有新型人才和机构。于是,1902年,袁世凯上任伊始,就在直隶省设立学校司,领导管理全省的新型教育工作,学校司下设教育处、普通教育处、编译处,并成立教育研究所,研究学校建制,教材制定,教学方法等;设立督查检查人员,到基层监督检查官绅办学情况;通令各地成立劝学所、宣讲处、阅报所,进行舆论宣传;通令各地自筹资金组织官绅出国考察。形成了完整的从管理机构、理论研究、舆论宣传到出国考察的系统机制。
第二,多方筹措办学经费。晚清败仗赔款连连,国家财政捉襟见肘,直隶又经庚子国难,更是雪上加霜。袁世凯尽力从他掌握的国家财政上拨付教育经费,同时,号召社会力量兴办教育。袁世凯以身作则捐款数万元,起到带头作用。随后,士绅大户纷纷效仿,形成良好风气;对于士绅筹款办学,他均给予官方的精神鼓励,奖状嘉奖。既解决了办学经费,也树立了良好的办学光荣的社会风气,值得称道。为新中国培养了优秀人才的南开中学,现在的铃铛阁中学等,都是这个时期由天津士绅集资捐款兴办起来的。
第三,重视师资的培养和女子教育。袁世凯想方设法聘请外教,建立师范学堂,选派优秀学生出国学习,学成回国充实师资力量。他还突破传统樊篱,开女子教育先河。他认为女子教育是“家庭教育之根源,培养人才之基础”,这样的思想,今天看来也是真知灼见。
二
用袁世凯的话说:“吾治直隶之政策,曰练兵,曰兴学。兵事我自任之,学则听严先生之所为,吾供指挥而已。”袁世凯出生于1859年,严修出生于1860年,两人年龄相当,思想接近,一文一武,惺惺相惜,开创了一段直隶教育蓬勃发展的好时光,在历史上留下精彩一页。
说袁世凯废科举兴新学,实际上在当时有识之士不止袁世凯一个,主张废科举兴新学的也不止袁世凯一个,还有一个天津人,在这个历史时期,在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不能遗忘的人物,我们来说说这个天津人,严修,严范孙。
民国五年(1916年),袁世凯称帝失败后,曾对亲信张仲仁(名张一麟,字仲仁,江苏吴县人,曾长期任袁世凯幕僚。民国初任总统府秘书长、机要局长、教育部总长等职,后反对袁世凯称帝而辞职)说过这样的心里话:“吾今日始知淡于功名、富贵、官爵、利欲者,乃真国士也。仲仁在予幕数十年,未尝有一字要求官阶俸给;严范孙,与我交数十年,亦未尝言及官阶升迁。二人皆苦劝阻止帝制,有士在前,而不能听从其谏劝,吾甚耻之……总之,我历事时多,读书时少,咎由自取,不必怨人。”
袁世凯的这段话中,道出了两个人物,张一麟暂且不说,因为这是他自己写的回忆录中记载的,就说另外一个,就是严修严范孙。
忠君、尊儒、尚公、尚武、尚实,这是严修为中国新教育制定的第一个教育宗旨。严修不仅是南开之父,其实也是中国新教育最早的倡导者、推动者、实践者。
严修与袁世凯是密友,他们是怎么认识的呢?那是1898年6月,严修从贵州辞官回津,6月19日,严修去小站,拜会他的老同事徐世昌,二人曾经同为翰林院编修。这个时候徐世昌已经被袁世凯请到小站了,经过徐世昌的引荐,严修见到了正在小站练兵的袁世凯,二人一见如故,相谈甚欢,英雄相惜。
这时恰是戊戌变法期间,袁世凯与严复、王修植等经常聚会,每周六,袁世凯都会从小站来到市内,他们常在王修植的家中高谈阔论。
此时严修正在市里接着办他的私塾,严修可不是简单地办私塾,他是在尝试着办西学,他聘请了水师学堂毕业的张伯苓在私塾任教,讲学,除了传统的经史诗词以外,还讲英语、算数、自然科学等西学,开西学教育之先河。为了试办新式教育,严修于1902年赴日本考察新式教育,回来就仿造日本的新式教育开办了敬业中学,也就是今天南开中学的前身。严修办学成果累累。(www.xing528.com)
袁世凯1899年去山东当巡抚,当时闹义和团,袁世凯对待义和团坚决的剿杀政策与严修是一致的,袁世凯也一直在关注严修的办学动态,于是在1904年初袁世凯已经贵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时候,他请来了严修,要他做直隶学校司督办(前任胡景桂调任它职)。严修执意不肯,袁世凯态度坚决,严修只好答应,但是提出条件还要到日本考察教育管理,暂缓一年,回来再上任,袁世凯答应派他去日本考察,但是一定要先上任,再去考察,严修答应了,于是就有了1904年严修带着张伯苓去日本考察了两个半月。
从此以后,按照袁世凯的话说:“吾治直隶之政策,曰练兵,曰兴学。兵事我自任之,学则听严先生之所为,吾供指挥而已。”袁世凯出生于1859年,严修出生于1860年,两人年龄相当,思想接近,一文一武,惺惺相惜,开创了一段直隶教育蓬勃发展的好时光,在历史上留下精彩一页。
严修(1860—1929),近代著名的教育家、学者,也是革新旧式教育、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先驱。字范孙,号梦扶,别号偍屚生。祖籍浙江慈溪,世业盐商。幼年受传统教育,饱读经籍。1882年乡试中举,次年中进士,后入翰林院任职。做过翰林院编修、国史馆协修、会典馆详校官、贵州学政、学部侍郎,掌管全国的教育。
严修不同于一般旧式官吏,他积极倡导新式教育。曾以奏请光绪帝开设“经济特科”借以改革科举制度而传名于世。严修大力推进民间办学,热心于乡里兴学。开始以学馆为基地,改革旧式教育,推进“西学”传播。先约张伯苓来教家塾(时称“严馆”),习英文、数学和自然科学,开津门西学之先。又联合士绅创办民立第一、第二小学堂,协助地方当局办起多所官立小学与半日学堂、补习所、研究所等多种教育机构。严修提倡女子教育,是中国最早的女学倡办者之一。1902年创办的严氏女塾,被《大公报》称为“女学振兴之起点”。1905年将严氏女塾改为严氏女学,成为一所正规的民办女子小学。并在私宅创办了“保姆讲习所”(幼儿师范)及严氏蒙养园(幼儿园),培养出了中国最早的幼儿教育骨干。
在推行新式教育方面,严修的重大贡献是筹设南开学校。1902年到1904年间曾两次东渡日本考察教育方法。1904年春出任直隶学校司督办。之后与张伯苓决定将严馆和王(益孙)馆合并,筹设私立敬业中学堂。1904年10月,中学正式开学,聘张伯苓为监督(即校长)。这就是南开学校的前身。1907年改名南开中学堂。严修作为校董,不仅以个人财力、物力资助学校发展,而且在教育思想和办学方向上对南开也有很大影响。1918年与张伯苓同赴美国考察大学教育。1919年二人又共同创办南开大学,此后又成立南开女中、南开小学。到1928年,独具特色的南开系列学校(小学、中学、女中、大学)终于全部建成。
严修晚年还在天津倡导、组建了城南诗社、崇化学会,著述存稿有诗、文、日记、函札等多种,现辑录出版的有《严修东游日记》、《严范孙先生古近体诗存稿》《蟫香馆手札》等著作。严修不仅通经史、习数算,还研究泰西之学。而且琴棋书画样样通晓,其书法秀逸浑雄,颇有功力,为当时津门四大书家之一。其还善诗歌,与赵幼梅、王守恂同被誉为“近代天津诗坛三杰”。
三
1902年,袁世凯上任伊始,就在直隶省设立学校司,领导管理全省的新型教育工作。学校司,就是我们今天的教育行政管理机构——教育局或者教委的发端。
清末府州县设立劝学制度,最早发轫于直隶。
严修对中国近代新式教育的三大贡献:废除科举、创立新制、兴办新学。
严修为新式教育制定了教育宗旨,即:忠君、尊儒、尚公、尚武、尚实。
严修对中国近代新式教育的贡献是巨大的。他有着怎样的贡献呢?简单总结一下,有三个贡献:废除科举、创立新制、兴办新学。
(一)废除科举
严修认为:“救时才俊,必不出于八股试帖之中。”1897年10月,严修上奏《奏请设经济专科折》中指出:“为今之计,非有旷世非常之特举,不能奔走呼群才,非有家喻户晓之新意章,不能做兴乎士气。”此折经顽固派阻挠留中未发。但是1902年8月朝廷开经济特科,试题包括了政治、外交、理财、经武、格致、考工六项,严修建议终于实施,并也因此而闻名全国。严修此一举的重大意义在于,一是直接指出了科举制不足;二是为科举和西方现代文明又建立了一个通道;三是为了当时学习西学的学子建立一个跻身政治舞台的通道;也为废除科举做了一个铺垫。
彻底废除科举,是因为著名的袁世凯张之洞的联衔上奏,而在此之前,他的一个起因是严修与卢靖一同拜访总督袁世凯,“力陈科举之弊,非罢废不足以言兴学。项城依然约江、楚二督入奏。数百年痼蔽民智之举,一旦廓清,最为愉快”。(卢弼撰《严公墓碑》)
冬日夕阳下的南开园新开湖,温润、沉静。
(二)创立新的教育体制,为中国现代教育奠定制度基础
1904年4月,严修被袁世凯特聘为学校司督办,一上任他就再次东渡日本,考察教育制度,回国后马上令各州县设立劝学所,1905年冬,直隶先后颁布《劝学所章程》和《续充章程》。在州县较为普遍地建立了基层教育管理机构——劝学所。劝学所设立总董1人,负责本地筹款兴学的全部责任,由地方有德望并热心教育事业的士绅担任,没有资格限制。总董是半官半绅性质,州县官长不以属下对待。总董之下设劝学员,负责劝导、督促及视察的责任。劝学所的设立,极大地推动了直隶基层新教育的发展。所以,清末府州县设立劝学制度,最早发轫于直隶。
吕碧成在1904年10月3日的天津《大公报》上,刊登了《天津女学堂创办章程》(即北洋女子公学创办章程),文后还附有创办经理人英敛之(大公报总经理)、方药雨(日日新闻社创办人)同启的一则启事,称:“刻下学堂房舍已经造齐,定于(1904年)九月十五日(10月23日)开学。”该学堂得到了直隶总督袁世凯和天津海关道唐绍仪的支持,天津绅士、名流,踊跃参与其中。北洋女子公学的筹建,既无学校建筑模式,也无教育模式,事事是一种创新。北洋女子公学是一所官绅合办的公立女学堂,是我国最早建立的公立官立女学堂。
1905年清政府设立学部,严修为左侍郎。清政府要求各省设立学务处,于是直隶省的学校司就改成学务处了,而严修成为学部右侍郎,掌管全国教育了,天津的直隶学务处督办由严修和袁世凯的好友卢靖担任,1906年清政府又将学务处改为提学使司,于是第一任直隶提学使就是卢靖卢木斋(之后是傅增湘、林葆恒、蔡儒楷),所以严修的第一个功绩是作为一介平民,因为与袁世凯交好而有机会向直隶总督进言而成就。那么他的第二个功绩就是主持清政府学部,并制定了教育宗旨,即:忠君、尊儒、尚公、尚武、尚实。
由学校司、学务处到提学使司,直隶省教育行政管理机构逐步发展完善。与此同时,府州县乡基层教育管理机构也开始建立。
(三)前面已经讲过,严修的重大贡献是筹设南开学校。将自己的家庭私塾——严馆和王(益孙)馆合并,筹设私立敬业中学堂。1904年10月,中学正式开学,1907年改名南开中学堂。1919年创办南开大学,此后又成立南开女中、南开小学。到1928年,独具特色的南开系列学校(小学、中学、女中、大学)终于全部建成。
严修协助袁世凯大力兴办新型教育,有哪些成果呢?据1906年的有关统计数据,直隶省各种学校计有:北洋大学堂、高等学堂、北洋医学堂、高等工业学堂、高等农业学堂、优级师范学堂、女师范学堂各一所,初等工业、农业、艺徒学堂21所,初级师范学堂及传艺所89所,中学堂27所,小学堂4000余所,女学堂40所,吏胥学堂18所,以及客籍学堂、图算学堂、电报学堂、武备学堂、巡警学堂各一所,在校学生近十万人。以上除北洋武备学堂为1885年、北洋医学堂为1893年李鸿章所建,北洋大学堂为1895年盛宣怀所建,其他均为袁世凯任直隶总督时开办的,与全国其他省份比较,直隶教育明显优于其他地区。据1909年的有关统计数据:直隶小学堂数目居全国第一,在校生第二;中学堂第三,在校生第三;高等学堂第一,在校生第一;劝学所第一,等等,不一一列举。与东南各地相比,直隶在经济文化等领域并无优势,又经庚子劫难,饱受创伤,在这样条件下,创造出直隶新型教育如此优异的成就,不能不说与袁世凯变法变革的思想、积极的倡导、有效的组织、全力的推动,有着一定的关系。
总之,北洋教育在废除科举,改革教育,推动新学,创办教育行政管理机构等方面的作为,应该在中国教育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