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苏东坡与陶渊明:一念桃花源

苏东坡与陶渊明:一念桃花源

时间:2023-08-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们从海口机场搭出租车往儋州方向驶去。儋州古称儋耳郡,郡府设在中和,驻扎着内地汉人的戍军。入夏的海南,大清早已经热气蒸腾。1097年,六十二岁的苏东坡以琼州别驾的虚衔被贬到海南昌化军。苏东坡到儋州不久,新任军使张中随即到任。苏东坡办学的消息很快传遍海南,吸引了很多慕名而来的学子。其中海口琼山的姜唐佐成为苏东坡的得意门生,二人建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而儋州人符确也在东坡北归九年后,成为海南第一位进士。

苏东坡与陶渊明:一念桃花源

出自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儋州志》

我和李昕原本想跟苏东坡一样乘渡轮到海南岛,但我们也不介意坐飞机。我们从海口机场搭出租车往儋州方向驶去。海南是大宋王朝的南疆,也是朝廷能把苏东坡发配得最远的地方。儋州古称儋耳郡,郡府设在中和,驻扎着内地汉人的戍军。苏东坡跟其他一些南贬的官员一起成了早期内地移民海南的汉人,也是其中最有名的一位。

出租车载着我们向西开上一条新建的高速公路。虽然还没完全建好,但比走原来的小路容易多了。海南温热的空气从车窗吹进来,感到很舒服。当年虽然没有汽车高速公路,但苏东坡所呼吸的空气一定也这么新鲜。从海口去中和古镇的公路上,堵满了各种的车辆。海口向西的轻轨已经连接了城西的港口,环岛高铁西线正在建设中。六辆标有“海南核电”的大巴满载工程人员跟我们并排西行,说明核电即将来到中国第二大的海岛。警察和路政工人正在清理一起交通事故,一辆装载木材的货车越过路障,冲入了路边的椰树林里,木材散落了一地,驾驶舱已经扭曲得不成样子了。希望司机没有大碍,安安全全回家去。

去中和古镇的路上

四十几分钟后,车下了高速,司机把我们放在一个巨大而空旷的酒店建筑前。酒店的老板一定有过宏伟的规划,不过他的梦想没实现。对我俩来说,我们只需在海口到儋州的半途吃饭睡觉,在这儿过夜就挺好。一整天的车马辗转,我的腿脚感觉好像走了一天山路似的酸痛。晚饭之后,看到街对面有个足疗店,我们便决定去奢侈一番。七十八大洋和六十分钟后,我的双脚好像进了天堂。

第二天早晨,我们整装继续西行。入夏的海南,大清早已经热气蒸腾。我们到达中和镇东坡书院已经是上午十点了。我打开车门,一股热气迎面扑来,提醒我们到了初夏的热带。儋州市东坡文化研究会的韩国强老师、谢仿贤先生、李南冲医生和东坡书院的王圣阳主任早已来书院等我们了。韩老师是儋州本地人,从小就受着东坡文化的熏陶。韩老师比我大一岁,退休前曾担任儋州文体局局长。作为本土苏学专家,他写过多部关于苏东坡的书,包括《东坡居儋故事》和《寻访东坡踪迹》等。

1097年,六十二岁的苏东坡以琼州别驾的虚衔被贬到海南昌化军。“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苏东坡连自己的住所都没有着落,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油然而生。“环视天水无际,凄然伤之曰:何时得出此岛耶?”他梦中回到惠州白鹤峰居所,并把这种情思写在到海南之后的第一首诗《和陶还旧居》里,流露出无家可归的伤感。我们从诗里也可以看出苏东坡接受了人生变幻无常和四海为家的状态,心绪变得稳重而又成熟。

痿人常念起,夫我岂忘归。

不敢梦故山,恐兴坟墓悲。

生世本暂寓,此身念念非。

鹅城亦何有,偶拾鹤毳遗。

穷鱼守故沼,聚沫犹相依。

大儿当门户,时节供丁推。

梦与邻翁言,悯默怜我衰。

往来付造物,未用相招麾。

经历了大风大浪的苏东坡到了海南之后,变得更加旷达坦然,心绪也更加平和,“水波不惊”,超越荣辱是非。他比以往更加体悟到陶渊明的田园生活的超然和淳朴。而这一时期的和陶诗也表现了苏东坡个人思想的升华,他继续与陶渊明这位精神知己对话,并通过和陶诗表达自己独特的反思和见解。

苏东坡到儋州不久,新任军使张中随即到任。张中修缮了伦江的一处破旧官驿,安置苏东坡和苏过居住,并邀苏东坡同访儋州当地逸士黎子云。大家热情地接待了东坡父子,提议集资在黎子云的旧宅地上建屋供苏东坡讲学之用,东坡欣然同意。“载酒堂”于次年建成后,苏东坡便在这里吟诗会友,并给汉黎学子讲学,传播中原文化。苏东坡留诗《和陶田舍始春怀古二首》,记录了载酒堂的兴建过程,其最后两句尤其东坡:“借我三亩地,结茅为子邻。鴂舌倘可学,化为黎母民。”就是说我要盖房成为你的邻居,在这儿扎下去了,我也能学你的方言,成为海南本地人。

苏东坡办学的消息很快传遍海南,吸引了很多慕名而来的学子。其中海口琼山的姜唐佐成为苏东坡的得意门生,二人建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三年后苏东坡获赦北归,姜唐佐含泪送别恩师,苏东坡为唐佐题词:“沧海何曾断地脉,白袍端合破天荒。”姜唐佐果然没有辜负恩师的培养,破天荒地成为海南第一位举人。而儋州人符确也在东坡北归九年后,成为海南第一位进士。苏辙看到哥哥在海南培养的人才渐出,感慨苏东坡伯乐识马的好眼力:“锦衣不日人争看,始信东坡眼力长。”

千年以前,海南是名副其实的天涯海角。二十公里的一海之隔,黎人与大陆汉人互通甚少。当年的海南文化教育尚未普及,而仅有的学堂由内地教师用汉语教学。韩老师介绍说,海南的诗文大都由“东坡话”和戍边军营里内地人的“军话”传播。直至20世纪60年代,儋州这两种“化石方言”才被普通话教育所取代。

我们来到载酒堂“一代传人”的横匾下,东坡先生握卷执教的坐像前,打开《和陶合笺》,朗读了《和陶连雨独饮》。诗中描绘的是诗人雨天孤独自饮,挂念着在水一方的弟弟苏辙的情景:

平生我与尔,举意辄相然。

岂止磁石针,虽合犹有间。

“一代传人”横匾下读东坡诗

此外一子由,出处同偏仙。

晚景最可惜,分飞海南天

纠纆不吾欺,宁此忧患先。

顾引一杯酒,谁谓无往还。

寄语海北人,今日为何年。

醉里有独觉,梦中无杂言。

大家在载酒堂向东坡先生敬酒,表达对东坡的敬仰。我们选用的是苏东坡在儋州时新年之际酿制成功的天门冬酒。苏东坡《庚辰岁正月十二日,天门冬酒熟,予自漉之,且漉且尝,遂以大醉二首》写道:“天门冬熟新年喜,曲米春香并舍闻。”

我们用苏东坡心爱的荷叶杯向他敬酒。苏东坡初到海南,居无定所,“如今破茅屋,一夕或三迁。风雨睡不知,黄叶满枕前”。(《和陶怨诗示庞邓》)而且年老挨饿,贫病交加,过着“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的生活,可见其生活环境极其凄苦。至此苏东坡资金耗费殆尽,把自己的酒具卖掉换钱用于衣食,唯独留下了自己最心仪的荷叶杯。苏东坡在《和陶连雨独饮》引言中写道:“吾谪海南,尽卖酒器,以供衣食。独有一荷叶杯,工制美妙,留以自娱。”

天门冬酒

荷叶杯、东坡诗、天门冬酒

借助酒兴,韩国强老师作诗《偕诸友陪美国作家比尔·波特访东坡书院》以记此行:

热汗门前滴,湖莲举艳英。

吟诗流韵久,奠酒散香清。

赐卷人情重,寻踪步履轻。

千秋光未灭,景仰至州城。

东坡诗魂在惠州,也在儋州。也难怪人们说“东坡不幸海南幸”。

苏东坡是文人,也是一位乐于尝试的美食家。苏东坡在儋州发现了生蚝这一美味,于是给儿子写信说:“东坡在海南,食蚝而美”,又嘱咐儿子可千万别让朝中那些官员们知道,否则他们一定会蜂拥而至,来海南抢食。东坡的子孙保密工作做得非常好,直到近几年,北京、上海等大都市的人们才发现生蚝这一美食,并花巨资从新西兰和法国空运生蚝,终于享受到了一千年前苏东坡独享的“私藏美食”,美酒加生蚝成为小资生活的象征。苏东坡此时一定在窃笑,黄州猪肉、儋州的生蚝这样的人间美味竟然被人们不屑。这让我想到了龙虾在美国的地位。直到六七十年前,龙虾一直是被人鄙视的“垃圾食品”,是给囚犯吃的。你不觉得美国只有全球人口的百分之五,却有全球四分之一的囚犯有什么特殊原因吗?那时候穷人吃龙虾也怕被人耻笑,关着门吃完后,还偷偷把虾壳埋到院子里。如果苏东坡来到美国,他一定会大啖龙虾并写一首《美酒加龙虾》的诗的,虽然他会让儿子把诗藏起来。“自笑平生为口忙”,知足常乐是苏东坡活着从海南返回大陆的秘诀之一。

我们走出庭院,太阳像一个大火炉一样烤着我们。儋州本地的主人们似乎很习惯了,而我和李昕则像洗了桑拿一样汗流浃背。载酒堂东园有一眼井,叫作“钦帅泉”,当地人也称“酒井”。苏东坡离开儋州后,他的灵魂还在这里为民造福。传说他曾将这口井里的水变成酒,让一位孤苦的老妇人卖酒为生。我汲起钦帅泉水尝了一口,没有品出酒精的度数。于是我摘下脖子上的方巾洗脸清凉一下,也顺便沾点东坡灵气,说不定他能帮我写一本关于苏东坡的书呢。

钦帅泉

东坡笠屐铜像

庭院左侧的花园里矗立着东坡笠屐铜像,故事源出于东坡居儋时出访黎子云途中遇雨,借农家竹笠、木屐,穿戴而归,“妇儿争相随笑,群犬争吠”。但苏东坡毫不感觉难堪。时有琼州人士为东坡画了《笠屐图》,之后的版本甚多。斗笠在海南也昵称为“东坡笠”。我见过很多苏东坡的雕塑和画像,多是胸有大志怀才不遇的,也有《笠屐图》这样有幽默感的。

随后我们驱车去古镇旁的坡井村里探寻东坡井。村子里遍地都是断垣残石,石材大多是黑色的火山石。韩老师说这里以前有天庆观、东坡祠和文庙,而且村民们一直保留着在这里祭拜孔子的习俗。最近一次祭孔应当是去年9月28日孔子诞辰日,大半年前搭建的夫子像已经衣衫褴褛了。孔子脸上流露着一股圣母般的凄苦表情,但眼睛仍然散发着博爱和睿智。

孔子像

东坡井碑

东坡井

苏东坡来到儋州,便着手劝学、劝农、打井,造福当地百姓。他发现这里的几口井都是咸水,沟渠里积留的雨水因为不流动而生蚊虫,饮用很不卫生。为了泡壶好茶,苏东坡要到很远的北门江汲水。苏东坡于是号召黎子云、王霄和符林等朋友合力打一口深水井,大家一拍即合,第二天就动工了。几天的辛劳之后,人们终于喝上了甘洌的井水。至今村民们还在使用这眼历经沧桑的千年古井,青石井栏上留下了一道道井绳的痕迹。低矮的围墙外有一块石碑,这是清道光丙午年(1846年)当地村民重修东坡井时立的碑。

苏东坡刚到儋州时,先住在张中安排的官舍里,后被南巡的朝廷官员董必逐出,便于1098年在朋友们的帮助下,在桄榔林里盖了五间茅屋居住,命名为桄榔庵。桄榔庵遗址在坡井村的另一边。我们由王主任带路,走进村庄。一路上王主任跟村民们打着招呼。有位戴斗笠的妇人正在棚子下酿米酒。她用木柴起火,加热两个酒瓮,再把蒸得的酒浆汲取到陶罐里。

这位农妇用的应当是古早酿酒工艺。苏东坡在黄州、惠州和儋州都自己酿酒,并把心得写在《酒子赋并引》《盐官大悲阁记》和《浊醪有妙理赋》里。他的《东坡酒经》系统总结他的酿酒经验。酒好首先要有好的酒曲:“南方之氓,以糯与秔,杂以卉药而为饼。嗅之香,嚼之辣,揣之枵然而轻,此饼之良者也。吾始取面而起肥之,和之以姜汁,蒸之使十裂,绳穿而风戾之,愈久而益悍,此曲之精者也。”二要掌握配方:三斗米须用“四两之饼,二两之曲”加九斗水。三要把酿造时间控制在三十天左右:“酿久者酒醇而丰,速者反是,故吾酒三十日而成。”四要根据原料和温湿度的变化,凭经验和口感做适当调整:“凡饼烈而曲和,投者必屡尝而增损之,以舌为权衡也。”这位村妇用的是苏东坡的秘方吗?

村民们回家吃饭午休时,把耕牛拴在路边喂草,牛吃饱后在树荫下的泥洼里歇息。如果苏东坡看到这种景象会很欣慰的。宋朝时海南的牛是从内地海运来的,但当地人民把耕牛屠宰以祭神治病,“病不饮药,但杀牛以祷,富者至杀十数牛”。减少了耕作畜力,导致“人牛皆死而后已”。苏东坡深感痛心,写了《书柳子厚牛赋后》,劝谕人们不要迷信巫术,减少屠牛的现象,转而用牛耕地务农。

当时海南百姓没有务农的习惯,土地荒废,生活以薯芋杂米熬粥为主食。苏东坡哀其不争,写下《和陶劝农》诗规劝农民种地脱贫,表达了他对农村农业的重视。

耕牛

当地村民自酿酒(www.xing528.com)

牛像与“牛赋”

天祸尔土,不麦不稷。

民无用物,怪珍是殖。

播厥熏木,腐余是穑。

贪夫污吏,鹰鸷狼食。

苏东坡把《和陶劝农》诗寄给了在雷州的弟弟苏辙。苏辙知道哥哥在海南生活拮据,还关注老百姓的疾苦,甚为感慨。当时雷州半岛百姓靠海吃海,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布匹主要靠贸易买来。雷州跟海南一样靠巫术屠牛祛病。苏辙对这种状况颇为痛心,作《和子瞻次韵陶渊明劝农诗》规劝民众注重农耕,改善生活。

我行四方,稻麦黍稷。

果蔬蒲荷,百种咸植。

粪溉耘籽,乃后有穑。

尔独何为,开口而食。

王主任带我们穿过一片农田,来到东坡桄榔庵故居遗址。除了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知州韩佑重修时的石碑,桄榔庵已经踪迹全无。政府计划重建桄榔庵,开发东坡文化旅游,故用砖墙围出十几亩地以备建房。而村民们也没让院墙里的地荒废掉。他们在石碑旁挖了一口井浇灌,在地里种满了蔬菜。看来苏东坡兄弟俩在劝农诗里苦口婆心推荐的“果蔬蒲荷”不仅被当地百姓采纳,而且围墙也挡不住尝到甜头的农民们“百种咸植”的热情了。

苏东坡来到儋州,发现这里书籍匮乏,他把随身带来的《陶渊明集》和《柳宗元文集》当作二友,翻来覆去地品读。偶尔能借来几本书,他便让苏过把书抄下来,留着自己今后细读。苏过自幼才如其父,后随苏东坡宦游、贬谪各地,在父亲的培养下,诗文书画颇有造诣。苏东坡曾为苏过的一幅枯木竹石画题字曰:“小坡今与竹传神。”后人也以“小坡”称苏过。苏东坡在《答程全父推官六首》写道:“儿子比抄得《唐书》一部,又借得《前汉》欲抄。若了此二书,便是穷儿暴富也。呵呵。”他说如果抄得《唐书》和《前汉》,他就像穷孩子变成暴发户一样!呵呵?原来这个网络词竟然也是近千年前苏东坡发明的!

桄榔庵石碑

即使抄得《唐书》和《前汉》,“穷儿暴富”也满足不了苏东坡读书的需求,有时闲得“诗人如布谷,聒聒常自名”。他只好写信求助于大陆的朋友。当时在惠州做官的郑嘉会从朋友那里收集来一千多卷书,托人用商船运到儋州。苏东坡收到千余卷书,仿佛干旱中下了场酣雨,终于解了读书之渴。他激动地写下《和陶赠羊长史并引》,托商船带回大陆,寄给郑嘉会以表谢意:“得郑嘉会靖老书,欲于海舶载书千余卷见借。因读渊明《赠羊长史》诗云:愚生三季后,慨然念黄虞。得知千载上,正赖古人书。次其韵以谢郑君。”

儋州的朋友们闻讯赶来帮忙,把书搬进屋里,整理编目。而一向慷慨的苏东坡也像开了间公共图书馆,把书借给这些如饥似渴的书友们,共享读书之乐。

怀才不遇的张中是从中原被下放到海南的,与苏东坡同病相怜。他几乎每天给苏东坡送酒,陪他下棋,两人相处甚欢。他把官房让苏东坡住的事情被人告发后,朝廷判他违规而予以免职。在张中北归之前,苏东坡以三首和陶诗送别张中,对这位患难之交表现出恋恋不舍之情。第一首为《和陶与殷晋安别》,写给张中这位知音朋友共享。诗的结尾说:

恐无再见日,笑谈来生因。

空吟清诗送,不救归装贫。

张中接到苏东坡的送别诗,亲自提酒登门致谢。两人含泪对饮,知道此别将是永诀。苏东坡奋笔疾书《和陶王抚军座送客再送张中》,并安慰他说:“汝去莫相怜,我生本无依。”

张中与苏东坡的交情不同于一般朋友,而是那种患难与共的莫逆之交。最后送行时,苏东坡以《和陶答庞参军》回忆了与张中交往的日常生活细节以及感悟,借以三送张中:

留灯坐达晓,要与影晤言。

下帷对古人,何暇复窥园。

使君本学武,少诵十三篇。

颇能口击贼,戈戟亦森然。

才智谁不如,功名叹无缘。

独来向我说,愤懑当奚宣。

一见胜百闻,往鏖皋兰山。

白衣挟三矢,趁此征辽年。

1100年五月,苏东坡六十五岁那年,宋徽宗即位,大赦天下,苏东坡也接到了回归大陆、迁居廉州的旨令。苏东坡喜出望外,终于可以生还内地,阖家团聚,享受子孙满堂的天伦之乐了。此时弟弟苏辙也获赦,任濠州团练使,先行一步移居岳州。苏东坡回归内地,也终于可以跟弟弟苏辙再次会面了!

欣喜之余,苏东坡写下了最后一首和陶诗:《和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陶渊明原诗的标题来自他三十六岁时刚就任镇军将军的参军一职,途经江苏曲阿时所作,诗中描绘了陶渊明出仕还是归隐的矛盾心情。而用“白鹤返故庐”做副标题或许更贴切地反映了东坡诗意:

虞人非其招,欲往畏简书。

穆生责醴酒,先见我不如。

江左古弱国,强臣擅天衢。

渊明堕诗酒,遂与功名疏。

我生值良时,朱金义当纡。

天命适如此,幸收废弃余。

独有愧此翁,大名难久居。

不思牺牛龟,兼取熊掌鱼。

北郊有大赍,南冠解囚拘。

眷言罗浮下,白鹤返故庐。

在和陶诗的封笔之作中,苏东坡为年老体弱之际而意外得到皇帝赦免而喜于言表。陶渊明生不逢时,因而选择远离功名,隐身于田园,消磨于诗酒。而自己却赶上了“良时”,虽然愧受身心折磨,幸得天命照顾老暮,“兼取熊掌鱼”,皇帝开恩解囚北归。与陶渊明原诗迥然不同的是,此时的苏东坡丝毫不为入世和出世辗转反侧,他将不再参与政事,只求“白鹤返故庐”,安度晚年。

《和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

我们从儋州驱车东行两小时回到海口,拜谒苏公祠。1097年苏东坡被贬海南岛,是在这里上岸,三年后也是从这里渡海北归的。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后人为纪念被贬谪来琼的苏东坡而建苏公祠。

1097年,苏东坡刚到海南,曾在琼州借寓金粟庵暂住。他看到居民饮用护城河的水,感到很不卫生,于是亲自指导开凿了两眼泉,由于泉中常冒小水泡浮于水面很像粟米,便取名金粟泉和浮粟泉。金粟泉已不复存在,而浮粟泉至今依然水源旺盛,清澈见底。我用清凉的泉水洗了把脸,也分享当地民众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感激心情。

浮粟泉北角坡上粟泉亭,为1612年琼州郡守翁汝遇为纪念苏公“指凿双泉”而建。传说翁汝遇率郡城官民在金粟庵祈雨,仪式之后,翁汝遇汲浮粟泉解渴,突然间雷电交加,大雨滂沱。翁汝遇认为是浮粟神龙显灵,便决定建亭纪念。

苏公祠正厅陈列着苏东坡、苏过和学生姜唐佐的牌位。苏东坡塑像矗立中央,定视远方。两旁“此地能开眼界,何人可配眉山”的楹联及满庭的缅栀子花,表达了后人对东坡先生的敬仰。

浮粟泉

我走到苏公祠外的流芳桥上,把天门冬酒倒入了巴仑河。美酒随着十里溪水蜿蜒北行,注入雷州海峡。

离开琼州前,苏东坡有诗《自雷适廉宿于兴廉村净行院》曰:“晨登一叶舟,醉兀十里溪。醒来知何处,归路老更迷。”

东坡酒向北飘逝,而我和李昕乘车到海口机场。刚办好北飞的登机手续,进入候机厅,外面又电闪雷鸣,大雨滂沱起来。浮粟神龙再次显灵了,保佑我们旅途平安。神龙的仪式相当隆重,敲锣打鼓了四个多小时,我们叩谢再三,才让我们的飞机起飞。

苏公祠

献酒巴仑河

常州 李昕手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