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强调指出,“马克思主义必须通过民族形式才能实现”。毛泽东之所以能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出伟大贡献,并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伟大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的创始人,是同他具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具有深厚的优良传统哲学造诣分不开的。
在我们党领导和推进整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从我国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确立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提出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刘少奇倡导加强共产党员个人“修养”,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提出批判继承我国民族文化遗产、倡导“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指导方针,再到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中央倡导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提出,“以人为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倡导,等等,都深刻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内涵,表现了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对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作用。胡锦涛同志深刻指出,人民教师要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刻苦钻研、严谨笃学、勇于创新、奋发进取、淡泊名利、志存高远;要有胸怀祖国、热爱人民、学为人师、行为世范、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的高尚精神。这里所讲的人民教师应具备的高尚的精神境界、价值追求和伦理观念,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对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求马克思主义具有中国风格与中国气派,必须要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具有中国市场,就必须旗帜鲜明地聚焦中国问题;具有中国学术,就必须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方向,不断进行理论上的创新,在话语方式上注重中国特色。而支撑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立场、中国学术的,就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这是因为先进文化的发展,从来都是在继承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借鉴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过程中实现的。
在毛泽东的大量论著和谈话中,他最善于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传统文化紧密结合起来,或用中国传统文化典籍中某些含义深邃的词语和思想来表述马克思主义的一些重要原理和原则,或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去研究和总结中国思想史上长期争论的某些重大理论问题、哲学问题和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的评价问题,从而使人们对中国许多文化问题的认识得到澄清和提升。毛泽东的《矛盾论》、《实践论》等重要著作,刘少奇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都是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作出的卓越表率。
正如理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来源一样,考察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我们可以发现,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来源。近代中国历史表明,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对马克思主义的选择,不仅是一种经济和政治发展道路的选择,从更深层的机制上看,它也是一种文化的选择,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前提。(www.xing528.com)
人们在认识事物时,总是依照自己已有的文化知识背景作为参照物,总是按照自己的思维定势和心理积淀去把握对象。这就使得“我们在学习理解马克思主义这一西方文化的产物,很难不带一点自身主观的东西即东方中国文化色彩的东西”。事实上,任何一种思想文化传播到一个新的民族或地区中,要为该民族或地区的人民接受并发展,都必须与其社会生活和文化传统相结合,这可以称为文化传播的本土化规律。马克思主义要实现中国化,同样要遵循这一规律,要与中国的社会生活和文化传统结合起来。张岱年先生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契合之处至少包括唯物论、辩证法、唯物史观、社会理想四个方面,也有学者将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共同要件归纳为人本性、理想性、实践性和整体性,还有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契合点主要在实践观、社会理想观、人本观等方面,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条件。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都具有开放性特征。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兼容并包、海纳百川的气度。中国传统文化是在汉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吸收各民族不同区域的文化,借鉴吸纳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保持生机与活力的基本因素。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发展的理论。马克思主义者应当以科学的、发展的态度来对待它。在认识与处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弘扬祖国传统文化的关系问题上,既要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又要反对文化保守主义,把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同弘扬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并吸取世界各国先进文化紧密结合起来。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用毕生精力写了一部十卷本的巨著《历史研究》,在这部史学著作中,人类有史以来的文明被划分为21个,其中最古老的有6个,即埃及、苏末(苏美尔)、米诺斯、古代中国、马彦(玛雅)和安第斯文明。而人们所熟知的印度文明、西方基督教文明则都远在这6种文明之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先民的智慧创造,是东方文化的集中体现和代表,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一块不可多得的瑰宝。学习中国文化,我们为中国古代文明而骄傲,为自己作为一个炎黄子孙而自豪,可以充分认识中国文化的价值和魅力。中国文化的魅力曾经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自强不息,精忠爱国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巨大凝聚力,也是推动民族发展的巨大精神力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