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儒家理念的演变与现实价值:探讨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儒家理念的演变与现实价值:探讨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时间:2023-08-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民惟邦本”,意在强调民众是立国之本,突出的是民众在政权建设中的重要地位。[8]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古代封建君臣在接受了“民惟邦本”的理念后,尚且能够注意改善治国理政的方略,在关心民生、尊重民力方面作出成绩。[9]所以,古代思想家倡导的“民惟邦本”理念,完全可以借鉴过来,以丰富与充实当今党政干部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尚追求,并为今天的治国理政贡献自己的力量。

儒家理念的演变与现实价值:探讨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民惟邦本”,意在强调民众是立国之本,突出的是民众在政权建设中的重要地位。这一地位,提醒统治者在政权建设中,要特别注重保民、爱民,否则就无法完成治国平天下的重任。“民惟邦本”一语,最初见于《尚书·夏书·五子之歌》[2],原文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到了战国中期,孟子更明确地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3]的主张。他说:“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4]这都表达了孟子的民本理念。后来,战国末年的荀子,对先儒的民本观念作了进一步发挥。荀子运用“舟水之喻”的著名论断,来阐明君民关系,指出:“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故君人者,欲安,则莫若平政爱民矣。”[5]这就从本质上论证了“平政爱民”的必要性。到了汉代,贾谊在总结秦朝覆灭历史教训的基础上,对民本思想作了深刻总结,他说:“闻之于政也,民无不为本也。国以为本,君以为本,吏以为本。”[6]这就对民本的内涵,作了最明确的概括。既然“民”是国家之本、君王之本、官吏之本,则当权者不能不正确处理好君民关系、吏民关系。而要处理好这些关系,统治者必须减轻民众的负担。北齐学者刘昼围绕这一点,提出:“宽宥刑罚,以全人(‘人’,读为‘民’,下同)命;省彻徭役,以休民力;轻约赋敛,不匮人财。”[7]毫无疑问,这些主张,有利于减轻统治者对于民众的压迫与剥削,因而具有进步意义。它可以启迪当权者改善自己的大政方针,缓和社会矛盾。

历史上一些开明的统治者,正是在民本思想的感召下,逐渐产生了对民众的敬畏感,由此而注重修身立德。例如,唐朝开国皇帝李世民,曾用荀子的“舟水之喻”教训太子李治,他说:“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尔方为人主,可不畏惧!”[8]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古代封建君臣在接受了“民惟邦本”的理念后,尚且能够注意改善治国理政的方略,在关心民生、尊重民力方面作出成绩。今天,我们的党作为无产阶级政党,我们的国家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的党政干部作为“社会公仆”,难道不能够在关心民生、尊重民力、坚持群众路线方面,比封建士人和封建君臣做得更好一些吗?毫无疑问,完全可以做得更好一些。因为我们的党和国家,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深信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并制定出“以人为本”的国策,因而为人民群众兴利除害,是广大干部应尽的职责。如习近平同志所指出的:“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失去了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党的事业和工作就无从谈起。党要继续经受住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就必须始终密切联系群众。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群众是真正英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9]所以,古代思想家倡导的“民惟邦本”理念,完全可以借鉴过来,以丰富与充实当今党政干部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尚追求,并为今天的治国理政贡献自己的力量。(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