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学者将儒家的政治称为“圣人政治”,并且把中国传统的“圣人政治”和西方的契约政治进行了比较。“在传统中国,圣人的高高在上和常人的匍匐无知形成了对比,形成了漠视常人权利的政治文化,形成了帝王权力的无限专制。而西方契约政治的传统来自西方自身的历史和文化,形成了西方的民主政治体系。这正是传统中国政治体系所缺乏的。在中国历史上,顶多只存在过较为朴实的‘民本’或‘人本’思想,其典型代表就是孟子的‘民贵君轻’说,从来没有西方政治体系中的民主思想出现。”[1]“在这样的情况下,百姓的命运掌握在帝王将相、文武百官手中,百姓的愿望就集中在希望代代清明当中。传统中国文化中歌颂的都是明君良相,其逻辑的前提仍然是百姓的无知无能。百姓是需要治理的对象。而揭竿而起的人、要求自己权利的人总是以身败名裂为结局,成为背负骂名的乱臣贼子。这样的文化体系,体现的是集权向心的特点,个体的权利被抹煞了。”[2]因此他们就得出结论:“我们比较中国传统的政治文化和西方传统的政治文化,既从文化传统上说明了二者的历史渊源,也说明了中国要推进民主政治的一个必要环节就是要打破圣人政治传统,停止对圣人的渴望和颂扬,而要回头看看自身,发现和认可自身的权利与价值。”[3]
在笔者看来,这些学者对中国古代儒家的政治思想中对人民的重视程度不够,认为普通大众都是无知无能的,因此才需要一个圣人去领导统治大众。笔者要给出几点反驳。
首先,这些观点有些偏颇。笔者认为古代儒家也并没有完全地否定普通人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特别是在孟子及荀子的思想中,把普通百姓摆在了十分高的位置上。比如孟子就提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孟子·离娄下》),“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下》)孟子实际上认为普通百姓也能在政治生活中起到重要的作用,甚至能够左右战争的走向。而荀子更是有“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思想:“且丘闻之,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君以此思危,则危将焉而不至矣?”(《荀子·哀公》)荀子在这里就是认为民众是君王治理国家的基础,只有顺应国民,君王的统治才能安定稳固。(www.xing528.com)
其次,把中国古代儒家和西方近现代的思想来进行比较也是不妥的。把相隔了千年、所处社会环境完全不同的两种理论来进行比较,没有太多的意义。
再次,认为西方近代的民主政治思想优于中国儒家的圣人思想,太过武断。民主政治的确有着它的优点,但是并不是完美无缺,它同样存在着很多缺点,比如行政效率低下、选举冲突剧烈导致社会动荡。中国儒家的圣人政治也有它的优点,比如社会和谐稳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