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管子与孔子:孝道的对比

管子与孔子:孝道的对比

时间:2023-08-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桓公多次召集各诸侯国的盟会,不用武力,都是管仲的力量。这就是管子的仁德。《管子·戒篇》指出:“孝弟者,仁之祖也。”概言之,孟、荀、管子都把是否遵守礼义人伦作为人兽之别的标志,孝是保证为人、人伦延续的必要环节。管子希望通过刑法豁免老人、减免徭役,都是从外部的强化,甚至是法律的手段促进孝德的发扬光大。孔子大力主张自我、内在修养,是道义论者。

管子与孔子:孝道的对比

1.相同点

孔子的《论语》对管仲高度评价,认同他为了老百姓利益,管理国家好,是仁的化身:“管仲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他是有才干的人,把伯氏骈邑的三百家夺走,使伯氏终生吃粗茶淡饭,直到老死也没有怨言。桓公多次召集各诸侯国的盟会,不用武力,都是管仲的力量。这就是管子仁德。管仲辅佐桓公,称霸诸侯,匡正了天下,老百姓到了今天还享受到他的好处。如果没有管仲,老百姓的生命和安宁都不能保证。因此,不能按照普通人的评价标准来看待管子为了社会利益的伟大行为。据此,康有为在《论语注》中说:“管仲真有存中国之功,虽夺人邑而人不怨言,功业高深,可为一世之伟人也。”《孟子》书中,曾引用过齐桓公与诸侯会葵丘的记事,其中如“诛不孝”,“尊贤育才以彰有德”等内容,也均见《管子》、《大匡》、《霸形》等篇。

人类要延续、传递,就需要敬老爱幼,不能忽视孝。《管子·戒篇》指出:“孝弟者,仁之祖也。”在许多儒家经典里,也都有相近的表述:“孝,仁之冕也”(郭店楚简《唐虞之道》第7简)、“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经·开宗明义章》)在中国民间,最朴素最通俗最深入人心的表达就是:“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为什么人们一直重视孝?冯友兰说:“盖人所生之子孙,即其身体一部之继续存在生活者;故人若有后,即为不死。凡生物皆如此,更无须特别证明。此种不死可名为生物学的不死。再则某人之于某时曾经生于某地,乃宇宙之一固定的事实,无论如何,不能磨灭;盖已有之事,无论何人不能使之再为无有。就此方面说,孔子时代之平常人与孔子同为不可磨灭,其差异只在受人知与不受人知。亦犹现在之人,同样生存,而因其受人知之范围大小而有小大人物之分。然而绝不受人知之人物,吾人亦不能谓其不存在。盖受人知与否,与其人之存在与否固无关系也。就此方面说,则人皆不死。不过此等不死,与生物学的不死性质不同,可名为理想的不死,或不朽。”[12]

孝的道德哲学基础在于人性论。先秦哲人的道德认识中,很重视礼,以“人兽之辨”来论述人的独特性,从根本上说明了人之为人的本性,蕴涵了人讲孝道的理由。孟子曾提出过“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的哲学命题。孟子认为,人必须讲道德,知礼义,否则便是禽兽。孟子说:“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孟子·滕文公上》)孟子曾骂杨朱、墨翟为禽兽,理由是“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孟子·滕文公下》)他把君臣父子之礼视为“人之所以异于禽兽”的重要标志。荀子说,人若无礼义,便同禽兽无异。《管子》云:“倍(背弃)人伦而禽兽行,十年而灭。”也把违背人伦视为禽兽之行。概言之,孟、荀、管子都把是否遵守礼义人伦作为人兽之别的标志,孝是保证为人、人伦延续的必要环节。

2.不同点

管子强调孝的社会、外在条件,是功利主义者。他强调道德的物质基础,《管子·牧民》里说:“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他的方法比较注重客观的条件,前面谈到管子的国家推行的孝政策,就是从外部环境改变和形成道德风气的必要程序。管子希望通过刑法豁免老人、减免徭役,都是从外部的强化,甚至是法律的手段促进孝德的发扬光大。

孔子大力主张自我、内在修养,是道义论者。他不仅要求进行社会教化,而且更多地要求每个人进行自我修养,使孝逐渐成为每个人的潜在意识和自觉行为。以孔孟为代表的先秦儒家设计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自我修养、自我完善、自我实施的道德修养理论,有以下六个环节:(1)自省。通过自我反省随时认识自己,反躬自问。孔门大弟子曾参关于自省有一段着名的论述:“吾一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13](2)克己。自我克制、自我约束。孔子说:“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14](3)忠恕。根据自己内心的体验来推测别人的思想感受,达到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与人。”[15](4)慎独。对个人内心深处比较隐蔽的意识、情绪进行管理和自律修养。《中庸》有:“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5)中庸。既是儒家对事物发展规律的一种认识,也是维持人际关系和谐的一种态度。(6)力行。

提倡并弘扬孝道,应该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基本内容来抓,切实让孝道这一传统文化在新的形势下得以发扬光大。管子的孝思想,是我们的优秀传统孝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注释】

[1]《管子·版法解第六十六》。

[2]《管子·山权数七十五》。

[3]《管子·牧民第一》。

[4]《管子·戒篇》。(www.xing528.com)

[5]《管子·治国》。

[6]《管子·君臣下》。

[7]《管子·轻重甲》。

[8]《管子·权修第三》。

[9]《管子·形势解》。

[10]《管子·权修》。

[11]《管子·霸形》。

[12]冯友兰:《儒家对于婚丧祭礼之理论》,载顾颉刚编著《古史辨》(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226页。

[13]《论语·学而》。

[14]《论语·颜渊》。

[15]《论语·卫灵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