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大丈夫精神”被后来仁人志士、思想家、政治家等所发扬光大。
荀子对孟子的大丈夫精神加以继承。针对战国社会儒学领域良莠不齐的混乱局面,他批评冠冕堂皇的“衣冠儒”、“贱儒”、“腐儒”,招摇撞骗,打着儒者的旗号,混吃混喝,碌碌无为,败坏真正的儒士名誉。“小人儒”和“君子儒”、大丈夫是泾渭分明的。荀子对君子异化的情形进行了剖析,对“伪君子”给予了强烈的抨击,就是要重振君子与大丈夫的威风。
三国时期的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唐代魏徵的敢言直谏,显示了大丈夫气概。唐代大力推崇孟子的是韩愈。唐代杜甫过着颠沛流离的困苦生活,亲身经历了国家深重的苦难,他的积极入世的儒家思想至死不衰,他继承和发扬了孟子的“大丈夫”精神,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爱国爱民,为苦难中的知识分子树立了光辉的典范。张载的“为天地立心”、“民胞物与”的天地大爱和生民平等情怀千古传颂。宋代的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胸怀,包公的执法如山,岳飞精忠报国的“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惜死”的豪迈气概,李清照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人生格调,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爱国情操,千古流芳。南宋朱熹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合称“四书”,以后成为历代王朝钦定的必读经典。孟子的“大丈夫”和文天祥的《正气歌》是道德品德塑造中的典范。
近代思想家和革命家,讴歌孟子的大丈夫精神。魏源以为“学孟子易简直捷而适于用”,赞扬孟子“宜乎泰山岩岩之象,江汉浩浩之流。配神禹,称鲁邹,而存世无休”。曾国藩以孔孟道统的继承人自命:“愿终身私淑孟子,虽造次颠沛,皆有孟夫子在前,须臾不离。”洋务派代表人物张之洞说:“孔子诛乱贼,孟子明仁义,弟子布满天下。”康有为称孟子为“传平世大同之仁道,得孔子之本者也”,还说:“欲知孔子者,莫若假途于孟子……通乎孟子,其于孔子之道门而入,可次第升堂而入室矣。”“举中国之百亿万群书,莫如孟子矣。”孙中山自述深受儒家思想影响:“余之谋中国革命,其所持主义,有因于吾国固有之思想者。”他用孟子“王霸之道”来解释国家民族的起源,他说:“用中国的政治历史来证明,中国人说王道是顺乎自然,换一句话说,自然力便是王道。用王道造成的团体便是民族。武力便是霸道,用霸道造成的团体,便是国家。”他对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等中国固有道德的提倡也是来源于孟子的。
现代思想家蔡元培和陶行知推崇大丈夫精神。蔡元培的《中国伦理学史》说:“孔子以君子代表实行道德之人格,孟子则又别以大丈夫代表之。其所谓大丈夫者,以浩然之气为本。”现代的陶行知先生认为孟子的大丈夫精神是独立、忍耐、刚毅、大公无私等精神的综合,是儒家道德的完美体现:“做人中人的道理很多,最要紧的是要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精神……就称它为大丈夫的精神。”[1](www.xing528.com)
(河南护理职业学院讲师)
【注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