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帝神农是中华民族共同的人文初祖,后来的黄帝部落继承和发展了炎帝部落文明。炎黄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根脉,是中华民族的纽带,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源泉。[2]通过以上简单分析,炎帝神农文化在当代至少还具有如下价值:
1.炎帝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文化基因价值
“民以食为天。”中国社会发展在史前社会(主要指石器时代),是以农立族;进入文明社会后是以农立国。农业在中国社会的发展中始终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甚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中国农耕文化的创立是中华文明的源头。而这种源头有二:一是以长江流域为代表的以栽培稻作物为特征的稻作文化,二是以黄河流域为代表的栽培粟作物为特征的旱粮作物文化。前者的创始者是炎帝部落,后者的创始者是黄帝部落,炎帝文化和黄帝文化都是中华文明之源,但因炎帝时代早于黄帝时代,因此,从时序角度讲,我们可以理解炎帝文化是中华文明最早最原始的源泉。
2.炎帝文化是华夏凝聚的精神纽带——民族认同价值
中华文明是多元一体化的文明,炎帝和黄帝一直被视为中国绝大多数民族的血缘始祖。千百年来,我国各族人民在敬祖爱国的旗帜下,超越阶级、阶层、党派的信仰差别,反对分裂和战乱,维护国家统一。所有的炎黄子孙,尽管分布天涯海角,尽管信仰有别,但始终有一个认同和一种共同的情感:自己是华夏民族的后裔,是“炎黄子孙”,并把中华文明称之为“炎黄文化”,同时真诚地希望中华文明能够永久地屹立于世界文明之林,大放异彩;都有着一种共同的情感:同一位祖先,血浓于水;共一个中华,情重于山。大力弘扬包括炎帝文化在内的“炎黄文化”可以最广泛地把海内外炎黄子孙联系、团结起来,促进和推动中华民族的昌盛和人类文明的发展。
3.炎帝文化是治国理政的政治镜鉴——政治资鉴价值
炎帝神农氏所处的朴素的和谐社会是我们今天所要构建的和谐社会的雏形,其中含有丰富的和谐思想,对加强我们今天建设和谐社会信心和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主要表现在:(1)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谐天”思想。炎帝“始作耒耜,教民耕种”,是农耕文明的发端。从生态角度看,农耕文明的发展史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历史演变过程。(2)坚持以人为本的“民本”思想。炎帝是民本思想的首倡者和最早实践者。炎帝“怀其仁诚之心”,始制耒耜,教民稼穑,发明医药,以疗民疾,首创市场,互通有无……大大地改善了民生,减少了民众疾苦。(3)贵和尚中的“公平”思想。炎帝神农时期的“大同”世界是“无相害之心”的原始共产主义时期,朴素的和谐社会,坚持以“和”为贵,公平公正。《礼记·礼运》中记载的说明当时是彻底的公有制,虽然物质贫乏,但人人平等,财产公有,人与人之间诚信友爱,生产生活安定有序。
炎帝神农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古代先贤圣君,道德高尚,以德治天下,史书称他“有圣德”,德厚如神。他的许多优良传统美德,是当今社会不可缺少的道德文化底蕴。主要表现在:①自省修德。《增补资治约纲鉴》载:“炎帝之世,诸候夙沙氏煮海为盐。不从帝命,炎帝益修厥德,夙沙我之民自攻其君,而来归其地。”②寡欲养德。《淮南子》曰:“神农之初作琴也。以归神,及其淫也,反其天心。”桓谭的《新论》说:“琴,神农造也。琴之言,禁也。君子守以自禁也。”③以身行德。炎帝是以身行德的典范。他“不贪天下之财”、“不以其智能自贵于人”,不以首领帝王之位而安享福禄。④推己及人。《路史后纪·禅通纪》载:“(神农氏)又设教曰:民为邦本,食为民天。农不正,食不充;民不正,用不衷。士丁壮而不耕,则受其饥;女当年而不织,则当其寒。不贵难得之货,不器亡用之物。”这一记载,深刻揭示了炎帝神农氏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思想。(www.xing528.com)
5.炎帝精神是中华复兴的动力源泉——精神激励价值
炎帝精神是炎帝文化的重要内容,同时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母体和发韧。精神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百折不挠的创新精神。炎帝神农是中华文明历史上最早勇于探索、开拓创新的典范。他在远古的蒙昧时代,心系人民的衣、食、住、行,勇于探索。从他的功绩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开拓进取精神。②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白虎通论·五行》说:“炎帝者,太阳也。”这种精神体现在炎帝神农的种种发明创造中,同时,体现在有关炎帝神农氏的神话传说中。“精卫”、“夸父”、“刑天”这些形象虽为神话虚构,却很好地表现了炎帝神农时代为了生存和发展,自强不息、奋斗进取的精神。③天下为公的奉献精神。炎帝神农时代是原始共产主义时期,炎帝神农氏作为部落首领,是真正为大家服务的“公仆”。他为了祛除百姓疾病之苦,不惜牺牲生命,突出反映了他民主友爱,人人平等、不谋私利、天下为公的崇高精神。
炎帝神农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先祖。炎帝神农在长期的生产和实践中,创造了巨大的历史功绩和丰富的神农文化,神农文化博大精深、内涵深厚,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直接源泉和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当代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具有重要的价值。
(刘琳丹,武汉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科学技术哲学)
【注释】
[1]维尔纳·施泰因:《人类文明编年纪事·科学技术分册》,龚荷花等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2年版,第3页。
[2]高强:《黄文化的界定与价值》,《宝鸡文理学院学报》2015年第5期,第37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