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主义发展之初受到自由主义政治理论的影响,强调女性权利,要求与父权制下的男性拥有同等的权利。他们关注性别公正,要求从法律上确立女性与男性的权利平等地位。但是原初的女性主义平等理论,忽视了现实中的男女差异。
在我看来,儒家思想中的“孝”“忠”“恕”和“爱有差等”的理论,比起墨家的兼爱这种普遍化要求,有更加灵活的准则来实行。因为人们总是会有这样的感受,我们总是会首先去关心那些对我们来说最亲近的人,如果有能力的话再去关心其他人。李晨阳认为,“孔子学说中的“仁”和女性主义关怀伦理学中的“关怀”情感,在哲学上有着共同的基础”[5]。“儒家以‘仁’为中心的伦理理论,与女性主义的‘关心伦理学’[6],有三个值得注意的共同点。第一,作为两者的最高道德理想,仁与关心有某种共同之处。第二,与康德伦理学和功利主义相比,仁学和关心伦理学都不那么依赖规则条律,都注重个人的德性,注重具体情况。第三,与康德伦理学的普遍主义相比,仁学和关心伦理学都主张‘爱有差等’,强调具体的人际关系,反对抽象的普遍主义,这些相似性可以成为这两种伦理学沟通的基础。”[7]李晨阳将“仁”作为“关怀”的契合点,比较符合一般直觉。孔子在《论语》中没有明确给“仁”下定义,对于“何为仁”这个问题也在不同的篇目中有不同的回答。但是《论语》共提到“仁”一百一十多次,显然是以“仁”为核心,并展开讨论通向仁爱的修养路径。《孟子·告子上》云:“仁,人心也。”[8]仁就是人的本心,“仁”存在于人和人的关系当中,统摄了“孝悌忠信”、“仁义礼智”等基本的道德规范。“仁”的美德就在人和人的关系中得到实现。关怀也是在人和人的基本关系之中注重个体间的道德情感。而这二者之间确实存在一个契合点。
然而,行仁学之方,将“仁”的美德真正贯彻下去的方式,就在于推己及人。如果要给这个契合点寻找一个内在的切入点,即如何行仁爱之方的话,那么“恕”则提供了这样一个实践的途径。许慎《说文解字》云:“恕,仁也。从心如声。”(《说文解字·心部》)从“恕”字的字型来看,“恕”为“如心”,如人之心,就是推己及人,与儒家更契合的理解就是宽仁之道。《论语·里仁篇》中:“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9]曾子将孔子的道,归结为忠和恕。孟子也在《孟子·尽心上》中讲道:“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10]实现仁爱最近的途径就是恕,正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这种最基本的准则去衡量“仁义礼智”和“孝悌忠信”等道德原则。恕,统贯了仁学中最基本的处事准则,恕就可以被认为是李晨阳所说的仁学与女性主义关怀伦理学共同的哲学基础。
道德判断原则要依据具体情况作出关怀的判断,道德陈述不能以事实陈述的方式得到证明,道德陈述应该来自关怀的态度。这与孟子所讲的“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孟子·公孙丑上》)有着共同的道德情感,即一种关怀他人的本心。谈到被关怀一方,《孔子家语》云:“君子有三恕:有君不能恕,有臣而求其使,非恕也;有亲不能孝,有子而求其报,非恕也;有兄不能敬,有弟而求其顺,非恕也。士能明于三恕之本,则可谓端身矣。”[11]《礼记·大学》云:“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絮矩之道。”[12]《中庸》中又讲“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13]从传统典籍中能够看出,儒家强调每个人的想法不同,考虑事情的出发点需要考虑他人的利益,不能以己之心强加于他人,也不能用自己不能接受的方式去对待他人。倡导用恕的方式处理“己—人”关系。按照诺丁斯这样区分关怀方和被关怀方的方法,儒家同样是在提倡站在关怀方的角度去理解对方。因为不仅仅要考虑关怀方的切身利益,同时要以兼顾被关怀方的角度理解恕的要求,这其中就包括关怀方和被关怀方的感受、互惠和伦理自我。“关怀和被关怀是人类的基本需要,人们彼此都需要其他人的关怀,需要被理解、被给予、被接受、被尊敬和被承认。”[14]通过关怀的道德情感,自我与他人的关系在恕的规范下得到了沟通。(www.xing528.com)
吉利根和诺丁斯认为关怀还需要注重差异,在差异中需求平等。在关怀伦理学中,关怀方总是最先注意到最亲密的人,然后将关怀的道德情感延伸到次要亲密的人乃至陌生人那里。诺丁斯认为,标准的关怀关系是亲密的关系,诸如父母与孩子、医生与病人、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等。关怀的关系处在一个关怀的同心圆中。最近的人处在最小的圆里,较远的人处在外边更大的圆圈里。关怀方与最亲密的被关怀方之间的关怀关系构成了一个人健全人格的一部分,而这个健全的人格在所有价值序列中具有先天的优先性。且儒家行仁之方——恕,同时也注重有差等的爱。推己及人的过程与关怀的过程,是一个在拥有同理心、基于相同道德情感,将关怀他人的情感从亲密的人延伸到较远处人的一种情感过程。这一过程体现了儒家爱有差等的理论。
尽管儒家思想中的恕没有明确男性与女性是否适用同样的道德规范准则,而只是以男性作为道德体验的主体,强调自我修行和君子典范的道德说教,形成了一套适用于君王治理国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规范准则。但是面对女性主义对儒家思想缺乏女性视角以及对女性压迫的批评和挑战,作为儒家思想内在核心的仁学,存在着这样的理论内动力——恕,将推己及人深化推广,从而具备如何行仁之方的内动力。其次,儒家思想存在着性别差异,在内外区分中将男性置于外在领域,女性置于内在领域。男女存在思维方式的差异、道德情感和道德判断的差异与关怀与公正的差异,这些差异让女性意识到对于关怀的关注可以扩展到社会关系中的责任时,需要把自己这种关怀的能力看作道德力量的源泉。并从关怀方和被关怀方的不同视角出发,推己及人,发挥女性道德的力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