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古代军人忠德与武德的突出成果

古代军人忠德与武德的突出成果

时间:2023-08-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忠德内化为军人武德精神时,表现得尤为突出、强烈、集中。唐代文学家骆宾王《从军行》在讴歌了“弓弦抱汉月,马足践胡尘”的军人爱国精神之后,表明了为国牺牲的价值追求“不求生入塞,唯当死报君”,展现了诗人从军后甘愿血洒疆场、为国捐躯的崇高军人忠德。“初唐四杰”之一杨炯投笔从戎、忠心报国《从军行》“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表达了作者保家卫国的责任担当和弃文从武的价值选择。

古代军人忠德与武德的突出成果

儒家伦理素言修己重内、尽心知性,重视道德主体性的确立,历代兵家在关注军队思想道德建设时更注意用一系列道德规范和戒律强化军人对国家、军队的使命感、责任感,这就必然会增强和丰富古代爱国军人的精神世界,以军事爱国奉献为道德思维核心,形成很强自觉性、能动性、积极性的伦理意识,追求建功立业,高扬爱国义务。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军人忠德,即要军人忠君报国,寻求一种为报国万死不辞的精忠境界。唯有立尽忠报国之志,方能任劳任怨,大公无私,效死沙场。忠君爱国思想历来是中国军队凝聚军心和培育士气的教育主题。古人向有旌忠、褒忠、劝忠、励忠之说,使之有效内化为军人的自觉自律。曾国藩认为军队应首重忠君教育,而忠君必先敬畏长官。忠德内化为军人武德精神时,表现得尤为突出、强烈、集中。唐代文学家骆宾王从军行》在讴歌了“弓弦抱汉月,马足践胡尘”的军人爱国精神之后,表明了为国牺牲的价值追求“不求生入塞,唯当死报君”,展现了诗人从军后甘愿血洒疆场、为国捐躯的崇高军人忠德。

高尚的武德,主要有忠、智、仁、信、礼、勇等,重视纲常伦理、礼义廉耻,以修齐治平之道为安身立命之本,虽在实质上维护统治阶级整体利益,但其积极因素使爱国军人获得良好的道德修养。武德戒律,作为反面的教训和告诫,注重事功磨砺,对于治军也具有普遍性意义。儒学涵养的武德人格,以精忠报国为中心,多种优秀美德有机组合。严己、律己,尚志、自强、立节、养气、守廉、持谦、知耻、崇俭、忍辱等,例如:吴起的爱卒善卒、霍去病的“匈奴未灭,何以家为”、马援的“马革裹尸”,班超的“投笔从戎”、诸葛亮鞠躬尽瘁岳飞的“精忠报国”,于谦的两袖清风……儒家文化积极入世,在建构伦理秩序中强调自我为他人、家庭、国家的个体道德责任,必然培育形成爱国军人在实践中不懈进取、积极能动的道德责任感,是巨大的鞭策力,如祖逖之“闻鸡起舞”,陶侃之“运砖砺志”。优秀的爱国军人把个人的人生追求和尽忠于国家民族的道德责任感紧密结合起来。古代爱国军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报效国家,舍我其谁”的强烈道德责任感,根于主体对国家个人命运连在一起的理性认同。“初唐四杰”之一杨炯投笔从戎、忠心报国《从军行》“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表达了作者保家卫国的责任担当和弃文从武的价值选择。成为后人自我激励、精忠报国的箴言。(www.xing528.com)

哲学硕士,空军预警学院黄陂士官学校副教授(技术6级),大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