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长江大桥地域建筑群与自然景观和谐呈现,相得益彰,共同构成错落有致、风格迥异的艺术效果。作为一个屹立于长江上的景观主体,既渲染其优美、流畅、伟岸的形态,又在整体空间中控制建筑群的维度,将主要观赏对象让位于后期兴建的建筑物,而着力于烘托作用。其他建筑物依山傍水,随形就势,星罗棋布,各具观赏功能。然而,黄鹤楼从建筑物的规模、气势、坐落处的高度、色彩及观赏功能上,显现出其在建筑群体中尤为突出的地位。武汉长江大桥则作为流动中的“线”,与各分散的“点”取得呼应,犹如“枝干”将分散的“花朵”连为一体一样,通过“树枝树叶,交叉纵横”,达到“密而不杂,稀而不乱”的有序组成。整个建筑群体呈弧线分布,动静交融,形成既有宾主之位,又有远近之形的景观特色。武汉长江大桥的设计考虑了可能的远景规划及展望到“组成美丽的风景区”的设想,制定了以“民族形式”为原则的艺术构思,桥头堡亭阁的艺术风格即是这一原则的体现。由于桥头堡亭阁率先处理的基调,其他建筑物如莲花湖公园的湖心亭、水榭,晴川饭店的塔楼,黄鹤楼建筑群的山门、半山亭等,或寄形于外,或寓意其内,都不同程度融进了我国楼阁建筑的艺术特色,在建筑物表面色调上也呈现出由浅渐深的秩序美。这样,既表现出各自的建筑特色又按时空流转的方向,通过引导与暗示,逐渐明朗地显示出黄鹤楼作为主体建筑的风格,给观赏者以多样中有统一,丰富中见单纯的和谐感受,引起了人们的视觉美感体验。
武汉长江大桥作为景观群中的“线”与楼阁建筑的“点”,是一种对比调和统一的关系。乍看去,武汉长江大桥桥梁的水平主轮廓线与楼的垂直轮廓线似乎不甚相容,可是由于水平线对分散的建筑物起到视线上的穿连作用,从而形成了与各建筑物的紧密联系,正如美国著名的城市规划专家凯文·林奇所说:“一座大桥……视野开阔和目标的突出,又加强了人对道路(桥)的体验。”桥面上的时间观念是高速流动的车辆或行进中的人流,给人以“车如流水,稍纵即逝”的感觉。楼阁的内部空间有相对静止或缓慢流动的人群,登楼极目四望,映入眼帘的是“林断山更续,洲尽江复开”的画图。桥上空间的“动”与建筑物的“静”形成对比,相互融通,随着时间、空间的流动,使人经历了由繁忙到闲暇,由紧张到松弛的过程,故登上层楼,顿生“寂寥天地暮,心与广川闲”的意境,从而领略到舒适、恬静的精神享受。(www.xing528.com)
建筑群体的和谐美不同于一般天然景物的和谐美,虽然自然界中一切美的事物无不是和谐的,但和谐的建筑艺术比自然形态的美好组合有更高的要求。建筑群的和谐表现为统一,即反映出整体感和统一感。和谐带给审美主体的是愉快和舒适,因而对建筑群产生亲近感。武汉长江大桥的形式构成,具有近景欣赏及远景欣赏的效果,既有结构的形态美,又有组合建筑群体美感的功能,恰当地处理好与其他建筑物的关系,使整个建筑群浑然一体,相映成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