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政治参与
作为公民在政治生活中的重要表现形式,政治参与也有其自身的显著特征:第一,政治参与的主体是公民,是双向(自下而上或是自上而下)地影响政治的过程。第二,政治参与是一种活动而不包括态度。第三,政治参与是指影响政府决定的活动。第四,政治参与不仅包括行为者本人自发做出的影响政府决策的活动,而且包括行为者受他人动员而做出的影响政府决策的活动。
影响政治参与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大量的研究表明,社会经济地位(如职业地位、受教育水平、家庭收入等)与政治参与之间有着紧密的关联。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往往比那些处于社会底层的人在政治参与上表现更积极。如何解释人们的社会属性与政治参与之间的这种关联性?西方学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各种各样的答案。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往往能够掌握更多的政治资源,如竞选捐款、政治信息、政治知识和技能等。
第二,由于在现有体制中有着更多的利益需要维护,从而刺激了这一阶层的人们对政治有更强烈的兴趣,使得他们的政治功效意识比其他任何阶层都要强。
第三,政治组织是现代政治活动的基本形式,政党、利益集团、志愿者协会等是动员公民进入政治系统、实现利益表达的有效手段。对于在社会经济方面占据优势地位的阶层和个人来说,他们有更多的可能参与这些组织。
第四,对于那些处于社会底层的人们来说,由于缺乏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人所具有的诸多优越条件,他们对自己在政治系统中的影响力没有足够的信心,其政治功效意识也相当低,这就容易使他们对政治问题和政治活动态度冷淡,漠不关心。
政治参与的不平等性从根本上说是阶级权力向国家领域转化的结果。按照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观点,在阶级社会中,只有那些占据特殊经济地位、掌握足够政治资源并具有根本性利益指向的政治主体,才能够成功地以国家或政府的名义行使其权力。政治权力的分配是以财产的分配状况为基础的。如果说一个社会公民的政治参与状况意味着政治权力在社会各阶级之间的分配状况的话,那么政治权力正是一个阶级经济上的统治地位在政治领域内的反映。
从政治参与的功能上来看,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政治的稳定。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稳定和公民的政治参与密切相关。政治参与既可以促进政治稳定,也可能造成政治不稳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的变革中,社会经济发展必然导致公民政治参与要求的增加。这为一个国家政治民主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然而如果在扩大公民政治参与的同时,未能相应地提高政治制度化的水平,那么极有可能带来政治上的不稳定。这就要求在现代化工业社会变革的同时,采取相应的对策,疏通政治参与渠道,健全政治参与制度,以有效地吸收和疏导公众日益扩大的政治参与意愿。
二是政治参与具有互相约束和影响的作用,体现了公民理性和民主地参与政治的意愿表达。
现代民主理论认为,政治参与是公民沟通政治意愿、制约政府行为,从而实现公民政治权利的重要手段。而政治参与的有效性及其规模、程度也成为学者们判断一种政体是否民主的重要指标。随着现代国家在社会生活中的影响不断增强,民众通过政治参与表达自己的政治意愿,使直接或间接影响自身利益的政府政策更多地以民意为基础,日益成为一个政治系统稳定运行的重要保证。在现代政治系统中,政治参与的功能和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www.xing528.com)
首先,对作为政治参与主体的公民来说,政治参与发挥着重要的政治学习功能。如果说现代民主政治是一种公民政治,那么培养具有独立的理性判断能力的权利和义务主体、具有民主意识的公民,则是建立现代民主政治的基本前提。通过政治参与,公民可以“学习如何发挥自己的政治作用,变得关心政治,增强对政治的信赖感,并感到自己是社会的一员,正在发挥着正确的政治作用,从而得到一种满足感”。而且,在政治参与过程中,民众可以逐步养成宽容和妥协精神,后者正是现代民主制度赖以建立的政治文化基础。
其次,政治参与是合法性的重要途径。所谓合法性,就是一个政治系统内成员对系统的心理认同和群体忠诚。它是政治系统赖以存续并维持长久生命力的基石。政治系统可以通过各种政治参与渠道吸收各种社会利益诉求、民众意愿,然后做出政治选择,从而使政策输出以民意为基础。一个参与渠道畅通、能够以系统内大多数民众的利益和意愿为依归的政治系统,必然会增强民众对该系统的信任感和归属感,其统治能力也会得到增强。而对一个长期压制公民参政要求的政治系统来说,其政府政策必然无法反映民众意愿,该系统的合法性也会因此遭到削弱。
最后,政治参与是国家与社会之间的杠杆。现代政治社会学研究表明,国家权力有着不断扩张的强大惯性,如果缺乏足够的制约手段,最终将会吞噬整个社会机体内部的自组织系统和自治能力。对国家权力的制约不仅要求在体制内以权力制约权力,而且要以社会权力对国家权力构成外在的平衡力量,而“民主的政治参与可以在国家和社会之间稳妥地矫正政府的行动与公民的意愿和选择之间的矛盾”。
现代民主政治的核心问题是“公民如何能够控制政府的行为”。通过充分而有效的政治参与实现民众对政府的有效控制不仅是现代民主应有之义,而且是在国家与社会之间建立权力平衡机制的关键所在。马克思就曾对公民的选举权在制约国家权力方面的重要意义给予过高度评价,他指出,“选举是市民社会对政治国家的直接的、不是单纯想象的而是实际存在的关系。因此显而易见:选举构成了真正市民社会的最重要的政治利益。由于有了无限制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市民社会第一次真正上升到脱离自我的抽象,上升到作为自己的真正的、普遍的、本质的存在的政治存在”。它的具体参与方式有以下几类:
一是执政,是执政党和公务员对公共事务和关系的直接管理,是执行者。
二是议政,是非执政党和公众对管理公共事务和关系的提议(执政党提议或其他的提议)进行讨论后决定是否由执政党去执行的行为。常见的议政方法有:代表集中议政或分散议政、公众集中议政或分散议政、媒体参与等。
三是政治选举,是指国家或其他政治组织依照一定的程序和规则,由全部或部分成员抉择一个或少数人充任该组织某种权威职务的政治过程。政治选举除投票行为外,还包括政治捐助、组织选民、政治宣传及其他影响选举过程或结果的活动。政治选举的持续、定期开展对于维护当选者权威地位的合法化具有重要意义。政治选举由区域民众选举出代表。
四是政治组织,包括各政党(含执政党)和议事机构(如国外的议会等)。
(二)高校95后理工类大学生的政治参与现状
高校95后理工类大学生个性特征鲜明,他们不喜欢空谈理论,搞形式主义,多数人认为学文科不实用,排斥枯燥无味的公共政治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本身。这些主要的政治情感表现在政治参与上,一方面是主动性不够,另一方面就是参与形式的务虚化。所以,超过73.3%的学生一个月参加政治活动的次数少于2次,参与方式也多以学校统一安排被动完成为主,对于政治活动本身也缺乏自身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更多的是“走过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