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水资源保护具体措施及河流污染治理研究

水资源保护具体措施及河流污染治理研究

时间:2023-08-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没有其他水源可代替的情况下,如何挽救含水层并使被污染的含水层再生是目前水资源保护的一项新课题和艰巨任务。(三)加强水资源保护立法,实现水资源的统一管理第一,行政管理。(六)强化地下水资源的人工补给地下水人工补给又称为地下水人工回灌、人工引渗或地下水回注,是借助某些工程设施将地表水自流或用压力注入地下含水层,以便增加地下水的补给量,达到调节控制和改造地下水体的目的。

水资源保护具体措施及河流污染治理研究

(一)实施流域水资源的统一管理

流域水资源管理与污染控制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必须从流域、区域和局部的水质、水量综合控制、综合协调和整治才能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

(二)强化水体污染的控制与治理

1.地面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

由于工业和生活污水的大量、持久地排放,以及农业面源和水土流失的影响,造成地面水体的高富营养化,地下水体有毒有害污染物的污染,严重影响和危害生态环境人类的身体健康。对于污染水体的控制与治理,主要是减少污水排放。大多数国家和地区根据水源污染控制与治理的法律法规,通过制订减少营养物和工厂有毒物排放标准和目标,设立实现减排的污水处理厂,改造排水系统等基础设施建设,利用物理、化学和生物技术加强水质的净化处理,加大污水排放和水源水质监测的力度。对于量大面广的农业面源,通过制订合理的农业发展规划、有效的农业结构调整、有机和绿色农业的推广、无污染小城镇建设,实现面源的源头控制。

2.地下水污染的控制与治理

地下水污染与地面水污染相比,由于运行通道、介质结构、水岩作用、动力学性质的复杂性而增大控制与治理的难度。同时,由于水流动相当缓慢,水循环周期较长,地下水一旦受到污染,水质恢复将经历十分漫长的时间。

地下含水层的分布在自然界是有限的,尤其是在城市、工农业生产基地附近的含水层,与该地区的居民生活和生产都密切相关。我们不能设想含水层一旦被污染就一弃了之,这些含水层往往都是唯一的供水来源。在没有其他水源可代替的情况下,如何挽救含水层并使被污染的含水层再生是目前水资源保护的一项新课题和艰巨任务。

(三)加强水资源保护立法,实现水资源的统一管理

第一,行政管理。建立高效有力的水资源统一管理行政体系,充分体现和行使国家对水资源的统一管理权,破除行业、部门、地区分割,形成跨行业、跨地区、跨部门的地表水与地下水统一管理的行政体系。同时进一步明确统一管理与分级管理的关系、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的关系、兴利与除害的关系等,建立一个以水资源国家所有权为中心,分级管理、监督到位、关系协调、运行有效,对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实施全过程动态调控的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www.xing528.com)

第二,立法管理。依靠法治实现水资源的统一管理,是一种新的水资源管理模式,它的基本要求就是必须具备与实现统一管理相适应的法律体系与执法体系。

(四)节约用水,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

节约用水,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是克服水资源短缺的重要措施。工业、农业和城市生活用水具有巨大的节水潜力。农业是水的最大用户,占总用水量的80%左右,世界各国的灌溉效率如能提高10%,就能节省出足以供应全球居民的生活用水量。据国际灌溉排水委员会的统计,灌溉水量的渗漏损失在通过未加衬砌的渠道时可达60%,一般也在30%左右。采用传统的漫灌和浸灌方式,水的渗漏损失率高达50%左右,而现代化的滴灌和喷灌系统,水的利用效率可分别达到90%和70%以上。我国的工业用水包括冷却用水、工艺用水、锅炉用水、洗涤用水、空调用水等,其中冷却用水占总工业用水的60%以上。经过多年的节水努力,全国城市工业用水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

(五)综合开发地下水和地表水资源

地下水和地表水都参加水文循环,在自然条件下可相互转化。但是,过去在评价一个地区的水资源时,往往分别计算地表径流量和地下径流量,以二者之和作为该地区水资源的总量,造成了水量计算上的重复。据苏联H.H.宾杰曼的资料,由于这种转化关系,在一个地区开采地下水,可以使该地区的河流径流量减少20%—30%,所以只有综合开发地下水和地表水,实现联合调度,才能合理而充分地利用水资源。

(六)强化地下水资源的人工补给

地下水人工补给又称为地下水人工回灌、人工引渗或地下水回注,是借助某些工程设施将地表水自流或用压力注入地下含水层,以便增加地下水的补给量,达到调节控制和改造地下水体的目的。地下水人工回灌能有效地防止地下水位下降,控制地面下降;在含水层中建立淡水帷幕,防止海水或污水入侵;改变地下水的温度,保持地热水、天然气含气层或石油层的压力;处理地面径流,排泄洪水;利用地层的天然自净能力,处理工业污水,使废水更新。

(七)建立有效的水资源保护带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我国水资源质量的保护问题,应当建立有效的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水资源质量保护区(或带),采取切实可行的法律与技术的保护措施,防止水资源质量的恶化和水源的污染,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