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需水管理
需水管理的核心思想是以供定需。水资源是有限的,且增加供水量的难度在不断加大,因为开源需要的投入不断增多且增加的供水量有限,而需水量在不断增加。因此,只有依靠控制需水量的增长来改善供求关系。这就要求水行政主管部门强化需水管理,深入研究来水、供水、用水过程,实现三者之间的优化组合。
水资源的供水水源包括空中水、地表水、地下水、污水资源化,有条件的地区还包括区域间调水和海水资源化。水资源的需求主要指农业、工业、生活用水和环境(保持水环境自净能力的需要)、生态(保持生态平衡)用水。需水预测需要考虑水资源丰枯波动、人口增长、工业结构状况、农业灌溉面积、灌溉定额、技术进步,以及经济发展速度、方向、政策等因素。由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制订省、自治区之间的水量分配方案,并要求用水单位申报和审批年度用水计划。同时,水量分配必须要处理好公平性与有效性的关系,应在保障公平性的前提下追求有效性。
为了保证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人类的用水不可能无限制地增长,其需水总量是两种趋势综合利用的结果:①用水规模扩大导致的需水总量增加趋势;②单位面积或单位产品耗水降低产生的需水总量减少的趋势。两种趋势的均衡状态是需水量零增长(用水不再增长,但水资源的使用效益可不断提高,以满足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需要)状态。
但是出现零增长的时间和用水规模取决于各国的社会经济状态与自然资源条件。针对我国的供需情况,必须采取各种控制需水量增加的措施:科学编制农、林、牧、渔和农村生活用水定额;主要工业行业的单位产品用水量和万元产值用水量;城市生活用水定额等。以此为基础,管理中对超计划用水提高水价,从而推行计划用水和节约用水。使总用水量低于各地区不同时间相应的经济与科技条件下提供的最大可供水量,从而实现总需水量的缓慢增长甚至负增长。
(二)取水管理
取水管理的目标是统筹安排、全面规划天然河道、湖泊、水库与地下水层的取水,尽量满足各类用户的需求;兼顾上下游、左右岸的利益,合理公平地分配水资源。
政府通过实行取水许可制度和收取水资源费来直接进行取水管理。取水许可制度是行政计划管理手段,收取水资源费是经济管理手段。
由于水的随机性,在干旱年份或在缺水年份,取水冲突现象非常突出。对于上下游的取水冲突,上游取水者不仅要着力于自己的发展,还要兼顾下游的利益,管理者有责任帮助下游发展经济和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下游在享受上游水资源的益处时,有义务分摊一部分水资源保护和开发的合理费用,同时要注重节约用水。对于跨越几个行政管理区的河流取水冲突,一般有三种机制:①各个区按照固定的取水量从河流中取水;②各个区按照一定的比例从河流中取水;③采用拍卖的形式拍卖取水量。实际上取水冲突涉及优先使用权问题,我国的优先取水权是根据水对人民生活、社会发展及国民经济的重要程度确定的。在满足了人民生活用水的目标以后,依次按照不同级别的优先权按比例提取。
在实际拟定水资源收费标准时,既要做到有利于水资源的管理,又要兼顾到经济运行和人民群众的实际承受能力,同时考虑不同地区、不同部门经济发展水平、社会环境效益与用水的具体情况,统筹兼顾,区别对待。
(三)污水管理
污水管理的主体是开展污染防治、控制污染总量和划分水功能区。水资源管理机构应按照有关规定和城市总体规划的有关要求,组织编制水污染防治规划,特别是畜禽和水产养殖污染的综合治理。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加快工业污染防治,从以末端治理为主向生产全过程控制的转变。使工业企业由主要污染物达标排放转向全面达标排放。保护好生活饮用水水源地,完善江河湖库水体和地下水水质监测网,对城市和企业污水处理设施运行进行监督。(www.xing528.com)
实行江河水体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加强排污口监督管理,分河段和水域分别定出安全纳污量,实行排污总量控制,同时监测排污量。规定超标准排污单位必须缴纳排污费,并负责治理,以保证环境用水具备自净能力。
科学划分水功能区,满足不同功能对水质的不同要求,从而减少污水的处理量,并相应降低处理级别的要求。
(四)节水管理
节水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在不同水平年与需水和开源相配合,协调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共同建立安全可靠的水资源供给与节水型经济社会发展保障体系,达到区域水资源供需的基本平衡。
要建立两套指标体系:一套是水资源的宏观控制体系,从供水角度看问题,从源头上控制总用水量,按照分配水量不能超过水资源与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原则来分配水资源的使用权,明确各地区各行业各部门乃至各企业各灌区各自可以使用的水资源量;另一套是水资源的微观定额体系,从需水的角度看问题,它将水资源宏观指标体系具体化,用来规定社会的每一项产品或工作的具体用水量要求。这两套指标相辅相成,有了这两套指标的约束,各个地区、各个行业、每一项工作都明确了自己的用水和节水指标,就可以层层落实节水责任。这样经济社会发展的每一步就能落实到水资源承载能力之内,可持续发展才能真正得到保障。
节水管理措施分为社会经济类与工程技术类。社会经济类包括:政策、法制管理;建立节水型用水标准化体系;建立国家、地方、用水户多元化、多渠道投资体系;实行地区差价的水价和水资源费政策等。工程技术类包括:改进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监测与调度管理;设计和执行高效节水灌溉制度;按节水灌溉要求设计、实施新建和配套改造的灌溉项目;加快城市供水管网技术改造,降低管网漏失率,推广安装使用节水器具;建立节水技术跟踪、分类、评价信息系统。
(五)防洪管理
我国是世界上洪涝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受气候和地理条件的影响,全国的洪涝灾害具有范围广、频率高、突发性强、损失大的明显特征,这些特征决定了我国防洪任务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防洪管理是研究洪灾风险发生规律和风险控制技术的一种管理方法,它在国家、地方、部门以及广大居民在内的集中统一领导的一个大系统下,对洪灾风险实施有效的控制和妥善处理风险所致损失的后果,期望达到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安全保障的目标。
在拟订防洪管理目标时,不能单纯把减少洪灾损失作为防洪的目标,而应当围绕最有效地开发利用洪泛区人力、土地和资源,充分促进当地总生产力发展这个中心。因此,迫切需要综合经济、生态环境、社会等多方面学科研究,从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高度,重视洪水这种特殊的资源和环境要素,分析洪泛区经济发展的最优模式,拟定若干种可替代的防洪措施方案,预估每种方案削减洪灾风险获得的效益,并预估实施各方案的费用。通过风险—费用—效益的综合分析,为决策人员提供各个目标间的利益转换关系,同时结合决策者对待风险的态度给出相应的决策方案或所有优先关系,促进决策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